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电影:击溃一切,教师阅读地图

教育电影:击溃一切,教师阅读地图

【摘要】:《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部存在主义教育电影,它反映的是年轻叛逆的生命与保守僵化的教育之间的剧烈冲突。在影片中,无论是尼尔之死,或者学生中的意见不一致,其实都意味着电影本身隐含的倾向:它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答案。

无论怎么讲,电影已经成为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通道。一部好的教育电影,不亚于一本好的教育书。这里选择的,是七部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且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电影。这些电影中通常可能出现下述主题:师生关系(职业认同)、课程以及教育观念的冲突。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是一部存在主义教育电影,它反映的是年轻叛逆的生命与保守僵化的教育之间的剧烈冲突。一群原本就对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的学生,在同样反传统的基丁老师的鼓励下,潜藏在皮肤之下的激情与叛逆逐渐爆发,最终造成了与校方以及家长的冲突并导致了尼尔的死亡。电影中的这几句诗,激励了许多处于叛逆期的青年学子,甚至包括许多尚有激情的教师: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部电影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中永恒的冲突:理性与激情、传统与反叛。学校从来是保守主义思想的堡垒,但学校里活动的,又往往是充满荷尔蒙的学生。青春期的少年所拥有的对平庸生活的拒绝、希望主宰自己命运并因此确认自我的愿望以及冲破一切罗网的决心,往往既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同时又容易导向破坏以及自我毁灭。因此,在教室里放这部电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日益剧烈的今天,极易点燃学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青春能量,引发强烈的共鸣。但这部电影又是很值得与学生讨论,并唤醒许多已经被应试教育所麻木的心灵的。因此关键之处是如何讨论这部电影。许多教师误解了这部电影,也义愤填膺地和学生一起陷入对现行教育的讨伐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复杂之处。在影片中,无论是尼尔之死,或者学生中的意见不一致,其实都意味着电影本身隐含的倾向:它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答案。影片中的尖锐对立,广泛地存在于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场之中。重要的不是重新点燃学生的荷尔蒙,而是通过讨论,走出二元对立的逻辑,以更为理性成熟的态度面对学校生活本身。

《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描述了一群问题学生与一个落魄的音乐教师的故事。自私而贪婪的校长哈桑的治校方案就是所谓的“行动—反应”原则,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行为主义是基于对动物的研究,因此这群问题学生也就表现出“动物本性”,无休无止地破坏纪律,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成为一股破坏性的力量。马修老师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一种真正的热爱,更体现在基于爱对心灵的耐心倾听与强烈关切。他第一次将这群孩子当成迷途的羔羊,并用音乐点燃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沉睡麻木的心一天天地苏醒。马修老师或许并不懂得什么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但是他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用爱与信任,引着孩子一直向上,直到他们走到生命最深处。如果仅仅用爱来诠释本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活中的许多训诫也是基于爱——那是割裂彼此的爱。重要的是基于信任相互支持,无限信任学生的生命,一点一点地扩大他们内心的光明,让他们逐渐恢复自尊,恢复信任,走出绝望和颓废,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马修老师最终被迫离开了学校,或许在世俗意义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何谓成功,何谓失败?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世俗的认可,而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是一个教师的职业良心所在,也是生命意义所归。将这部电影运用于教学之中,也具有唤醒或者说恢复生命中希望之光的功能,并且影片中的音乐也一如天籁,主人公天使般的嗓音,似乎可以将观众的心灵引向生命深处。

《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女性版的《死亡诗社》。卫斯理学院里生活着一群聪明但找不到生活意义的学生,她们被教导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好丈夫,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凯瑟琳老师的出现,逐渐让她们领悟生命的意义,发现并珍视自己内心的梦想,将自己从男权社会的魔咒中解放出来。无疑,这是一个反传统的教师,她挑战学校的许多做法,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同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最终离开了学校。有意思的是她的课程,她第一次上艺术史时就遭遇尴尬,因为这群聪明的学生早将艺术史中那些俗套的见解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她调整了教学,这时候,不再有标准答案,也不再只是考查专家观点,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和思考艺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时候,真正的教学发生了!因此这部电影带来的,是教育和教学上的双重启发。一切教育教学,都不能将人当成容器,或者当成附属品,而应该有助于觉察、恢复和提升人的自由与尊严。只有在楔入生命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形成健康的自我。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开始时的开学仪式:

教堂式的大厅大门紧闭,教师们身着礼服肃立于前方的两边,正中站着校长。一个女生走到紧闭的大门前,打开木盒,取出锤子敲击大门。)

校长问:是谁在敲求知的大门?

