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人格教育:教师阅读地图,全书举例解读

儿童人格教育:教师阅读地图,全书举例解读

【摘要】: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当然并无定规,这里以《儿童的人格教育》为例,供大家参考。《儿童的人格教育》是适宜一线教师阅读的根本书籍,即它可以成为理解儿童以及矫正问题儿童的教育心理学基础。《儿童的人格教育》批注片段(一)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本章将要讨论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当然并无定规,这里以《儿童的人格教育》为例,供大家参考。

阅读心理学书籍的一个关键,就是和自己的经验,尤其是自身的经历相结合。书中的每一处文字,如果能够和教室里的某个孩子的某方面表现,或者自己童年甚至现在的某些方面心理相印证,那么阅读就不仅会非常轻松,而且会非常深入。因此,阅读本书的关键,就是既用它来理解眼前儿童的心理、自己的心理,又用自己的心理、孩子们的表现,来理解这本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适宜一线教师阅读的根本书籍,即它可以成为理解儿童以及矫正问题儿童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若缺乏深入阅读,会导致对这本书的轻慢和浪费。精读的方法因人而异,此处提供若干建议:

(一)初读建议

1.初读时一定要做笔记(推荐批注在书上,也可用即时贴)。

2.笔记不妨以勾画为主,重要观点多读几遍,遇到案例,若联想到自己、孩子、学生的经历,可停下来思考或者在旁边简述,为以后深入分析和自我分析提供线索。自我分析是心理学阅读的基础方法,要反复思考。

3.若经验中有与书中论述相悖的事例或者思考,一定要写在笔记中,这有助于深入理解。

4.重新快速翻阅全书,将重要观点做一个梳理,为重读做准备。要问自己:阿德勒的观点简单概括一下会是什么?然后重新细读一遍序言以及引言部分。

(二)重读建议

1.仔细阅读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之纲,后面的部分是对这一部分的展开论述。对这一部分的精透揣摩,有利于建立起框架感。

2.重读时,案例已经比较熟悉,对理论部分要重点反复思考,始终围绕核心问题:自卑与超越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

3.细读序言18—19页,深入咀嚼理解阿德勒心理治疗的步骤。需要学习的不是步骤,而是领悟步骤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运用书中论述解释它。12个步骤中,每一条都要思考追问背后的原理思想。或许一时还不能清晰地理解,但要保持追问和思考。

4.仔细阅读175—179页15个问题,并努力回忆书中相关的案例和分析,若能联系自己实际来思考分析,更好。

5.可上网查询有关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介绍(比如心理学网),看看一些对阿德勒理论得失的经典评论。

(三)运用本书

1.若有必要,以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为对象写出一个案例,先如实地写出经历特别是细节(想想哪些细节是重要的),最后再尝试进行分析并补充,看是否有遗漏。(www.chuimin.cn)

2.以班上某个问题学生为对象做一个案例,按照个体心理问卷中的15个问题中提供的信息去进行相关的调查,甚至可以设计针对家长以及学生的问卷,至少你会比原来清楚应该问什么问题。

3.若有时间,请阅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这本小说(网上可搜索到电子版或在线阅读版本),你是否能够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的理论去理解萨哈拉和德里,去解释波迪小姐的专业性?

4.新教育强调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镜像,并将高期待与细跟进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根本原则,结合本书,你如何理解?

本书提供了基本武器,但是,除了反复阅读外,武器是要在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够发挥效果,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行为的。而任何运用,都意味着要对原来的解决方式进行反思,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从另外的意义上讲,本书只是反思工具,是否能够达到改进教育教学的目的,并不取决于阅读力,而是取决于阅读者对待教育教学问题的根本姿态。

《儿童的人格教育》批注片段

(一)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为了表述的方便,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讨论。本章将要讨论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批注:是“应对”还是“把握”环境?这里涉及一个深厚的哲学人类学问题。道家思想的顺其自然,安心处于“下”、“下游”(见《道德经》),与尼采超人思想,在此明显形成了对立。事实上,这两个极端,都是人面对环境时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案”,我们可以说是“阴阳—黑白”“女性—男性”“顺从—超越”“无为—有为”的不同思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德勒的思想,是基于西方科学技术主义的,是基于尼采超人思想的。而精神治疗,也因此可以有两条进路改变“患者”的“精神”:使其失却紧张;使其更为强壮。这两种方案、两种思想没有绝对的错对,事实上,新教育叙事心理学,正是要在理解这一切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易”、“中庸”、“泰然任之+改良社会”的道路来。】

首先,人们可能要问,追求优越是否和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一个不大可能成立的设想。我们确实不认为追求优越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追求优越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这种基础存在于胚胎之中,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可能性。也许这样来表达更为恰当,即人在其本性上是与追求优越密切相关的。【批注:这个讨论有一个没有澄清的前提:什么是“优越”?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讨论“优越”?宇宙与生物的进化史,既可以视为一部“超越史”,更可以视为一部“适应史”,但是适应的事实,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所以,我宁愿认为,适应(把握)环境是生命的本能(本质),而超越则是其中一种积极的策略。关于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杜威有相关的论述;关于生命把握环境的策略,皮亚杰有相关的论述。】

