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主旨在清,而不在清查后的征收,不同类别,处理办法不同。同全国一样,江苏于雍正六年正式实行火耗归公,官员畀以养廉银,清查积欠对于厘定税粮和耗羡比例也起了作用。就在厉行清查期间,娄县书吏竟然还敢侵吞乡绅候选通判朱荣椿历年积欠钱粮900两,顶风作案,毫无顾忌。清查之初,雍正帝就指令巡抚张楷对于不法劣衿,严加约束,警......
2023-10-16
江苏积欠赋税钱粮的清查,雍正帝即位后在严厉清查官员亏空的不久就开始了,其正式启动,起于江苏学政俞兆晟的奏请。雍正三年八月二十八日,俞兆晟奏称,江苏分县之后,应行应止事宜,有欠粮一事,其流弊宜立法肃清。而所谓欠粮流弊,专在奸胥隐搁,“虽积欠实数原有历年根串簿可查,但拖欠既久,其产或变易他姓,钱粮渐无着落。又有典产包粮,后虽找价契卖,而粮存原业主者。又有富家中落,逐渐卖产,不及算清粮银,留下零数,以为包赔有限,迨产已卖尽,而零数堆积,无从开除者,皆为无产之粮”。对此积欠,俞兆晟认为,苏、松等地钱粮繁多州县,未分县之前,官员征收,耳目难遍,现在既已分县,似宜先清此等积弊。[2]江苏地方为减轻官员征收赋税的考成压力而析县升州,事在雍正二年。俞兆晟的题奏意旨明确,以前江苏所属州县钱粮征收任务过重,官员催征力有不济,所以拖欠严重,而分县之后,压力减轻一半,钱粮仍然拖欠,官员就难辞其咎,欠粮积弊需要弄清,流弊要立法肃清。但如何肃清流弊,俞兆晟并未提出具体主张。
直接提出解决江苏积欠钱粮主张的是履任不久的巡抚张楷。张楷针对积欠钱粮分年带征有名无实之现状,于雍正三年九月初五日上奏称,其到任后,凡一切新旧钱粮,遍行晓谕,令民踊跃完公,并严饬各属上紧催征,并已查核出全省自康熙五十一年以来历年钱粮完欠实数。而之所以历年积欠严重,“总因从前官疲民玩,不以钱粮为重,虽有带征之名,每年止据征报银壹贰拾万两,或数万两不等,不克加意清厘,任其逐年抗欠,至今遂成积重难征之势”。对照现年钱粮完欠分数,从前新粮尚不能岁内全完,分年带征旧欠钱粮竟致有名无实。张楷考虑,全省每年征收额353万两,加上旧欠881万两,总数高达1 234万两,十余年之旧欠,断难责以全完,而且逐年欠款既多,催征又多一番滋扰,最终连新粮也不能全完,而官员为完旧欠,挪新掩旧,结果徒受处分,而于钱粮征收毫无实济。张楷与布政使鄂尔泰筹议后提出,本年新粮因为已蒙朝廷豁免浮粮45万两,民间应有交纳能力,故务期责令全完;历年拖欠之数,请准均作拾分,自雍正四年起,每年限其征完一分,不必又分年款,逐限咨参,均作十年,按照分数征完,其中嘉定一县,因为欠数数倍于他县,旧欠新征数额特多,请均作十五年份征,欠粮较多的上海、昆山、常熟、华亭、宜兴、吴江、武进、娄县、长洲等九县,应请均作十二年份征,官员以征完欠数实际予以奖惩。张楷说这样一来,合总十余年之积欠,不分年款,不论新旧,于每户名下注明共欠若干,每岁应完若干,务必责令全完,则顽户不再能够延挨,而且按年份征,业户每年完欠数量有限,易于完足,又因省去逐年差催之浮费,可抵完正项,额赋易于速完。总之,欠款分年征收,时限较缓,课其实收,赋额必定充盈,新粮无误,旧欠得清,于钱粮有所裨益。张楷的奏议得到雍正帝的高度评价,发部议行。[3]将近三个月后,张楷再次上奏,强调解决钱粮拖欠,只有分年带征,多者不过十余万两,少者仅三四万,积欠定可按限清完。[4]
