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研究,项目组成立了基于网络的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其中共读活动每周一次,命名为“相约星期五”。首先,提前一周发出讨论通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各位实验者以及关注专业发展的朋友:本周五群讨论的内容为“《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教育人类学》谈信任’”,请大家从论坛下载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并做好批注。......
2023-10-15
这份书单中,还有一些是标称解决问题的技术类书籍。
新课程改革以后,或许是“时势造英雄”吧,一大批技术类书籍纷纷出笼,不少图书迅速占领了市场,高居排行榜前列。这些书籍中,不乏一些真正的好书,如王晓春老师的一些作品。但更多的作品,要么宣扬大而无当的屠龙之术,要么是传统的兵法谋略的拙劣翻版,或者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简单图解,不但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和推动专业发展,反而为早已经被新课程否定的教育思想招魂,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这类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是风行于网络的《班主任兵法》。
我们不妨来看《班主任兵法》中的一则案例:
秋游前的一天晚上,灵灵来找我,说她放在书包里的八十元钱不见了,丢失的时间是下午。我立刻到班级里展开调查,马上就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原来下午有两节课是英语分层次上课,灵灵到另一个教室去上课了,别的班级有一些同学到我们班来上课。据同学反映,灵灵的位置上坐的是我们班的旦旦。旦旦是一个外地来的男生,平日里寡言少语,单单凭这点还不能说就是旦旦拿的钱。问题是马上有不止一个同学反映说,上课时看见旦旦在翻灵灵的书包。进一步地调查,我了解到旦旦经常喜欢在课间翻别人的书包或抽屉。旦旦无疑是最大的怀疑对象,但是我还不能确定钱就是他拿的。这时,有好事者过来献言曰,旦旦下午下课后到科技老师那里买了一个一百二十元的船模,而昨天晚上,他还跟同学说,他只有几十元钱,不够买呢。
原来我带的这个班级是六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学生尤其是男生行事还比较幼稚,做事不会拐弯抹角,有什么意图旁人一看便知。这个提供线索的男孩与旦旦的思维同样简单,结果让我破案全不费功夫。作案之人既已明朗,我接下来便只需处理好善后之事即可。献言者还在面前,我却不动声色,对他说,谢谢你提供的情况,老师需要再做一些调查。你刚刚跟老师讲的情况暂时不要跟别人乱说,明白吗?男孩点点头。
为谨慎起见,我又从另外的渠道核实了一下刚刚几位学生反映的情况,证实确凿无误。我心里有了底,事情非常简单:旦旦有随便翻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最近正好想买一个船模但是缺钱,今天翻灵灵的书包无意中发现八十元钱,一时冲动,竟然悄悄据为己有。
不需要兜圈子了,我直接把旦旦叫出来。老师,什么事?旦旦居然还强作镇定。灵灵今天丢了八十元钱,我说,眼睛看着旦旦,旦旦的脸色已经变了。“我不知道。”他摇摇头。
旦旦的抵抗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据说,连动物都有自尊心,更别说人了,人喜欢撒谎的缘故就在于此。旦旦亲眼见到我找好多学生了解情况,他一定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因此,我需要出其不意,不与他在细节问题上过多纠缠,更要避免与同学当面对质的情形发生。明天就秋游了,灵灵的钱却丢了,她很着急呢。我不动声色地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旦旦高度警觉。
我看着旦旦的眼睛,那双眼睛本应是清澈的,现在却不太透明。旦旦戴着眼镜,由于没有及时清洗,镜片上有些灰尘,也变成了他的一道天然屏障。旦旦及时调整了情绪,在我看他的同时,勇敢地看着我。这个孩子,本来是很聪明的,为什么要做糊涂事呢?我在心里叹息道。
你拿出八十元钱来,给灵灵明天秋游用。我跳开偷钱的话题,直接挑明观点。
“为什么?”旦旦叫起来,“我又没拿她的钱。”
“你叫什么?”我的语气严厉起来,我照顾旦旦的面子,却不能容忍他撒野。“老师说过是你拿的钱吗?”我逼问道,旦旦低下头,不响了。
这样还好说,我心里道,大家心知肚明,事情便好解决。“你平时是不是一直喜欢翻别人的包?”我问旦旦。旦旦点点头。“今天下午上英语课的时候你有没有翻灵灵的书包?”我接着问。旦旦无奈地点点头。
“这就是了嘛!”我说,“这些都是事实,班级里的同学都知道。哎,你没事老是翻别人的包干什么?”旦旦张了张嘴:“我……”却说不出什么话来。
这时,走廊里有人走过,我搂住旦旦的肩膀,把他往角落里揽了揽。“这件事情,老师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再做调查,因为所有的证据都对你不利,这样,你从你的钱里,拿出八十元垫给灵灵,这事就解决了。”我真诚地对旦旦说。
旦旦却不愿放弃,仍要负隅顽抗。“老师,不是我拿的,为什么我要给她钱?”他问得掷地有声,堂堂正正。
我闻听此言,马上变脸,你是真不知道假不知道?我现出生气的表情,说:“老师已经跟你说得明明白白,不再追究是谁拿的钱,让你还钱,并不是说你拿的钱。我问你,你翻别人包对不对?”旦旦摇摇头。
“就是啊,”我接着说,“现在别人丢了钱,只有你动过别人的包,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你不但今天翻了灵灵的包,以前也多次翻过。现在别人就算认定是你拿的,你也没有话说!”我说着说着竟真的有点生起气来,差点想把船模的事情也说出来,终究还是忍住了。“现在老师不愿调查是谁拿的钱,也没人说是你拿了灵灵的钱,但是你总该为你做的错事付出一点代价吧。花八十元钱,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翻别人的包了!”
