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阅读地图》:儿童电影无穷故事

《教师阅读地图》:儿童电影无穷故事

【摘要】:我们无意于提供一份完整的供儿童娱乐的电影目录,这些通过网络搜索可以迅速找到。其实真正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不是他经历的事实本身,而是他对事实的看法。没有这一基础,儿童可能终生也无法学会信任。因此,儿童将经历信任圣诞老人这一阶段,并逐渐使这种信任内化,使圣诞老人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学会信任他人,信任自己。教师能否与儿童正确讨论这部电影,讨论信任这个主题,也取决于教师对圣诞老人是否存在的看法与理解。

优秀的儿童电影非常多,除了经典的《猫和老鼠》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系列之外,《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美女与野兽》、《花木兰》、《宝莲灯》、《ET外星人》、《虫虫特工队》、《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侏罗纪公园》、《小鬼当家》、《料理鼠王》、《阿拉丁》、《冰河世纪》、《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之类也火爆一时,更不用说正在风行的《哈利·波特》系列了,总之这个长长的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我们无意于提供一份完整的供儿童娱乐的电影目录,这些通过网络搜索可以迅速找到。我们所提供的,是列出最有意味的那一部分电影给读者,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电影更深刻地理解儿童,理解童年,理解教育。另外,这些影片也可以用于教学,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所谓有意味,是指推荐的数部电影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大片”,而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切入儿童成长的深处,切中儿童问题,或者切中与儿童相关的重大心理及伦理主题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最大限度地揭示了儿童的秘密,体现了人类对儿童的洞察及关怀。

《狮子王》

《狮子王》是一个成长故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一个男人的成长牵动着多方面微妙的元素,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责任、生命意义、爱以及勇气的思考与实践,而这一切,均需要经由生与死(对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来讲,这种“死而复生”的经验是一种心理感受而非外在事实)的考验方能完成。因此在辛巴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成长中各种力量的冲突牵扯:童年的无忧无虑(在爱与信任、父亲的严格要求与母亲的细心照料下成长),开始长大时的探险(走出父母怀抱,开始探索外面世界并经历最初的磨难)。最精彩的部分是与父亲之间的隐秘的冲突与和解,因为辛巴的探索,导致了父亲的死亡,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死亡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是潜在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流露,也是辛巴成长过程中对现实的反抗与挣脱。在独立成长期,丁满和彭彭代表了成长过程中的另一种力量与声音,即面对世界时退缩的一面,退化回童年,无忧无虑,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更不需要担负责任,只要过好当下每一天就可以了。这其实是另一种必要的考验,在这种考验中,辛巴受到了两种力量的激励,一种力量来自传统,一种力量来自父亲,父亲冥冥之中的教导与引领,既代表了辛巴与父亲的和解,也代表了父亲力量的内化。于是,辛巴长大了,内心充满了力量,战胜邪恶拯救母亲赢得爱情,并且成为自我力量的真正主宰——任何一个成熟的男人身上,都应该有王者的形象。而影片的丰富性不止于此,对星空的仰望,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沉思,成为辛巴成长的背景和力量源泉,也给观众以极大的启发。这部电影,也因此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营养丰富的影像面包,并为与儿童讨论成长、责任、爱、生命意义等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小鞋子》