女生答:我代表每一个女性。

校长问:你要寻找什么?

女生答:通过辛勤工作,唤醒我的心灵。并将我的生命,贡献给知识。

校长说:欢迎您,那些和她追求相同理想的人都可以进来。

(于是,学生们拥进了会场。)

校长说:现在我宣布,新学年开始了——

(钟楼上的钟声响起来了,被惊动的鸽子,扑棱棱地飞向了天空……)

《生命因你而动听》

《生命因你而动听》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它几乎是流水账似的写了一个音乐教师霍兰的一生。

和许多初登讲台的教师一样,霍兰先生的梦想是成为音乐家,为了在养家糊口的同时有更多时间作曲,他选择了每年有两个长假的教师职业,每天最后一个到校,让学生日复一日地在他的枯燥的音乐理论中昏昏欲睡,最早一个离开,带着误人子弟的心情,成绩也惨不忍睹。

后来霍兰先生决心改变,他在古典音乐与摇滚乐之间找到了关联,学生逐渐体验到了音乐的奇妙。里面有一个吹萨克斯的女孩,总吹不好,他每天都指出她的种种问题,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然后在练习课上问这个女孩:

你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女孩很吃惊,还是回答:头发,我爸爸说,看到我的头发的时候,就像看到夕阳一样美……

好的,他说,闭上眼睛,想象夕阳的美,全心全意……(www.chuimin.cn)

于是,练习很久的曲子,居然一气呵成地过去。

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细节,霍兰先生一天天地真正明白了教学的含义,也明白了音乐的含义。渐渐的,霍兰先生老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先天耳聋的儿子渐渐长大,他自己也经历过一次与女学生之间的情感波澜,他依然没有成为音乐家,早先的梦想渐渐破灭,他已经与教学融为一体了,直到快退休的时候,学校因教育经费紧张裁掉了他的课,他行将失业,回想自己的一生,觉得很失败。这时候,一场为他精心安排的音乐会,仿佛最后的点睛之笔,让垂头丧气的他,意识到了此生的意义,意识到了他对整个社区的影响:那些深受他影响的学生,就是他一生书写的真正伟大的乐章。

我坚信这部影片会感动许多教师,因为我们许多人也与霍兰先生一样,曾经心怀梦想,但被命运抛入了教师这个职业中,并在低薪、琐屑、忙碌中度过一生。所不同的是,霍兰先生最终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中许多人,还一如职业生涯之初的霍兰先生,投入的只是时间,而不是生命,从而感觉到自己的一生其实一无所获。

不但如此,这部电影还将霍兰先生的一生置于变幻不居的社会背景之下,更增添了影片的深度、历史感和沧桑感。

《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写天才青年与教授以及心理医生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包括知识、爱情、人生、亲情等一系列话题,揭示了主人公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的过程,并且几个主角都没有能够逃脱这种心灵拷问。天才青年威尔博学多闻,但心理医生尚恩的这段话,深深地击中了他:

如果你和我谈及艺术,你会滔滔不绝地讲每一本写艺术的书。就说米开朗琪罗,你一定知道很多关于他的事情,他的生平,与教皇的关系,他的政治抱负和性活动。对吗?

可你绝对不能告诉我在西斯廷教堂里会闻到什么气息,你从来没有站在那美丽的天花板下抬头仰视。

如果我和你谈及女人,你会给我列举你喜欢的女人的样子,也许你还和她们睡过几次觉,但你却不能告诉我满怀欣喜地叫醒你身边的女人时的心情。

你很强壮,如果我和你提起战争,你也许会和我说莎士比亚,亲爱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战场。可你从来没有参加过一场战争,当你的朋友将头枕在你的大腿上,那求助的眼神最后的呼吸,你却未曾感觉。

我和你讨论爱情,你会给我背上一首诗,但你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女人,仅仅是那样一个眼神,让你理解,爱情的真谛。

那时你会感到上帝,只是为了你才将天使降于人间,救你脱离生命中的苦难。

你也不会知道做一个女人的守护天使,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你不知道,让爱永远停留在她身边,那种爱会穿越一切阻碍,癌症也无法使之分离。

你也不知道整整两个月在医院床前守候的滋味,仅仅握着她的手,医生不会将你赶开,因为她知道探视时间一词对你毫无意义。

你更不会知道,失去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你失去了比你自己还重要的感情时,你才会心有所动。

我想你恐怕不敢这样去爱别人,当我看着你的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机智的男人,自信的男人,而是一个讨厌的毛孩子,不懂事理的毛孩子,一个没用的男人。

你的确是个天才,这一点没人否认,也许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你,对吧?

