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研究,项目组成立了基于网络的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其中共读活动每周一次,命名为“相约星期五”。首先,提前一周发出讨论通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各位实验者以及关注专业发展的朋友:本周五群讨论的内容为“《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教育人类学》谈信任’”,请大家从论坛下载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并做好批注。......
2023-10-15
作者:李镇西
类别:职业认同
适读人群:所有教师
出版信息:漓江出版社
难度系数:A级/ABCDE
推荐指数:★★★
评介:
多年以前,初次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良久无言,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我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
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
多年以后,我与李镇西老师成了同事兼朋友(当然,他更是我的师长),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纯粹、真诚以及对学生无私的爱。后来,李老师的著作越来越多,但我始终以为,最初的这本《爱心与教育》,是最值得用心阅读的。
这本书介绍的是20世纪80年代李镇西老师最早的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的实践,是一次自觉不自觉的素质教育实践。这是一本让无数人(包括我)泪流满面的书,我常常想,《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教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将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有人会说,李镇西无非是“爱心”而已。且不说这本书中不仅有爱心,同样也有智慧,即使仅以“爱心”而言,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爱的含义?
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教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老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这是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经常能够感受到的),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种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老师的生命内涵,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
全书由七大篇手记构成,分别为《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李镇西老师受苏霍姆林斯基影响极深。苏氏对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二是集体教育。甚至苏氏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教育日记的精神和做法也深刻地影响了他。
但是今天重新面对《爱心与教育》,我的心情又极其复杂。这既是一本绝对值得一读的好书,同时又先天地带着某种需要弥补的缺陷。
首先,李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和继承是不完整的,受到了当时时代的限制。苏氏的背后,有非常完备的教育学,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以自尊和思维为核心。李老师继承和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而对苏氏关于思维的论述以及背后所潜藏的知行观认识不足。即使以爱和尊重学生而言,苏氏更为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来让学生体验到自尊,也就是说更强调一种知性,而李老师则更为强调一种道德修养和感染,这两条路径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苏氏的集体教育,其实也是需要加以检讨的。而李老师在继承集体教育思想的同时,虽然也强调了“个性”,但也同时继承了某种危险。(www.chuimin.cn)
其次,今天的教育,与《爱心与教育》所发生的时代的教育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学生,很难单纯靠感染去达成教育目标。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这也是他成功的奥秘,但是在目前复杂的背景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外,还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素养,去辨识学生中种种问题背后的症结。这一部分专业能力,可能也要靠另外的书来弥补。
最后,《爱心与教育》在叙事上,仍然是随笔式或者说随感式的,优点是感染力强,缺陷是很容易形成某种遮蔽。而新教育所强调的专业化写作,则更强调严谨的案例写作,即通过专业性反思,让被遮蔽的东西尽可能显露出来,从而更加逼近真相。
此书应该成为新任教师的必读书籍。
延伸阅读:
若对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感兴趣,或者觉得“气息相投”,可以再去翻阅他另外的著作。例如:
1.《走近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这是《爱心与教育》的姊妹篇,本为一本书,因为篇幅过长才分为两本。记载了大量他和学生的故事,鲜活生动,也引人深思。
2.《民主与教育》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博士论文,从理论上阐述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3.《心灵写诗》
这是李镇西老师2004年起在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
4.《做最好的老师》
这本书集中了李镇西老师多年来做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算是一个总结本。
5.《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这本书收录了李老师若干语文教学实录,他的语文课堂,亲切自然,强调对话和不着痕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颇值得一看。
有关教师阅读地图的文章
为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研究,项目组成立了基于网络的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其中共读活动每周一次,命名为“相约星期五”。首先,提前一周发出讨论通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各位实验者以及关注专业发展的朋友:本周五群讨论的内容为“《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教育人类学》谈信任’”,请大家从论坛下载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并做好批注。......
2023-10-15
本书作者主张采纳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规训的目的应指向培养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并能进行自我规训的道德自律的人。很显然,相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简单粗暴的训诫,建构主义方法强调理解儿童,强调儿童理解规则,强调儿童从内部建构规则,强调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当下的纪律问题。......
2023-10-15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根本书籍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根本书籍拥有良好的结构,阐述的往往是根本问题。特别是,根本书籍中往往包含有少数根本概念,而这些根本概念,乃是人类或者该学科的“基本语言”。......
2023-10-15
据同学反映,灵灵的位置上坐的是我们班的旦旦。进一步地调查,我了解到旦旦经常喜欢在课间翻别人的书包或抽屉。这个提供线索的男孩与旦旦的思维同样简单,结果让我破案全不费功夫。最后,我把灵灵从教室里叫出来,当着旦旦,我把这八十元钱交给了灵灵。......
2023-10-15
同样的,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可以大致表示如下: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在教育中的不同领域,知识结构也各有不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
2023-10-15
在现代社会,更为广泛的一种阅读方式是感性阅读,比较少见的是知性阅读。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因为拒绝思考而迷信“方便之门”,导致了对大量粗制滥造的流行书籍的信任和依赖。通过深入研读根本书籍构筑合宜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解力,才是真正的“方便之门”,而一旦能够精透地理解数本根本书籍,便足以为一生的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10-15
伯姆所论述的对话,则并非以上三种形式,并且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不但探索人类的体验过程,而且探索人类思维的作用方式。首先,伯姆认为,对话是一种分享,在对话中,没有人试图去赢,也没有人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师而言,伯姆的《论对话》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023-10-15
儿童课程是一张阅读地图;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张阅读地图。我们的研究发现,“故事”是学前最有价值的生命营养。苟在学前多听故事,后面便会有阅读能力与阅读欲望。最初的阅读,往往与故事相伴。假如生之有幸,小学便可以进入以故事为主体的整本书阅读,以诗歌为主体的晨诵课程,以及整合了科学、历史、乡土等元素,并引发多元自由阅读的各种综合小课程。......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