当然,我们知道,人的活动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有些能力,人是不可能发展的。例如,我们不可能达到狗的嗅觉能力,我们的肉眼也不能看到紫外线。不过,我们拥有某些可能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的生物学前提,也可以从中看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展开的源泉。【批注:我们从生命和生物的角度,可以发现无论是狗的鼻子,还是猿类的群居,以及智慧,都是把握环境的“策略”,是在应对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和生物进化中生物本身的无意识相似,在儿童早期的策略中,他本身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意识、认识。】

(二)

在对有益的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差异做进一步探讨之前,这里应当首先对一种似乎与我们的理论相矛盾的行为进行探讨。我这里指的是懒惰行为。乍看起来,懒惰似乎与“所有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优越的心理”的观点相矛盾。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责备懒惰的儿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追求优越和富有雄心。不过,如果仔细考察这些懒惰儿童,我们就会认识到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错误的。原来懒惰的儿童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哩!懒惰的儿童无需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他即使无所建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原谅;他无需努力,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不过,他的懒惰却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得为他操劳。想想看,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不惜代价。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想通过懒惰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批注:阿德勒关于懒惰孩子的描述,事实上已经与他的“超越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冲突,而与我所讲的生命在环境中求得“适然”更为吻合。生命总会以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适然,所以,懒惰几乎成了人的一种天性。而我们指责某些儿童以及成人“懒惰”,不是因为他们出的汗水比别人少,而是因为他们是寄生的,不自主的。对儿童来说,我们知道他们不可能在寄生状态下活一辈子,所以这种寄生状态会让成人非常焦急。】

当然,心理学对懒惰的解释并不全面。许多儿童之所以懒惰,是为了缓解他们的处境。这样他们就可以总是把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就归咎于懒惰。人们很少指责他们能力不够;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孩子对这种说法沾沾自喜,因为它对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安慰。【批注:这里涉及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对失败的儿童,我们如何批评?何种归因(是批评其勤奋但不够聪明还是批判其聪明但懒惰)?这不同的归因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这些,还需要更深入的考虑。懒惰而聪明确实是一把保护伞,但如果失去了这把保护伞,失败的人可能没有信心面对这个世界。】

此外,这种说法还成了一种成就补偿,这对孩子和成人都同样如此。这个富有欺骗性的“如果句式”——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使得他的毫无成就感变得尚可忍受。一旦这个孩子真的取得点什么成就,这些成就会因此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种些微的成就与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对比,并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受到的赞扬反而较少。【批注: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孩子的态度,而不够关心事情本身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把儿童态度当成了中心,并进而制造出问题,而忽略了对事情、知识本身的更本真的关注呢?当成人和教师本身置身于学习、劳动之外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就会发生,但是,当他们本身也置身于其间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在成人也置身于其间的时候,我们往往更能够以事情本身的逻辑来评价具体的行动。】

可以看到,在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种未被揭示的“权谋”。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者,下面总是张着保护网,这样他们即使掉下去,也不会受伤。人们对于懒惰者的批评总比其他孩子要温和得多,因而也不会强烈地伤害他们的自尊。说他们很懒比说他们无能,对他们的伤害显然会小一点。简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孩子着手去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批注:这确实是一种洞察。但我得警告: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是愚笨而不是懒惰的时候,这等于是对一个孩子判处死刑。而说他是懒惰,哪怕是判处无期徒刑,也仍然有赦免的可能。】

我们只要考察一下当前的教育方法,就会发现这些方法恰好满足了懒惰孩子的希望。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因为人们要整日为他操心,喋喋不休的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的能力问题的关注,而这正是他所满心期望的。【批注:这里似乎有什么东西错了。他在责骂中仍感到适然的,是因为这是对他生命的一种相对的肯定。同时,他也确实会因避开了真正的问题而心存侥幸。但是,这并非是他满心期望的,事实上,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恐惧,他知道他必须证明,他不能靠“聪明但懒惰”的标签生活一辈子。但是,如果成人没有给予他必要的帮助也是不行的。我们知道,他的失败主要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他遇到了自己一个人还不能解决的困难,但是,这困难看来并不是他永远不能解决的(这也是我们说他聪明的原因),现在,他需要的就是有人帮助他克服困难,证明他确实是聪明的。到这时候,懒惰之症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他会空前地因为成就而变得勤奋起来。但是,只要没人帮助他克服眼前的困难,他就宁愿躲在“聪明但懒惰”的这个较好一点的伞下,因为不如此他就会被判处死刑——愚蠢不可救药。】惩罚对他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教师总是相信惩罚可以使他改正,但他们总是以失望而告终。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批注:症结不是懒惰,而是困难。惩罚可以医治懒惰,但是不能医治认知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