可你仅仅凭我画的一幅画,就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你是一个孤儿对吧?你以为我怎么知道的?

你过去的生平,你的性格,你的感情,你读过《雾都孤儿》吗?那个人是你的缩影,开始我对此没有兴趣,因为我不愿意读那种书,我从你那里学不到任何东西。

之所以不吝篇幅,摘录这些对白,是因为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秘密、爱情的秘密,更是人之为人的秘密,这里面包含的知识观、人生观,恐怕厚厚几大本书也未必讲得清楚。因此这部电影,既可以帮教师理解师生关系,理解知识观,理解课程,也可以帮助教师学会与那些同样受过创伤的学生开展真正的对话与疗治。

《街头日记》

《街头日记》里的203教室也是典型的黑房间,送到这里的学生都是被断定没有希望的人,要么是罪犯、瘾君子、黑帮成员,要么亲人父母在坐牢,他们没有未来,并且内部充满着派系斗争。艾琳老师满怀热情,但是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备受挫折,并且在校长及同事的歧视中教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而是逐渐走进一个个受伤的心灵,并最终通过阅读以及写作,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处境,并重新开始生活,曾经分裂的班级也因此团结起来。

在艾琳老师这里,我们看到了出色的课程。这种疗救性的课程以学生自身生活及生命为核心,围绕着种族问题以及大屠杀,通过共读共写,通过参观采访等一系列活动,最终给学生以重大影响,让他们借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从而在穿越课程的过程中,心灵获得了真正的解放。通过课程,艾琳老师生动地说明了写作的意义,学生通过写作反思和探寻自身生活,表达自己从来不敢表达的感觉,对自身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观照,有勇气突破外在偏见造成的隔离,并找到宣泄的渠道,又通过书写重新构筑了自己的未来。而且他们也学会了与同学、老师分享日记,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自己的过去是如何不堪,在这间教室里,他们都会被理解、接纳,因而不再是一个人辛苦地挣扎。

比课程更重要的,是艾琳老师对职业的态度。因为学校里不愿借书给这些贫穷而容易毁坏图书的学生,艾琳老师只好又兼职两份工作,赚钱给学生买书籍以及日记本。最后学生也行动起来,大家一起筹款用于参观以及邀请大屠杀幸存者。这种疯狂的工作态度让艾琳的丈夫,一个缺乏成就感建筑师感觉到无法容忍并最终离婚。某种意义上,能否取得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认同,取决于是否以教育本身为信仰。在这一点上,艾琳堪称榜样,并且,她也从这群学生身上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热血教师》

《热血教师》描写的是另一位明星教师克拉克的形象,他面对的,也是一间崩溃的教室和一群打架的赌博的跳舞的化妆的干什么的都有的小学生。克拉克的风格是严厉,但不是用训诫的方式,相反,他始终用正面、鼓励和引导性的话语告诉或者暗示学生:我们是一家人。他的规则很细致,但一条条逐步落实。例如他要求学生去餐厅时要排队,如果有学生插队并且不承认,那么全班陪着一起挨饿,直到承认为止,因为“这个班级是一个大家庭”。

克拉克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者,他努力将自己融入班级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他花了许多时间跟学生学跳绳,让学生明白,学习虽然艰难,但终会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这群学生的起点毕竟太低了!为了吸引学生能够安静地听课,他甚至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呕吐),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老师自编了说唱,配上音乐,边跳边唱,这种教学方法带来了神奇的变化。

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克拉克老师,他牺牲了周末,约上爱赌博的孩子到咖啡馆,给他买了午饭,和他玩赌博的游戏,使他学会数学。他晚上到莎美卡家里调查她家庭作业没有做好的原因,为她繁重的家务(要照顾3个孩子,要做晚饭)所震惊,主动帮助,却被孩子家长误解,告到学校要开除他。这位老师坚定地告诉莎美卡的家长,莎美卡是一个优秀的有领导才能的孩子。最终,他影响了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疯狂教学以至于晕倒在讲台上,即使在不能上课的时候,也在家里录制好录像在教室里播放。最终,这些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几部影片,绝大多数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而成的。这些优秀的教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诠释了多姿多彩的课程,让我们感受到课程背后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生的真正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教学勇气,将会使越来越多真正心存理想的教师从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