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州市镇分布特点: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文化

苏州市镇分布特点: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文化

【摘要】:吴江地区的市镇,基本上分布在水运沿线。这种极不均衡的现象在苏州府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市镇分布中,都是极少见的。常熟市镇的分布密而且小,与其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有关。南临松江府和濒临长江的嘉定、太仓和昆山地区,市镇的分布格局是另一番景象。这三个部分的市镇,在同一府的范围内,可见它们的分布既极不平衡,又毫不规则。苏州市镇如此,他府他县市镇大率如此。

如果根据地方文献所载市镇的方位和间距,绘出苏州市镇的分布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苏州城周围长、吴几县外,市镇并不作有规则的均匀分布,而是大体上形成吴江地区、常熟地区和嘉定、太仓、昆山地区三个各不相同的分布区域。

吴江地区的市镇,基本上分布在水运沿线。在穿越吴江南北的运河沿线,有县市、江南市、八斥市、平望镇、黄溪镇和附近的盛泽镇。北边在吴淞江南侧有同里镇、庵村市。中部今太浦河平望以东有黎里镇、芦墟镇和章练塘镇。平望西南沿塘河有梅堰市、双杨市、震泽镇。在平望西南和东南之间还有檀邱市、严墓市、新杭市等。如将吴江、震泽两县分为以平望为中心的三个部分:平望北运河以西,平望南塘河以西、平望北运河以东,则前两个部分由于河塘湖泊大而且多,交通极为不便,因此除了边缘有几个大的市镇外,其内部的广大地区几乎完全没有市镇;而处在与浙江嘉兴、湖州交界处的一个部分,则市镇分布最为繁密。这种极不均衡的现象在苏州府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市镇分布中,都是极少见的。

常熟地区的市镇是又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常熟市镇的数量在苏州府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是最多的,万历时为23个,乾隆时为42个,光绪时为80个。因其数量多,密度也就冠于全府之首。密度高的同时是规模小。光绪年间,常熟市镇超过1 000户的只有2个,500户以上的只有5个,而100户到300户的有58个,数十户的有9个,300户以下的占了84%。即使名之为镇,也有不少仅在数十户至百余户之间,最小的强芜镇只有40—50户,这在其他地区恐怕只能称为村。常熟市镇规模之小在江南可谓独一无二。分布密度高而规模又十分小,决定了常熟市镇的间距甚短,一般每隔3里或5里,即有一市镇。如清中期的里睦镇,东距何市10里,西距周泾口4里,南距董滨新市4里,北距老吴市10里,东北距归家市4里,西北距陆家市4里,东南距支塘镇10里,西南距沈家市5里。当时该镇与梅李镇、支塘镇和老吴市为昭文东西四大镇。可见大镇之间相距不过10里,小镇之间仅4里,间距远比他地为短。常熟市镇的分布密而且小,与其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有关。当地“土膏之腴,其禾稼遍野弥望,无尺寸隙”,“又饶湖陂之利,凡生殖品汇,所以资邑人之食用及运贩而之他方者,殆不可胜数”。[3]在这样的耕植条件下,“民多务本,安土重迁。他邑率事商贩,虞民独依陇亩力作,守丘陇而不去”[4],自给自足,自然不会形成规模庞大的市镇。(www.chuimin.cn)

南临松江府和濒临长江的嘉定、太仓和昆山地区,市镇的分布格局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塘浦河道的分布和流向较为规则,冈身沙地宜于植棉,是著名的棉纺织区,因此塘浦沿岸形成的市镇也大多较为均匀。一般间隔为6里、12里、18里和24里。如乾隆时的南翔镇,东至宝山陈家行,南至上海王庵,西南至纪王庙,北至马陆,皆为12里;西至黄渡,东北至宝山广福,皆为18里;北至嘉定县治,东南至宝山大场镇,皆为24里;西北至方泰镇为20里。他如方泰镇、真如镇,以及靠近该区域的支塘镇等,与其他市镇的间距,类皆如此。

这三个部分的市镇,在同一府的范围内,可见它们的分布既极不平衡,又毫不规则。各县各乡市镇数量多少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并不存在如人所说的以县治府治为中心的层层辐射的分布格局,也没有形成如人所说的等距离有规则的分布网络。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位置又往往偏居一隅,市镇也就不可能以所在县城为中心。吴江的盛泽镇、黎里镇、平望镇等发挥其经济功能,与偏在县境北部的县治实无关系;昭文的支塘、梅李,常熟的福山诸镇,并不以县治虞山镇为中心;嘉定的南翔、罗店等镇,经济发展远超县治练祁市。苏州市镇只在它们所在的地区发挥经济辐射的作用,与或近或远的县治府治关系不大,因此并不呈现出村乡市、镇县府间进行商品交流的地理层次。苏州市镇如此,他府他县市镇大率如此。这是因为,江南市镇的分布既要受到水陆交通线的限制,又要受到各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但各府各县之间极不均匀,多寡悬殊,即或一府一县之间也情形各异,很难一概而论,不能用某府某县或某地市镇的分布特征来简单概括整个江南地区市镇的分布状况。要说江南市镇有什么分布特征,那就是它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经济结构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