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阅读地图教育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阅读地图教育专业知识结构

【摘要】:同样的,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可以大致表示如下: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在教育中的不同领域,知识结构也各有不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

据科学家研究,健康的人体必须具有七种营养素:水、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食物纤维素等。中国营养协会曾推荐过一个膳食构成标准,每人每月应摄取如下食品:粮食类14.2千克、薯类3千克、干豆类1千克、乳类2千克、蛋类0.5千克、鱼虾类0.5千克、蔬菜类12千克、水果类9千克、肉类1.5千克、植物油0.25千克。这当然并非是指每天的饮食必须按比例来进行,而是指一段时间内总体的饮食情况越接近这个比例,人体营养搭配越平衡,身体越健康。

同样的,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可以大致表示如下:

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例如对语文教育而言,包括汉语知识、文本解读、学科实践及理论、文学作品等;对数学教育而言,包括数学史、数学与数学教育、数学心理、数学课程与教学、数学文化及数学哲学、数学科普等。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实践教育学及课程理论、教育视野、文艺类教育学素材、教育管理、职业认同、心理学等。而人类基本知识,“则是不仅针对教师而言,乃是应该具备的人类基本知识”,构成了专业阅读更广阔的背景。这里列出的比例只是一种比喻,暗示结构中不同部分的重要性有差异,并非是严谨的阅读比例——那将是荒谬的。事实上,正因为每个人专业知识中不同部分的比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偏向。但是,结构决定功能,越接近这样一个比例,专业发展越健康,一旦比例失调,往往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教育中的不同领域,知识结构也各有不同。例如对班主任而言,这个结构和比例就可能要发生变化:

而对学科教师而言,这个比例可能为:

这种知识结构,潜在地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哪怕是上一节课,也是整个知识结构在起作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我们不妨虚拟《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那么有三方面的知识最为重要:

1.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或者说语文素养,即对文本的理解、解读能力。

2.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即对本学科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殊性的理解。

3.基本的教育学及教学原理,即对整体教育目的、学生特点、教学基本流程及规律的理解。

案例一:解读《游园不值》的知识结构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解读这首诗涉及的相关知识,至少包括汉语汉字知识、古代文化知识、诗歌鉴赏知识、诗歌史知识以及诗歌积累,一次较为理想的文本解读过程,可能会涉及下述内容:

汉语汉字知识

首先教师要扫清字词上的理解障碍,例如这几个字可能要比较关注:值、应、怜、扉。

“值”在这里要解释为“遇到”的意思。“应”字就比较麻烦,因为有两种解释,一是大概,可能,二是应该,应当。两种解释导致两种翻译,前一种理解,全句翻译为:“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后一种理解,则有可能翻译为:“应该爱惜苍苔,不要让木底鞋在它上面留下脚印。”也可能将两种解释视为同一意思,翻译为:“应该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到底选择何种解释,需要利用自身积累结合全诗进行比较判断。学生程度不好的话,还要用到多音字的知识。“怜”是“怜惜”的意思。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关于“怜”的知识,比如很快可以让学生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怜”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积累掌握。“扉”是“门”的意思,由“户扇”借代而来,“柴扉”即“柴门”的意思。

古代文化知识

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有“屐”和“柴扉”。

“屐”指木屐,大约有五千年历史,汉魏三国时广为流传,当时新娘已穿彩画木屐。宋代,木屐多为士大夫钟情的便携式休闲鞋;宋代穿木屐主要在南方。以木制鞋底,绳做带。在妇女鞋中有用红色布做鞋面,在鞋上刺绣,称为红绣鞋,还有用青色布为鞋面料的。红绣鞋也有在前部上翘做凤头样式,起装饰鞋的作用。劳动妇女大多穿平头、圆头鞋。宋代以后,着木屐有失士大夫身份,多在中下层民间流行。这些知识可通过工具书得到,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确定作者身份,学生亦可能感到好奇。

“柴扉”很容易理解。但假如学生问:“柴扉是有很多空隙的,通过空隙不是也可以看到满园春色吗?”教师该如何作答?实际上,在当时,有花园者大都是豪门显贵。他们的住宅园林,一般用竹篱围墙围住,围墙上的门是用树枝做成的栅门,内中的花园一般不正对栅门,正对栅门的是一条直通居室的小路。因此,人在柴门外向里观望,不太可能将花园景色尽收眼底。理解这些古代园林的知识,也有助于理解文本。

诗歌鉴赏知识

这是文本解读的核心。解读本诗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至少有诗画、结构、虚实、符码、意境(还不包括平仄方面的内容)。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在虚实之间,尽得其妙,教师要去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但这两句因何成为千古名句,则不应该仅仅从诗画的角度分析,还应该分析虚实与结构。从虚实的角度讲,“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审美力量源于“一枝”,若是“两枝”、“三枝”、“数枝”,则力量逐渐削弱,因为此乃实写一枝,虚写满园,实写的枝数越多,想象的范围便会缩减,若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便纯粹是实写了。从结构的角度讲,“春色满园”与“一枝红杏”形成鲜明对照,“关”与“出”形成了一个封锁与反封锁的结构,而且特别有力量,因此这种结构便可能迁移到其他场景中,喻指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封锁不住的。

