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升阅读能力:教师阅读地图的感性与知性

提升阅读能力:教师阅读地图的感性与知性

【摘要】:在现代社会,更为广泛的一种阅读方式是感性阅读,比较少见的是知性阅读。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因为拒绝思考而迷信“方便之门”,导致了对大量粗制滥造的流行书籍的信任和依赖。通过深入研读根本书籍构筑合宜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解力,才是真正的“方便之门”,而一旦能够精透地理解数本根本书籍,便足以为一生的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更为广泛的一种阅读方式是感性阅读,比较少见的是知性阅读。

何谓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所谓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需要说明的是,感性阅读并不等同于通常所谓的泛读,知性阅读也并不等同于通常所谓的精读。无论感性阅读还是知性阅读,都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在泛读浏览中,也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没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即使在精读一本书并大量做笔记,也把握不住书籍的核心精髓,更不用说内在结构。因此感性阅读侧重于一种单方向的片面的接受过程,而知性阅读则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本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一般而言,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但对于专业发展而言,更应该强调知性阅读,因为只有知性阅读,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教师的思维水平,增强他的反思能力。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和一个经过训练的阅读者相比,前者更倾向于感性阅读而后者则倾向于知性阅读。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好恶去接收和过滤信息,会不自觉地受到浅层愉悦感的控制,选择那些“阿谀读者”的书籍。而对于另外一些对自己构成挑战的书籍,则往往会感觉到有些硬邦邦,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恶感。他们阅读或许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但骨子里,他们其实一直是在回避问题,拒绝真正地真实地面对问题本身。即使决定去精读一本书,也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阅读感性化,并在骨子里自我辩护。倾向于感性阅读的阅读者,会更喜欢阅读方法技巧类书籍,为某某法所渲染的前景所鼓舞,而无视教育的复杂性,更不理解这些方法技巧背后的原理。最终,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愉快的阅读”。

倾向于知性阅读的阅读者,往往是那些开放自身,勇于接纳与反思的人。他们知道阅读是对自身原有经验的丰富、优化,甚至是颠覆、重建。如果说感性阅读是在溜冰,轻松愉快,看四周反反复复都是熟悉的景色;那么知性阅读则是在爬山,汗流浃背,但是周围的景物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直至无限风光在“顶峰”。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溜冰,登山更能增强人的“体质”(理解力)。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怀疑自己,会缺乏勇气,甚至会迷失路径,但这一切的犹豫、彷徨甚至想要放弃的感觉,正是登山必要的经历。因此经过知性阅读训练的人,往往能够放弃自我辩护,不把自己的问题与自己捆绑在一起,而是勇于通过阅读不断地对话。与书籍作者——可能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对话,既包括批判反思,也包括经过反思之后的自我更新甚至自我否定。事实上,被称为经典的那些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教育名著,都不是可以一窥到底的肤浅读物,要窥得它们的精髓,是务必要精心深思,反复研磨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读者,是不可能从他能够一窥到底的作品中获得多大的教益的。(www.chuimin.cn)

令人遗憾的是,接受过知性阅读训练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只习惯于感性阅读,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也不例外。当这种阅读习惯带入专业阅读之中后,带来的后果尤其严重。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因为拒绝思考而迷信“方便之门”,导致了对大量粗制滥造的流行书籍的信任和依赖。许多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来的图书产品(不排除有个别好书)往往不是基于学术考虑,而是过度迎合了阅读者的阅读快感,造成了解决问题的幻觉。不可否认,某些技术型书籍也能够解决某些局部问题,但真正要提高专业能力,依赖的绝不是简单方便的技巧,而是教师本人的理解力、洞察力以及反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艰苦的训练很难获得。之所以产生这种原因,是因为根本书籍的阅读更多的不是同化而是顺应,是对阅读者原有知识结构的打破,而这只有知性阅读能够达到。

通过深入研读根本书籍构筑合宜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解力,才是真正的“方便之门”,而一旦能够精透地理解数本根本书籍,便足以为一生的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