张楷要征输积欠,分年带征,先要厘清图甲户口及其欠数,而要厘清图甲户口及其拥有的田土,又只有通过土地登记册鱼鳞图册,但遭到了地方势力,特别是拖欠钱粮的乡宦衿监的抵制。他们“或抗欠钱粮,或窝藏匪类,以及唆讼奸占等事”[5]。张楷在皇帝的警告训斥下,对绅监严加约束,先后革除不法衿监28人,又题参择殷诈富、积恶多端的常熟乡宦前任巩昌知府赵友夔。无锡知县李玫署任上海两月,即征收新旧钱粮7万余石,张楷又题请他调任上海知县。[6]
四年八月,雍正帝任命长芦盐运使陈时夏为署理苏州巡抚,十二月实授。陈时夏履任后,在张楷的基础上,加大催征力度,引起一些地方的抵制。分年带征旧欠的效果不彰,陈时夏便试图改变带征办法,奏称:“苏松积欠难于清结,从前既蒙圣恩蠲免浮粮,今请以旧欠之粮均派于新粮户内,分年征收,以抵补积欠。”[7]
陈的摊旧欠于新粮内征收的主张得到松江等府地方人士的呼应,准备实行。但署理江苏巡抚尹继善对此新说,严加批驳,下令不准施行。他认为:“查旧欠自有本人,即非本人,亦自另有着落,若舍此不追不比,而均派新粮,是刁民因积欠而得利,良民因先输而倍征,从此人人效尤,谁不乐欠!”同时一面出示遍行晓谕,一面行文通饬州县清查粮册,归并子户,改正诡名飞洒包揽,逐一跟求,务使皆有着落,欠多之州县,责令该管道府,亲行督察,分委佐贰协力查比,期于彻底澄清。尹继善鉴于理繁治剧的官员过少、册籍混淆一时难以清理的现状,奏请将居官声名颇好、于人情风土又甚熟谙而因公罣误的知县陈陛诚、罗继洪、严接、江之炜等4人仍留江南,于旧欠不清之处协助料理,同时更奏请在赴部候补及他省因公罣误之员中,选择办事历练精于钱粮者20人到苏州,由其酌量繁简,分委各处协理。[8]
按照署理巡抚张坦麟、浙江总督李卫和革职苏州知府温而逊的说法,因为册籍未清,产业与户名多不一致,因此带征旧欠鲜有实效,若仍行不改,恐拖欠更加严重,若严厉实行,不停地题参州县官员,恐革职者多,接任者难以措手,加上业户动辄抵制,官员难以把握催征尺度,带征旧欠的做法似乎很难继续实行下去了。(www.chuimin.cn)
各种情形表明,实行了两年多的带征旧欠,由于未找到长期积欠的原由,未能分晰欠款的实际类别是官亏、吏蚀还是真正的民欠,而只是作为一般的民欠仍由地方官自行催征,因此不无骚扰,而且收效甚微,甚至影响到新粮的征收。雍正帝在接到尹继善的奏报后,于六年十一月对带征作出总结,谓苏州巡抚所属七府五州,自康熙五十一年起至雍正四年未完地丁钱粮积至813万余两,其中苏、松、常三府太仓一州积欠最多,自140余万两至180余万两不等,“此未完钱粮,或有产去粮存而不能完纳者,或有人产已尽而无可催追者,又或有从前遇歉收之岁而地方官匿荒未报小民无力输将致成拖欠者,……但其中或有本该地方官亏空而希图脱卸捏作民欠者,或粮户已经交纳而奸胥蠹役侵蚀入己仍作民欠者。是此项未完,大约官亏空者十之有一二,吏侵蚀者十之有三四,其实系民欠不过四五而已”。所以从前令张楷将江苏民欠清查分晰,但张楷并不清查,奏称俱系民欠,请分年带征。后来陈时夏到任之后,“一味怠忽疲玩,毫无整理厘剔之心,将从前分年带征之项一并催追,以致小民艰于输纳,地方官又奉行不善,日事敲朴严比,七府五州之黎庶不得沾被恩泽,朕心深为轸念。乃陈时夏又奏称苏松积欠难于清结,从前既蒙圣恩蠲免浮粮,今请以旧欠之粮均派于新粮户内,分年征收,以抵补积欠。……朕以诚信待天下臣民,宁肯为巧诈之术乎!且旧欠自有本人,即非本人,亦自另有着落,舍此不追,而均派新粮,是刁民因积欠而得利,良民因先输而倍敛,从此人人效尤,谁复输供正赋!况以旧欠派入新粮,旧欠未必全完,而新粮又致欠缺。……今尹继善见在清查,尹继善初任封疆,兹事烦重,非一人心力所能办理,苏松等七府太仓等五州历年带征地丁钱粮一概暂停征比,候朕派员前往,与该地方官协理清查,将各州县官侵若干,吏蚀若干,实在民欠若干,一一厘剔清楚”[9]。
