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爱的艺术》:弗洛姆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指南

《爱的艺术》:弗洛姆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指南

【摘要】: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便是从心理学、伦理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最通俗但又最深刻精辟的解答。《爱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弗洛姆的许多精辟论述都是理解教育的很好的工具,比如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的阐述,就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重要秘密,也已经被新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开发为理解儿童以及解决儿童问题的基本武器之一。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类别:心理学 职业认同

适读人群:所有教师

出版信息:京华出版社

难度系数:A级/ABCDE

推荐指数:★★★★★

评介: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爱只是一种姿态,还是一门需要加以学习的能力或者说艺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便是从心理学伦理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最通俗但又最深刻精辟的解答。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www.chuimin.cn)

弗洛姆将人的性格分为创造型、消费型以及交易型。交易型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强调的是投入与回报的平等,根植于视自身为商品,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爱便是交易型的,他们将对学生的爱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需要收取回报(成绩、对老师的感激等等),若没有收取回报,教师便会陷入抱怨甚至采取惩罚手段。消费型人格对社会最具有破坏性,不想为社会付出任何东西,只想获得和索取。而创造型人格,则是指人自由地、自觉地运用自身的力量,实现自身的潜能。弗洛姆认为,我们应该增加创造型人格的因素,减少交易型,杜绝消费型。一个拥有创造型人格的教师,会对学生怀有一种真正的期待与信任,这种无所求的爱,才能够真正激发出师生的创造。

爱源于人的孤独感,人要消除孤独感有许多途径,比如动物崇拜、人命祭献、军事征服、放纵享受、清教徒式的节制、忘我工作、艺术创造、寄托于对上帝和人类的爱等等,但归根到底只有三条路径,一是纵欲;二是从众,即将自己交付于一个集体甚至一个领袖,在现代社会里也不例外,媒体控制着大多数人的生活,让大多数人产生了自己在控制自己生活的错觉。这两种消除孤独的方式都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同一性,无法真正解决孤独感的问题。消除孤独的第三种方式是创造性的劳动,就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什么是爱?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积极活动”,而不是消极的情感;它是主动地“投入”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沉迷”的情感。通俗地讲,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放弃或者牺牲,而是力量的最高体现,正是通过给予,人才体验到了自身的力量、财富以及潜能,体验到了生命力的升华,才在对方身上唤起了生命深处的生机,这种生机会激发自己的活力,从而使对方也成为“给予者”,并感觉到幸福快乐。因此给予不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帮助、赐予的对象,而应该是与对方建立起坦诚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所以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是对我们爱的对象的生命及成长的主动的关心。如果没有这种主动的关心,就只是一种情绪而已,而不是爱。自爱是一切爱的基础,那些自私的人,并不是爱自己的人,而是根本不爱自己,因为他们缺乏爱的能力,缺乏内在的创造性,所以通过其他的满足来弥补自己失去的幸福。

弗洛姆对爱的诠释,建立在对西方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的批判之上。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消费化、交易化,从而让更多的人陷入盲从、索取与日常工具化,也日渐孤独,因此需要真正地理解爱,培植爱的能力。因此,爱需要加以学习,而要学习爱,需要自律、专注、耐心以及极大的热情,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谦逊、客观性和理智。实践爱的艺术则需要信仰的支持,信仰不是指服从于一个非理性的权威,而是指立足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心,是对自己思想中所具有的确定性的坚持。在教育中,是否有信心构成“教育”与“操纵”之间的差别。弗洛姆说:“教育是相信孩子拥有这些可能性,我们所做的只是帮助孩子发现并开发自己所蕴藏的潜能。而操纵则是不相信孩子自身蕴含的可能性,认为只有把自认为正当的东西灌输给孩子,并且把自认为不正当的东西压抑下去,孩子才不会出差错。人,不需要对机器人有信心,因为机器人根本就无所谓成长,也就无所谓成长的可能性。”

《爱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弗洛姆的许多精辟论述都是理解教育的很好的工具,比如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的阐述,就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重要秘密,也已经被新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开发为理解儿童以及解决儿童问题的基本武器之一。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不但可以用来真正理解爱,也可以用来理解教育,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