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阅读地图:静悄悄的革命

教师阅读地图:静悄悄的革命

【摘要】:在佐藤学看来,这种从教室及一线教师那萌生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作者:[日]佐藤学

类别:教育

适读人群:所有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和小学校

出版信息:长春出版社

难度系数:B级/ABCDE

推荐指数:★★★★★

评介:

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作者佐藤学深入地分析了广泛存在于教学、教研以及综合课程中的形式主义,指出其根源在于将学生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这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中抽取出来所造成的“主体性神话”,以及教师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关系。为了对付已经沦为“勉强”(日语中的“学习”的意思)的学习,佐藤学提出了润泽的教室——关系的、相互倾听与理解的教学,提出了学习的多重对话,提出了以现实生活问题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学习。佐藤学还指出,学校应使教研活动成为中心,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开放和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以构筑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学校改革的若干设想。(www.chuimin.cn)

众所周知,很久以来,学校教育便一直受应试文化的支配,以高效率地学好规定的教科书内容并应付考试为目的。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物接触,不必与任何人对话,单单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当应试教育的弊端一天天地显露出来,作为一种解决对策,东亚各国普遍开始了课程改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想想看,哪个校长或者教师不希望教室里“小手如林”?这种追求经由日渐异化的公开课逐渐变形,从“棒棒棒你真棒”到教室四面改成黑板,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学观,而这种教学观,也成为一些学校扬名立万的噱头,贻害不浅。

佐藤学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种教室里,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将学生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中剥离出来,忽略了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立足于活动、合作与反思的三重对话的过程,即与事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而在对话中,倾听能力比表达能力更为重要,而倾听能力,只有在“润泽的教室”里才能成为可能。“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这三重对话,不但是教学的灵魂,同时也应该成为学校改革的基础。佐藤学指出,转变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习共同体,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根本原因在于由恶性竞争导致的教师之间相互防御的心态,解决之道在于通过制度变革,促使并鼓励教师开放教室,包括彼此开放和向家长开放。佐藤学在实验学校的改革中,大大简化了学校的机构和组织,在教师中建立以教学的研究和创造为中心的“合作性同事”,一年半内,教研活动就超过了100次。佐藤学的实践,对于许多急于求成的管理者,无疑是一剂良方。

综合学习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但许多教师将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对立起来,将前者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后者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结果综合学习陷入五花八门的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则陷入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去了。针对这种误解,佐藤学指出:“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区别在于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方法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学科学习是以学科的‘内容(题材)’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也就是说,综合学习和科学学习是两种把学习组织成单元的不同模式。”可见,真正的综合学习也渗透了三重对话,是一种基于合作的从现实出发的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而真正的课程,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佐藤学看来,这种从教室及一线教师那萌生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本书像一把尖利的刀子,切开了新课程改革之后笼罩在教师心灵中的主体性神话的魔咒,促使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教学当中更为本质的一些问题: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何谓课程?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师生交往的实质是什么?而对于校长而言,这本书提出另外一些问题:如何使教研成为学校的核心并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如何将学校改革为学习共同体?……因此对于迷失于公开课之中的教师及管理者,更是一针清醒剂。这本书的卓越之处不在于理论阐释得透彻,而在于作者能够从课堂以及学校中习见的细小问题及现象入手,最终走向更为宽广的变革前景,深入而浅出,言近而旨远,是真正理解教育,理解课堂,理解新课程,推动学校变革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