与此同时,松江等地绅士却仍在称颂旧欠照新粮摊征之法,“以为旧欠之积年既久,民间之产业不常,或先富后贫,无力措办,或产去赋存,悬欠难追,不若摊入新粮,业户照数均征,尤属众擎易举”。对此,尹继善再上一折,继续批驳,强调积欠如此之多,“大半皆从前各官邀誉市恩怠玩之所致也”。他认为,“旧欠摊入新粮,即能按年输纳,亦小补之权宜,非便民之善政”。况且其法“不过掩饰一时,希图另行起限,并非摊征之后,即能照数完全,且从前之旧欠既可摊征于新粮,嗣后之新粮即为他年之旧欠,从此人人观望,岁岁延挨,不惟旧欠未清,势必新粮又积,流弊奚可胜言!”他主张,旧欠之所以不能如数难以催征者,“总在册籍之未清耳。如果彻底清查跟究确实,使田归的户,户归正名,抗顽者严行究追,包侵者不得幸免,诡寄花分者不使朦混掩藏,则实欠之数和盘托出,似不难依限完纳”[10]。
在雍正帝和尹继善看来,前任巡抚张楷和陈时夏均催征不力,地方官又奉行不善,所以清查成效不彰。实际上,陈时夏催征可谓不遗余力。带征旧欠之所以未能如愿奏效,很可能在于对积欠钱粮的成因有不同看法,张楷、陈时夏均认为积欠主要是民欠,而实际恐怕正像雍正帝所估计的那样,积欠主要是官侵吏蚀。因为官侵吏蚀比重高,带征只能追征到民欠,所以清查积欠就难奏功。
雍正六年十一月中旬,皇帝派出的查察江南钱粮的监察御史伊拉齐抵达苏州,展开协查工作。其抵任后,历年拖欠凡是应行追抵之项,会同州县确查,“如系实欠在民者,取具花户认完甘结,州县认征印结,照数征补;其有捏称民欠毫无着追之项,仍着落本人赔补”。但全省官员多半新任,若一概调换,未免事多贻误,伊拉齐分别处置,“择其在任日久者调查,其到任未满一年已经出结者,委员盘查,其新任交代未经出结者,择其粮多并积欠未清之处,委员协查。有侵欺者即时严参追究,因公那移者即时追抵,倘有迁延,题参追补”。雍正帝指示他:对于钱粮拖欠,“务令彻底清楚可也”,至于官员亏空,“当秉公破颜整理,丝毫不可瞻顾”[11]。尹继善也在各府州佐杂散职中选择数十员,委令他们协查。从雍正帝前后所发指令来看,他主张清查官侵吏蚀部分要严于一般民欠。
尹继善奉到皇帝上谕,接到朝廷“特派大员分任地方以专责成、保举庶职以资分厘”的部咨后,即做好准备,将已征在库的银两“严行饬查,照数起解,不使各属乘机侵挪,并将逐年征粮流水比簿串根等项,责令各道府州密提封固,以除改换滋弊,仍令布政司查造历年民欠清册,俟钦差一到,将应行事宜商酌明确,即便派员分任各处清查,务期将官亏役蚀实在民欠并有着无着之项,逐一条分缕析,具题请旨”[12]。至此,清查第一阶段暂告结束。这个阶段的清查,可谓地方自查自厘阶段。
有关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的文章
清查主旨在清,而不在清查后的征收,不同类别,处理办法不同。同全国一样,江苏于雍正六年正式实行火耗归公,官员畀以养廉银,清查积欠对于厘定税粮和耗羡比例也起了作用。就在厉行清查期间,娄县书吏竟然还敢侵吞乡绅候选通判朱荣椿历年积欠钱粮900两,顶风作案,毫无顾忌。清查之初,雍正帝就指令巡抚张楷对于不法劣衿,严加约束,警......
