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阅读地图:100条建议的背后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教师阅读地图:100条建议的背后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摘要】:《给教师的建议》之所以成为长盛不衰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并非教育教学技巧的简单堆砌,在100条建议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类别:教育

适读人群:所有教师

出版信息:教育科学出版社

难度系数:A级/ABCDE

推荐指数:★★★★★

评介:

多年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直是教育界长盛不衰的经典,堪称中小学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

这本经过认真选编的书,集中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100个重要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对目前中小学而言,意义重大的大致可以分为六类:教师素养问题、阅读问题、后进生转化问题、思维问题、记忆力问题、学习兴趣问题。

在教师素养方面,苏氏特别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他讲到过一个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在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回答另一个教师的问题:“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氏认为:“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www.chuimin.cn)

如何积累越来越宽广的知识背景?最重要的是阅读,日不间断的阅读。苏氏不但强调教师阅读,更强调学生阅读,他甚至认为,后进生的问题,往往与缺乏阅读有关,而不能依靠补课来解决。学科学习是第一套大纲,而丰富的课外阅读则构成了第二套大纲,这套大纲为儿童的学科学习奠定了丰厚的智力背景。苏氏的这一思想,被新教育实验吸纳转化,新教育儿童课程即志在构筑第二套教学大纲,并且将苏氏的思想进一步课程化、明晰化,不但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还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并且有了教育学以及深厚的儿童哲学以及心理学背景。需要指出的是,苏氏所讲的课外阅读,绝非仅仅指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指科学及数学阅读。

苏氏对死记硬背深恶痛绝,他指出:

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就其实质来说,这就是把教小孩子时特用的那些方法和方式,搬用到少年和青年的身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青少年的智慧尚处于幼稚阶段,却又企图让他们掌握严肃的科学知识。这样就使知识脱离生活实践,使智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领域受到局限。

《给教师的建议》之所以成为长盛不衰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并非教育教学技巧的简单堆砌,在100条建议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因此贯穿全书的核心是“自尊”以及“思维挑战”。

在苏氏看来,自尊是一个人得以持久发展的内在源泉,也是根本目的之一。可以说,一切教育,都要以促进、保护学生的自尊(尊严)为旨归,任何损伤学生自尊的做法,都是危险的,不值得提倡的。而苏氏又认为,形成自尊的最佳方法,是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也就是说,学习上的成功感,将带来学生的自尊,而自尊,会促使学生去获得更高的成就。相反,向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只能导致失败、带来失败感的要求,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而自尊心的丧失,将使灵魂黯淡,一切教育失效。这是本书的精髓之一。

在教学上,苏氏特别强调思维训练。他说:“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作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在苏氏看来,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这样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思维挑战既是学生兴趣的来源,也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尊严感和成就感

这本书的奇妙在于,它不是严谨的理论阐述,但是包含了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丰富营养,是生动而鲜活,如流水一般润泽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因此,它是常读常新的,会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解的深入而展现出不同的奇妙风景,适合每一年或几年重读一次,或者说,是一本值得终身阅读的教育书。

当然,本书毕竟是苏联教育的产物,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苏联是以培养工业模式下的劳动者为目标,因此本书特别强调劳动技术教育以及集体教育,与以培养公民为目标的现代民主社会也并非完全合拍。而且受到了时代限制,苏氏的课程意识并不强,这些缺陷,都需要通过另外的阅读来弥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