符码分析是前两句的核心鉴赏知识。因为大量的古典诗歌在选择词语时,都喜欢选择具有暗示意义的词语以表达更多的意义,如“月亮”、“梅花”、“松”等。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有几个词语具有强烈的暗示意义。“屐齿”具有休闲性质,是士大夫游玩时经常穿的便鞋(前面已经有交代,作用也在于此),因此暗示了诗人的生活态度:隐逸、闲适、雅致。“苍苔”暗示了主人生活的环境是深幽闲适的。古诗中写到苔的颇多:“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大都表示一种清幽、寂寞、静谧的意境并多与隐逸相关。有教者想当然地把“苍苔”与春天联系起来,是缺乏依据的。“柴扉”当然并不是说主人家很穷,也有教者犯这种低级错误。如同现在有人喜欢做一些仿古建筑一样,这只是体现出主人的审美倾向(自然朴拙)以及生活态度(喜欢隐居生活)而已。因为这种暗示,虽曰未遇,实则已经遇到了,有些神交的意味。因为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幽静、拙朴、高雅的环境氛围,感受到一种诗化自然的生活方式,知道诗人是向往隐逸生活的,与园主息息相通,甚至能够感受到园主的性格:高蹈避世,孤高雅致,不慕荣利。所以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写“境”,或者说写的其实是心灵之景,这是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

前两句的暗示作用与后两句的虚实结构勾连照应,形成了这首诗歌的意境。

诗歌史知识以及诗歌积累

古诗中的许多名句,皆脱胎于前人名句,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对诗歌的解读,例如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血缘关系句子有: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唐·吴融《途中见杏花》)

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宋·王安石《杏花》)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金·元好问《杏花杂诗》)

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宋·张良臣《偶题》)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作》)

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金·刘豫的《杏》)

可以选择一部分当成教学资源,例如将“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前者暧昧而后者坚决,因为“斜”字本身有一种不稳定感等等,这样会拓展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

甚至还可以选择现代诗歌进行比较。

深闭的园子

戴望舒

五月的园子,(www.chuimin.cn)

已花繁叶满了,

浓荫里却静无鸟喧。

小径已铺了苔藓,

而篱门的锁也锈了——

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

在迢遥的太阳下,

也有璀璨的园林吗?

陌生人在篱边探首,

空想着天外的主人。

前面已经涉及诗词积累,教师积累丰富,还可以引入另外的诗歌比较理解,如: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待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此诗对于理解后两句很有帮助,因为原诗的后两句,表达的就是这四句诗的意思。

此外,与此诗相关的异文,以及宋诗重理趣的特征等,亦对理解诗文组织教学有帮助,因篇幅原因,不再赘述。

至此,文本解读可能用到的知识,便可梳理如下:

如果专业水平更高的教师(例如具备儒释道方面知识背景的教师),还会意识到这首诗对隐士的描写中所隐含的禅道思想,并将之与同样描写隐士的《江雪》中的儒家思想区分开来。而这样的教师,就需要更为广阔的人文背景方面的阅读,如《论语》、《道德经》等等。

案例二:课堂教学《游园不值》分析

拥有合宜的本体性知识,意味着教师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时,能够对文本保持足够的敏锐,并且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以《游园不值》为例,下面是两个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

甲老师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乙老师的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诗,并要求读时声音与意义相贴切;准确理解诗的字面意思,积累掌握值、怜、扣、屐齿等词语。

2.初步学会运用符码、互文、对比等方法鉴赏古诗。

3.较深入地感受此诗诗意;涉猎并积累若干诗词。

仔细研究一下甲老师的教学目标,会发现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他的设计,缺乏清晰合宜的教学内容,他对这首诗究竟应该教什么,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里的三条目标,似乎不是针对此诗设计的,而可以运用于一切诗歌,至少是相当一部分诗歌。导致这种状况,跟甲老师缺乏课程及教学论方面的知识有关。《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不妨摘录于此:

所谓语文教材,其实和一般文化课教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语文课本里的那些课文,不都分属于一般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吗?《松鼠》不是属于生物学的领域吗?《赵州桥》不是属于物理学的领域吗?《苏州园林》不是属于地理学的领域吗?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将它们归属于它们各自的文化领域。那么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有什么不同呢?语文教材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

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其实还可以概括出很多的价值,它们的创作者当时创作的时候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创作了它们,可以说有多少种目的,它们就有多少种价值。但是不管多少种价值,它们的总价值,就是信息价值,他们是为了传递信息而创作它们的。而读者阅读它们,其目的也在这里:或者为了获得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获得一种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为了获得信息。

(二)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但它们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

事实上,不管是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从这段关于语文教材及教学内容的讨论可以看出,对教学而言,学生学习“如何传播信息”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这也是“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而甲老师的教学目标,几乎全部指向文本内容,是以读懂这首诗为唯一目标(这当然也是重要目标),而缺乏更为明确的语文知识,教师并未明确教授解读诗歌的具体方法(这首诗的特征,也决定了它不宜被处理为定篇,即掌握此文本不能成为主要教学目标)。甲老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也与文本解读能力有关,他缺乏对《游园不值》一诗的精确分析能力。因此仅仅几条目标,他在专业素养方面的匮乏就已经暴露无遗了。

而乙老师则不同,他的教学目标层次分明:目标一是基础目标或者说常规目标,读背全诗,掌握重点字词和全诗的基本意思,而这一点,几乎就是甲老师的核心目标了。目标二才是乙老师的核心目标,侧重于教会学习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虽然未必在课堂上出现这些诗歌鉴赏的术语,但至少教师很清楚此课的核心语文价值在哪里,教学的重点在哪里。目标三是延伸拓展目标,在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方法之后,再更深一层地感受诗意,并积累更多的相关诗歌。由此可见,设计出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课程及教学理论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还需要有很高的文本解读能力,乙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因此远高于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