2023-10-16
雍正七年正月,朝廷特派户部侍郎王玑、刑部侍郎彭维新前往江苏,会同署理巡抚尹继善、巡察御史伊拉齐、布政使赵向奎总理清查事务,清查自康熙五十一年以至雍正四年间及雍正五、六两年间积欠钱粮1 200余万两,以3年为限期。畀以钦命总理清查关防一颗,以专责成。这就使清查由地方自查改为由钦差和地方要员共同负责并以钦差为主的专查格局,“清查”由此进入了新阶段。组织机构搭建后,清查工作迅速展开。总体而言,清查进展不大。......
2023-10-16
黄金则原来只有从日本输出到中国,到正德新令时被严禁出口,到后来,黄金反而由清朝商船输出到日本,以换取日本的银,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54]有意思的是,《天保十二年唐贸易公文书》[55]中保留了有关中国黄金输日内容的文书,富有史料价值。上述呈文不独提供了其时清朝商人携带黄金输入日本的实例,而且透露了金银比价、黄金出口等具体问题。有关中国黄金输入日本一事,学界成果已多。上述呈文所反映的中国黄金输日情......
2023-10-16
在存留下来的苏州地区的房产交易文书中,笔者注意到,自乾隆三年五月起,开始出现“遵旨一书一绝”的文书,而且后来即呈日益普遍趋势,到乾隆末年,已经成为房产转移文契的主要书立方式。最早的“总书一契”文书书立于乾隆三年五月,载明“遵旨一书一绝,卖价已足,贴价已敷,仍凭严处拆卸改造,永远管业”字样。在苏州邻府常州,也有同治年间直接言明“今遵宪示,立卖杜一契为凭,不分立卖、找、杜三契”字样的绝卖房文契。......
2023-10-16
在至今存留下来的相关文书中,笔者找到了苏州地区买卖房产一次性议定正找各契的事例,胪列如次。前后收取房价正契银450两,添绝银3次共180两,添绝银是房价正契银的40%。议单还对可能引起纠葛的事项作出了规定。[13]同张屏侯、新侯卖房文书不同的是,此件议单声明“先将交易事宜议明方始成交”,但未对何以一次性议定正契银和推收、杜绝、加叹三契作出说明。......
2023-10-16
清查由于宗旨和做法宽严失当以及册籍等前提条件的不同,呈现出的效果也前后不同。后两年半,由于皇帝调整了清查大员班子,清查只图分清官侵、吏蚀还是民欠,明确一概停追旧欠,特别是查获了民间里书实征钱粮的各种底簿,编制成了清查的汇欠册和汇查册,钱粮的实际拖欠情形昭然若揭,官侵与吏蚀部分自难隐漏,绅衿大户的包揽飞洒等伎俩再难施展,清查专案组又及时调整宽严程度,因此清查工作总体而言得以稳步推进,迭奏成效。......
2023-10-16
苏州是巡抚衙门所在地,如此清查,带有全省范围的普遍性。全省范围均将清查落实为追征钱粮,查欠的同时倾力于追征,追征严厉至无所不用其极。冯景夏清查成绩最为突出,却正以追征为目的,不择手段,相当过火。颁发《清查略节》的昭文县,明确规定如系“实欠面同该户佥押缴单”,查明欠款也是要佥押追缴的。......
2023-10-16
如前所述,居然还有数宗事例的后续买卖契书至今仍然存留在世,为我们检视“草议”的实际效用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知的17宗房地产交易“草议”类或议单类文契,至今有相关交易正契存留于世的竟然有7宗,比对其正契,“草议”议定的所有条款,每一宗都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就此而言,可以说房地产交易形成的草议或议单,其内容具备了正式文契的基本功能。......
2023-1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