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顶充规定:明清江南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

清代顶充规定:明清江南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

【摘要】:一是吏员参照官缺,明确额定人数,严禁额外增设。二是确定各级各地衙门书吏定额后,书吏承充实行考试招募制。令典规定的书吏承充资格是,身家清白,具有一定的文字素养,文理明通,或通晓律例,或工于书算,年满20岁,充役到70岁为止。书吏顶补,康熙二十八年即规定,“如有私行索取缺银,或被顶缺之人首告或被本官查出者,送交刑部治罪。”

清朝定例,书吏承充,凡人数、出身、年龄,以至经济实力、承役时间、出缺补充、满期考选官职等,均有详细明确的规定,而且不断重申,严禁私授顶充、买卖缺位,违者本人及相关官员均须受到处责。概括胪陈其内容,约有如下数端。

一是吏员参照官缺,明确额定人数,严禁额外增设。令典规定,限定各省各级衙门书吏人数,总督衙门典吏30人,巡抚衙门20人,藩司衙门五六十人,臬司衙门30余人,府衙20多人,县衙10多人。[5]雍正二年(1724)覆准:“各省督抚所属文武大小衙门内,有挂名吏员及革除食粮之兵丁,改易姓名,潜充挂名吏员者,尽行革去,查验实在正身吏役,方令充补。至贴写帮差人等,亦择忠诚朴实之人充役,如有不堪供役者,即行黜革。”[6]乾隆元年(1736)谕令:“各直省督抚务宜严饬各该州县,将所有吏役按籍查考,其有私行冒充者,悉行裁革。设正额书役实不敷用,不妨于贴写帮役中,择其淳谨者,酌量存留,亦必严加约束,毋得非时差扰。”乾隆三十年奏准:“文职衙门吏役,遵照经制名数补用,仍由地方官出具并无复设白役分顶合伙印结,更于年底照经制名数,注明更替著役年月,并役满日期,汇造总册,送部存案。”[7]不仅正身书吏有定额,而且各地依据事务繁简量设的帮办书吏,也有一定额数,所有正身及帮办书吏情形,均须造册报部。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奏准:“各直省大小衙门书吏,俱有定额,不准擅自增益,令各督抚实力稽察,一有挂名典吏,即严加裁汰。”又奏准:“各衙门书吏缺出,限一月内即行充补,于年终汇造总册,声明充补月日报部。”[8]前后二百年间,皇帝谕令一再强调相关定例必须切实实行。

二是确定各级各地衙门书吏定额后,书吏承充实行考试招募制。清初,在国家财政拮据的时代,书吏原按纳银数多少,分送各衙门办事。[9]康熙二年(1663),停止援纳,改行各衙门自行招募。是年规定:招募书吏,“给予执照,开注姓名、年岁、著役日期,并地方印结,按季汇册咨部”;康熙六年定,“每岁终仍取结送部查核”。[10]后来虽然于康熙十四年一度仍照旧例援纳,但随后即实行招募制。雍正元年覆准:“各部院考取书办,于京城出示召募,各省流寓之人,有熟于律例,工于书算者,赴该衙门报名,取具同乡甘结,定期考试,择取拨补。”[11]

三是承充书吏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履行一应手续。令典规定的书吏承充资格是,身家清白,具有一定的文字素养,文理明通,或通晓律例,或工于书算,年满20岁,充役到70岁为止。康熙二十八年覆准:“有愿充各部院衙门书吏者,令其具呈考试,选择文理明通者,掣签著役,渐次补完,再行考取。”[12]道光二十六年议准:“内外各衙门书吏,务择年过二十老成驯谨之人,充补实缺,若令年幼者承充,本管官降二级留任。”乾隆四年谕令:“如年至七十,即令其罢役,不许充当各项差使。如有设法盘踞,改易年岁者,严察分别治罪。”手续是承充者需出具亲供甘结、邻里或同业甘结和地方官印结三结。凡此皆为防止冒名顶替而设。雍正四年覆准:“各衙门考取书吏,细加查覆,毋致有冒籍冒姓顶替诸弊。其书役投充时,务遵照定例,取具确实亲供印甘各结,方准著役。”[13]雍正七年重申:“外省各衙门书役投充,务取具并无重役冒充亲供互结,该地方官加具印结,汇造役册,申送该管稽察衙门。”具体稽查职责是:“府州县书吏,责成本道稽查,无道员地方责成按察使稽查,藩、臬两司及各道关差书吏,责成督抚等稽查。”[14]吏满出缺,再行考取,也需相应手续。雍正四年覆准:“凡额设书役年满出缺,该管官慎择签点,取具邻佑及亲族并无重役买缺等弊连名保结,方准收录。该管官员加具印结,申报上司衙门存案。”道光二十六年议准:“内外各衙门书吏,俱应确查自家清白,取具邻里押结,加具地方官印结,详咨吏部存案。”[15]直到光绪中期,江苏巡抚刚毅甚至拟定吏役亲供结、邻里甘结和州县官印结三结式样,饬令州县严格执行。[16](www.chuimin.cn)