与《狮子王》的英雄气质相比,《小鞋子》则体现出了人性当中非常温情的一面。这部影片描写了贫穷,揭示了伊朗深刻的社会问题,但影片显然不是为了描写贫穷,而是描写即便在贫穷压抑之下,人性中也存在着的不可遏止的光芒。哈里和妹妹的身上,既体现了在困境中的人类最美好最纯净的东西:对父母的体谅体贴,在学习上的刻苦努力自强不息,兄妹之间的相互照料相互扶持。更重要的是,影片诠释了“梦想”的含义,表现了于困境中,一个普通儿童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梦想的全过程。从这种实现方式中你可以看到儿童的挣扎,但是看不到卑微与算计,而是一种纯净、倔强与激情。问题是,如果仅仅这样解释,这部电影便成了普通的励志电影,比这些抽取出来的主题更为重要的,是整部电影中弥漫出来的气息。这种气息可能包括:导演对主人公的尊重呵护或者说人文关怀,哈里那双眼睛中透露出来的忧郁、纯净与梦想,在不断奔跑过程中所蕴含的那种不懈与激情,以及整部电影中弥漫的文化气息和对这种文化的虔诚……所有这一切,以一种非常简单、温暖、纯净、诗意、平静的方式融汇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都可能是在艰难的人生中穿行的孩子,也可能曾经丢失、正在丢失或者将会丢失属于我们自己的“小鞋子”——人性中的温暖、纯净、坚持、梦想等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像哈里那样有足够的勇气与激情相互扶持,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小鞋子”?我们能否一直奔跑在梦想的路上?这部影片,尤其对那些身处各种各样人生困境(物质的和精神的)中的孩子特别有益。

《极地特快》

《极地特快》是一部有着梦幻般色彩、极受孩子们喜爱的影片,是一部关于信任的故事。这部电影的核心,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核心是: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其实真正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不是他经历的事实本身,而是他对事实的看法。更进一步地讲,究竟何谓事实,在成人世界里,还是一个纠缠不清没有定论的哲学问题。重要的不是从科学主义意义上讲圣诞老人是否存在是否能够被科学方法所证实,而是儿童是否相信它。一个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儿童是可悲甚至可怕的,它是儿童必经的一个阶段(当然圣诞老人是西方意义上的概念,我们此处是在符号意义上使用它)。哪怕是从科学的角度讲,儿童从小长大,对周围事物也经历了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比如他会相信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动物能够听懂他的声音,但当他自我逐渐形成之后,他才渐渐懂得将自身与他人以及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因此儿童最初的信任,是建立在对母亲的信任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基础,儿童可能终生也无法学会信任。因此,儿童将经历信任圣诞老人这一阶段,并逐渐使这种信任内化,使圣诞老人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学会信任他人,信任自己。圣诞老人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象征,是对美好的信任,是对童话的信任。或者说,这是一种圣诞精神。那辆列车的象征意义则在于:乘上那辆列车,就是乘上了一辆童年的列车。因为那个孩子一开始是犹豫的,在列车开动的那一刻,他才决定上车的。也就是那一刻,有多少孩子错过了?教师能否与儿童正确讨论这部电影,讨论信任这个主题,也取决于教师对圣诞老人是否存在的看法与理解。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中高年级孩子会指出,圣诞老人根本不存在,这压根就是骗小孩子的,老师如何回应并与儿童讨论,能不能带着孩子乘上这列童年列车,是一个挑战与考验。这部电影的缺陷是缺乏足够的丰富性,一些地方有教化的痕迹。

《草房子》

《草房子》是中国式的诗化电影,浪漫、伤感、温情、纯真、纯朴,讲一群六年级孩子的成长故事。这些孩子中,有天真好奇、嫉妒心强的桑桑,家道中落、自强不息的杜小康,备受嘲笑、自尊心强的陆鹤,纤弱文雅、善解人意的纸月等等。这部电影的丰富性表现在,它既像一个美丽的梦境,表现了这群孩子在这样纯美的环境下的自然成长,又描绘了他们所遭遇到的成长的残酷,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同时,影片虽然是写一群孩子的成长,但又穿插着对成人世界的描述,如桑乔、秦大奶奶,特别是蒋老师和白雀的爱情,既美丽又哀伤,以一种偷窥的方式娓娓道来,可以感受到它对即将步入青春期的桑桑心灵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提供了若干原型,桑桑、杜小康、陆鹤、细马、纸月……这些性格各异,经历不同的孩子的影子,在一代代儿童身上都能够看到,儿童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常常能够深深地被打动,并可能从他们中某个人身上认出自己的原型从而涌现出一种悲悯,并经由移情作用而获得升华。作为教师,也可以从这部电影中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儿童。以陆鹤为例,他的心灵创伤,他在被嘲笑被羞辱的处境中的反击以及最终的超越,难道不会给教师们以巨大的震撼,让我们反思那些坐在教室里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秃鹤”们吗?因此这些资源,也构成了班级讨论的材料——针对班级不同问题。

