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阅读地图:伯姆的《论对话》探索人类思维方式

教师阅读地图:伯姆的《论对话》探索人类思维方式

【摘要】:伯姆所论述的对话,则并非以上三种形式,并且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不但探索人类的体验过程,而且探索人类思维的作用方式。首先,伯姆认为,对话是一种分享,在对话中,没有人试图去赢,也没有人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师而言,伯姆的《论对话》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英]戴维·伯姆

类别:教育

适读人群:研究型或专家型教师

出版信息:教育科学出版社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评介:

何谓对话?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时是以“聊”为特征,并无目的,只是一种宣泄而已。有时是以“辩”为特征,是为了证明我对你错,我说的才是真理。有时是以“商”为特征,是一种博弈,一种谈判,最终双方各有妥协,至于谁对谁错,并不重要。伯姆所论述的对话,则并非以上三种形式,并且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不但探索人类的体验过程,而且探索人类思维的作用方式。(www.chuimin.cn)

首先,伯姆认为,对话是一种分享,在对话中,没有人试图去赢,也没有人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相反,我们通过对话,来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大家通过对话来共同合作而不是彼此对抗。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接触越来越频繁,但对话却越来越艰难?伯姆对人类思维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和观念,这些思维假定不但包括那些微不足道的关于具体事情的假定,还包括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关于事物看法的最根本的思维假定,比如关于生命意义的假定,关于个体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假定,关于宗教兴趣的假定等等。当每个人意识深处的思维假定受到挑战时,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保护和捍卫它们,并且极易情绪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种种看法、意见或观念已经与自己浑然融为一体,别人质疑的本来只是你的意见,你却觉得别人似乎是在质疑你本人,所以奋起为自己辩护。

对话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暴露出各自的思维假定并“看到”自己是如何思维的。伯姆提倡一种空灵的对话,即让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来面对面地交流,不需要主持人,也不需要日程,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人数控制在20—40人之间最佳。如果能够长期地坚持对话,参与者内心的思维假定就会逐渐浮出水面,虽然这中间要经历困难,参与者可能会沮丧,会陷入不良情绪,但最终,新的东西会从对话中萌生,你会观察到思维的实际过程以及它发生的次序,观察到它紊乱之所在,会形成一种具有本体感受性的思维,即对自身思维方式的省察。而本体感受性的建立,需要培育一种敏感性,即既可以感知事情的发生,又能感受自己和别人做出的反应,并敏锐地觉察出其中微妙的区别与联系。

人类之所以很难对话,与人类的思维特征有关。早期人类曾经存在一种共享性的思维方式,人类认为,他们能够彼此参与和共享那些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万物有灵论以及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主客体往往是不分离的,是浑然一体的,人人参与分享大自然并维护它。但是后来,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平实思维越来越占优势。平实思维旨在依据现实的实际面貌来反映现实,即是用一种分裂的而不是整合的,旁观的而不是身入其间的方式来对事物进行思考,将万事万物客观化。比如专业技术思维即是一种平实思维。平实思维既有优势,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分离,现代的官僚机构和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仇恨,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无止的掠夺,都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关。思维方式本身造成了问题,但人们却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它本身造成的问题,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由此可见,伯姆的对话理论,不但要求人们对自己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及对自我的认识提出严格的质疑,从更深层意义上,也是探索人类如何通过共享性思维,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对于教师而言,伯姆的《论对话》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不但有利于对日常教育教学对话的反思拓展,更重要的是,它会促使教师对师生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对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悬置观察,从而打破思维障碍,以更为积极友好的姿态去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