首页 理论教育中日流域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管理模型开发合作成果

中日流域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管理模型开发合作成果

【摘要】:本项目的实施协议为: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日本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关于流域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模型开发项目合作研究实施议书为: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日本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经友好协商,双方认为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流域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模型开发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流域综合利用与开发需要,中日两国于1997~2000年进行了流域环境的合作研究工作。

1997年经报水利部水政水资源司及国际合作司批准长江委以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具有对外经营权的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签订了《关于流域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模型开发项目合作研究实施协议书》,合同期从1997年12月12日~2000年12月12日。

(1)本项目的基本目的是:通过综合分析流域局部水、陆生态环境特征,探明流域水环境污染物转移输送过程及其规律,建立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型,从而建立而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

(2)本项目研究内容为:项目要求先进的监测技术,吸收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开发运用于大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模型。重点内容为流域非点源行为规律及模拟研究。①流域自然生态类型识别与评价;②流域非点源行为规律及特征研究;③建立满足模型开发要求的地理信息系统;④按流域特征修改、补充、律定国际上已较完备的HSPF和CREAM模型;⑤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⑥流域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

(3)本项目的实施协议为: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日本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关于流域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模型开发项目合作研究

(4)实施议书为: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日本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经友好协商,双方认为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流域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模型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双方在本协议书范畴内所开展的所有合作研究都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法律

一、“项目”执行单位

(1)执行单位。

中方:长江水利委员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日方:国立环境研究所。

(2)“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而需要,双方可聘请各自国内有关单位参加本合作研究、聘请科学家为研究顾问。对此,需书面通知对方。

二、“项目”的基本目的

本项目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分析流域水陆生态系内水及污染物质的转移循环过程,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动态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流域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开发流域环境条件的监测技术,同时建立流域环境管理模型。从而,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流域管理系统。

三、“项目”的内容

“项目”至少包括下列内容,并要达到能适用于长江流域的学术、技术水平。

(1)流域自然生态系的研究。

(2)流域面源污染的行为规律及关键区识别。

(3)流域大面积数学模型建立及参数率定与验证。

(4)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的研究。

(5)大面积监测技术的开发研究。

四、“项目”的预期目标

本项目研究成果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1)建立流域污染源资料信息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

(2)建立充分反映流域特征的污染物质转移模拟计算模型。其中包括降水径流模型、地形模型、泥沙转移模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及水系模型的开发、验证所需监测数据等的取得。

(3)建立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管理信息传送、GIS图形显示、决策系统,以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室内监控为目标。

五、“项目”的执行期限

(1)“项目”的执行期限自本协议书签字生效之日起3年时间。

(2)双方中任何一方认为有必要延长或中止本协议书时,需提前半年向对方提出“理由书”,经双方协商后,决定是否延长或中止本协议书。

六、“项目”实施所需预算措施

“项目”实施所需费用等由双方分担。具体由联合工作组探讨决定,双方分别作出预算措施。

七、“项目”的合作方式(www.chuimin.cn)

(1)“项目”的合作方式包括合作研究、人员、技术交流等。

(2)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双方分别指定联络人,并组建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的构成由双方另行决定。联合工作组制定年度研究实施计划、总结年度成果、指导和管理研究工作。

(3)本协议书签字后,双方组建联合工作组,通过紧密的联络,迅速制作研究实施计划。

(4)研究任务、研究费用及方式等具体事宜,由联合工作组另行决定。

八、“项目”研究成果

(1)“项目”的研究成果(所括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等)由双方共同拥有。

(2)“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或以其他形式公开发表时,需征得对方同意,并由双方名发表。

(3)“项目”研究成果双方可在其他研究工作中引用。

九、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确定。

(2)本协议执行中发生不同见解,本着友好合作精神,共同协商解决。

(3)本协议书用中文、日文两种文字制成,具而同等效力。双方各持5份。

(4)另行签署的本协议书附件与本协议书具而同等效力。

(中方)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日方)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

张修真 石井 吉德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国立环境研究所所长)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日

(5)本项目研究主要成果是:经中日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年多时间内完成项目主要成果:

1)日方利用遥感资料建立1/4000000长江流域GIS系统,中方建立1/250000汉江流域GIS系统。

2)中日双方对HSPF模型开发研究,主要结合流域环境特点进行修改、补充,日方对长江上游径流、泥沙模型进行了计算参数律定。

3)中方对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HXPF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模拟水稻田水文、化肥农药流失过程的模块,使之符合长江流域大部分土得用方式为水稻田的特点。

4)中方用调试模型对江江丹江口水库以上流域1986年、1989年降雨过程产生的径流、泥沙、COD、TN、TP等非点源进行了连续动态模拟,以对模型进行验证,对其中16个参数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开发的模型基本满足大型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需要。

5)中方用验证的模型模拟预测了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实施,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强度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变化过程,为未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工口水库的水质保护提供了依据。

6)中方首次研究实现了把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HSPF与水库水体生态模拟模型WQRRS进行耦合,以模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氮、磷等污染物对水库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

7)研究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流域非点源模拟模型HSPF与流域点源模拟模型QUAL2结合模拟流域水质变化的理论与方法。

8)中方派1人赴加拿大学习BASING模型(HSPF模型改进版)。

9)1998年、1999年两次长江重庆—上海水质、水生态调查,增加了对长江水环境了解与认识,提高了监测技术水平。

10)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共同研究,为模型开发进行了技术交流。

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建立完成,主要包括流域地形、土壤、土地利用、水系、气象等,信息系统采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目前已在日方SUN uitra30工作站上运行。信息系统日方获取的数据已大部分提交我方。

流域环境管理模型开发长江上游部分已经完成,并进行了长江上游及主要支流的径流和泥沙输移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生态与污染模拟部分因缺乏有关数据尚未进行。从模拟的结果来看,与实测数据趋势基本一致,丰水期存在较大的计算误差,因有关基本资料如部分水文、河道资料还未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