《夏洛的网》(www.chuimin.cn)

《夏洛的网》的主题是友谊与生命。什么是友谊?在原作中,夏洛说:“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实际上超越了日常意义上对友谊的理解。也就是说,友谊并不能够单纯地理解为奉献、牺牲,更不能理解为一种交换,我们帮助朋友,其实也是赋予和提升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而夏洛为威尔伯所织出的文字是耐人寻味的:“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这些字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拯救威尔伯的生命本身,它同时是赋予威尔伯的生命以意义,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拯救。而这些字并非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一种深刻的揭示,用泰戈尔的话来表达就是:“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飞鸟集》第22则)因此关于本片的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形成崇高的自我镜像。而影片的意义不止于此,例如关于坦普尔顿的讨论,便极有意思。在许多人眼里,坦普尔顿是一个讨厌的形象,但假如真正进入我们的内心,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坦普尔顿,当我们从坦普尔顿身上认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有可能成为夏洛。影片极好的动画制作,假如与深刻的主题讨论结合起来,便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其实首先影响的,难道不是教师的心灵?

《小飞侠彼得·潘》

《小飞侠彼得·潘》的主题是成长,或者说是“不愿长大”。因为这部电影,现代人骨子里不愿长大(对复杂多变日渐冷漠的世界的无意识逃避)也常常被视为彼得·潘情结。与成人世界的理性逻辑相对应的,儿童世界常常是非理性和想象的,这既是心理上的事实,也是认知科学上的事实。因此,简单地把这个故事视为虚构是不对的,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能力。它的全球流行,正说明它反映了人类的某些真相。虎克船长就是用儿童眼睛看到的成人形象,倘若换为成人视角,难道虎克船长不是另外一种形象?比如一个在现代社会里搏杀(寻宝)并不断取得成功的文明人形象?他着装的考究,良好的修养,不正是现代教育的成功产品?梦幻岛上儿童眼中他的邪恶形象,主要源于成人与儿童价值观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彼得·潘总有一天要长成虎克船长,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去寻找被埋藏起来的宝贝(功名、利益等)。既然如此,彼得·潘的意义何在?对成人来说,彼得·潘其实是爱、勇气以及创造力的源泉,是心灵庇护所。那么,对学生呢?或许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问与学生讨论:你和彼得·潘是什么关系?如果你是彼得·潘,你的梦幻岛和永无乡会在哪里?你能让哪个世界因你的存在而生机勃勃?你相信有彼得·潘吗?相信有小仙女吗?其实当孩子们相信时,它们就存活在那里;当孩子们不相信时,它们就在孩子的内心死亡——这也是孩子自身某一部分的死亡。因此最终,孩子们必须相信它们的存在,因为孩子们需要它们丰富自身的生命,无论是否选择长大。所以关于这部电影的恰当的讨论,将有可能让彼得·潘和梦幻岛永远地在学生的生命中打上印记,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有趣的是,在为《小飞侠彼得·潘》写的续篇或者续拍的电影中,彼得·潘终于长大,一度还变成了虎克船长。但最终(在《重返梦幻岛》中)又重新回到了童年,这难道不是代表了一代代人永恒的隐秘的愿望?