四是吏满出缺,或者考选官职,或者改业归农,不得复充,严禁私授顶充,买卖吏缺。雍正元年谕令:“从来各衙门募设书办,不过令其缮写文书,收贮档案,但书办五年方满,为日既久,熟于作弊,甚至已经考满,复改换名姓,窜入别部,潜踪掩迹,无所不为。……自今以后,书办五年考满,各部院司官查明,勒令回籍候选,逗留不归者,着都察院饬五城坊官稽查遣逐。”[17]同年,针对浙江书吏顶缺特别严重情形,重申此禁令:“其大小衙门胥役,俱令五年为满,改业归农。如年满不退,更名复役,或父出子入,或改充别衙门,并革役,复入者照例治罪。”[18]雍正四年又覆准:“缺主之弊,外省犹未尽去,通饬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将现有缺主尽行除革,书役年满缺出,遵例另募,取具邻佑亲族保结,方准取录。”[19]

五是违禁吏役革除议罪,涉事官员处罚。书吏顶补,康熙二十八年即规定,“如有私行索取缺银,或被顶缺之人首告或被本官查出者,送交刑部治罪。”雍正四年又覆准:“如有暗行顶买、索取租银之处,缺主及顶缺之人,照律治罪,该管官照例议处。”[20]雍正七年议准:“倘有五年役满不退者,将该役斥革治罪,或舞文弄法招摇撞骗包揽词讼侵欺钱粮,该司道访拿,按律治罪,府州县官不行查出,照徇情例降二级调用,专官司道不行查出,失察一二名者罚俸三月,失察三四名者罚俸六月,失察五名以上者罚俸一年,失察十名以上者降一级留任。”乾隆三十年奏准,如有白役分顶合伙等弊,“倘该管官徇庇滥用,仍有吏役分顶合伙及捏名倒提年月等弊,将该管官降三级调用”。嘉庆五年(1799)上谕,书吏役满,继受之人出钱顶补,名曰“缺底”,“此等名目,本干例禁,亦且贻累军民,所关匪浅……着通谕各省督抚,严行禁革。傥阳奉阴违,别经发觉,或被科道纠参,定将各督抚严议”。同年奏准:“各省大小衙门将不在公之人,作为挂名书吏者,降三级调用。接任官不行查出,降一级留任。如系刺字革役挂名,接任官降二级调用。”[21]在书吏考取补充考选官职的全过程中,书吏如果有假冒、顶买等弊,会遭革除,甚至议罪,而官员则负有察核之责,如果失察,即处以罚俸、降调,决不宽假。

应该说,清朝君臣对书吏理政的危害有着清醒认识,对于书吏承充的制度设计较为细致严密:不但对书吏承充的资格、手续以至吏满出缺的补充作了详细规定,而且着落各级衙门和官员负有相应的督察责任。对书吏违规的处罚是严厉的,平时的督责约束也是严格的。然而设计如此严密的制度,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却收效甚微,诚如清中期常州人洪亮吉所说,形成“子以传子,孙以传孙,其营私舞弊之术益工,则守令闾里之受其累者益不浅”的局面,以致“州县之大者,胥吏至千人,次至七八百人,至少亦一二百人”。[22]各级各地衙门书吏补充弊窦层出不穷,书吏之缺作为缺底成为无形财产,顶首买卖通畅运行,官革而吏不革,制度规定与实际运作完全背离,皇帝与朝廷的设想和举措全然未曾顺畅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