《听见天堂》

《听见天堂》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勇气与创造力的励志电影。这部影片放弃了那种好莱坞式的煽情手法,将一个双目失明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他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失败、屈辱、自卑、寻找、尝试、交往、创造、超越……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对那些习惯了看大片的眼睛来说,这部电影需要安静地渗入心灵,慢慢地体会那些容易被忽略掉的东西。这其中给教师的震撼是,那些我们在正常儿童身上习焉不察的东西,通过一个有缺陷的儿童清晰地呈现出来——理解和观察儿童有多么重要!而在许多时候,儿童精神世界里的这许多黑暗、暧昧以及亮光,很难被教师捕捉到,因为这需要用心灵去捕捉。而这部电影给儿童的启迪,或者说对所有人的启迪是,不要被偏见(包括自我见障以及流行意见)所束缚,人永远拥有多种可能性。主人公失去了视力,他在听力方面的可能性却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因此意识到:我们都是残疾人。与鸟儿相比,我们缺少了翅膀;与狮子相比,我们缺少了力量;与骆驼相比,我们缺乏耐力;与羚羊相比,我们缺乏速度……“残疾”是人的一种限制与匮乏,但是“残疾”同时意味着超越的可能,因此人类没有翅膀,却可以遨游太空,比鸟儿飞得更远;人类缺乏狮子的气力,但却发明了工具,可以在天地之间“乾坤大挪移”,让一座座城市迅速崛起;人类没有骆驼的耐力,但却能够建立更大更多的粮仓;人类没有羚羊的速度,却创造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可以比羚羊快无数倍地穿越陆地、天空以及海洋。再考虑长远一些,人永远是有限性的存在,因此人类中最优秀者,永远在寻求一种永生的超越之道,有人通过创造不朽的业绩,例如成吉思汗或者亚历山大大帝;有人通过艺术,比如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因此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对人有限性的超越。无论是身体有残疾的儿童,还是心理或道德有残疾的儿童,都可能在另外的方面获得发展,甚至于,残疾本身会成为在另外方面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通过这部电影的讨论,仍然要让儿童去逐渐体验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可能性的绝对信任,这是梦想、勇气和创造力的基础。

这七部电影中,其实已经包含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元素,并且是相对集中相对突出地表现了这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并构成了经典。而更多的影片,基本上是对这些元素的更简单地重复,或者将之流行化庸俗化。因此我认为,这些影片,可以视为儿童电影中的基本影片并成为儿童电影课程的核心。只是给儿童播放这些电影并布置写简单的影评,是对优秀电影的浪费。电影课程的含义是指教师与儿童共同穿越这些电影,或者说让这些电影穿越师生的生命,在与儿童生命的共鸣中化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这需要教师进行主题提炼,没有这种提炼,便无法完成对生命的更深刻的刻写。这里只提供一些参照,对最主要的主题进行点评。而这些电影中的任何一部分,其实都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主题和细节,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

其他

另外,有些电影的编排是有序列的,例如,二年级不要错过《极地特快》,否则,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三年级之后,如果再告诉孩子有圣诞老人,他将永远不会相信。但是,一二年级看,圣诞老人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了。三、四年级不要错过《小飞侠彼得·潘》,长大还是不长大,这是这个年龄段最着迷的一个话题。五年级,应该看看续集《重返梦幻岛》。有没有小仙子?有没有圣诞老人?我们是怎么由彼得·潘变成虎克船长的?这部电影,让孩子们明白了,圣诞老人是一种精神,就像小仙子一样。我们都要长大,但是,只要我们拥有创造力,永远快乐,我们就永远地拥有了彼得·潘精神。

如果孩子再长得大一些,他们将进入一个更加充满冲突的时期——青春期,极端的残酷与极端的理想化,渗入骨髓的浪漫与不招而至的忧郁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革命的时期,要么一切,要么全无,在革命中,儿童将经历一个认识和重新构筑自我的过程,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类似《十七岁的单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阳光灿烂的日子》、《魔戒》三部曲等影片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青春,而更多的人类电影,如《十二怒汉》、《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等,将给予儿童以深沉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