我这番话是精心思考过的,确保万无一失,即便小概率事件发生,那个钱鬼使神差的确不是旦旦拿的,旦旦付出这八十元也师出有名,自认倒霉。更何况,我的感觉非常清楚:旦旦的反驳其实非常虚弱,他的底气明显不足。
“老师,真不是我拿的……”旦旦还在逞嘴上英雄,我打断他:“行了行了,快去拿吧,早拿早还,这件事情早点了断。”
“老师,我没有钱。”旦旦可怜巴巴地说。我一愣,随即警醒过来,哎呀!我竟忘了他的钱已经花掉的事实。我眼珠一转,马上说:“去跟别人借。”“啊,”旦旦张大着嘴,“我不知道跟谁借。”
哼,我在心里冷笑一声,暗道,今天老师送佛上西天,好事做到底,我对旦旦说:“你在这儿等着,老师帮你去借。”
很快,我从教室里出来,手里拿着八十元钱,我对旦旦说:“这钱是虫虫的,你下周别忘了还他。”旦旦点点头。
最后,我把灵灵从教室里叫出来,当着旦旦,我把这八十元钱交给了灵灵。我对灵灵说:“旦旦翻了你的包,致使你丢了钱,经过老师的教育,觉得过意不去,因此,他决定赔偿你的损失。”灵灵有些犹豫,不肯接钱。我劝道:“没关系的,他犯了错误,受点损失是应该的,你拿着吧。”
待旦旦回了教室,我对灵灵说:“老师没有查出来到底是谁拿的钱。这个钱是旦旦赔给你的,因此,别的话你就不要多说了。”灵灵点点头。“谢谢老师。”她说。还有,我叮嘱道:“以后,你的钱也要放好,自己的东西要注意保管。”灵灵用力地点了点头。
这次事件以后一直到我班主任卸任,班级丢钱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旦旦和大家都平安地度过了我和他们相伴的这一年快乐时光。(www.chuimin.cn)
这一章被称为“指鹿为马”(作者应该属于贬词褒用吧)。
老师的目的很明确,解决灵灵丢钱问题,“确保一方平安”。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破案,但为了照顾到旦旦的面子,也为了防止小概率事件出现,老师用巧妙的手法摆平此事。而一旦将此类事件仅仅视为需要侦破的案件,那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演变为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实际上整本书警察思维特别明显:威慑(包括心罚)、拉拢、打击、孤立……确实是传统谋略在教室里的运用,目标是纪律,是“天下太平”。
问题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管”孩子甚至“治”孩子,还是为了教育发展孩子?是着眼于儿童当下的“太平无事”,还是着眼于儿童一生的德行养成?倘若为了后者,那么旦旦还钱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恰恰是教育的起点,老师必须让旦旦经过这次“遭遇”获得德行上的发展。否则,不敢保证旦旦下次不会“作案”,或许他汲取的教训只是“下次作案手法要更加隐蔽”。
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老师会如何处理此事?他当然也会有一个合乎程序的破案的过程,因为此事要破案不难,旦旦买船模的钱从哪里来,很容易查到。这只是一小步,进而他会在不伤害旦旦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因为他需要知道,旦旦的偷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吗?那么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是偶然把持不住吗?那如何让他既获得教训又不留下心理阴影?是经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吗?那应该采取哪些行为来进行控制?或许这种调查就会涉及家访以及与旦旦的交流。儿童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控制,但更主要的是内在发展,用皮亚杰的话来讲,教师需要培养儿童的,是“不受奖励和惩罚的影响,通过考虑相关因素,自己做出是非判断的能力”,“当一个人考虑了相关因素时,他就不会任意说谎、偷窃、违背诺言、干扰他人或不负责任”。[1]而这些,显然不在作者的考虑之列。
不但如此,作者还为自己的做法建立了所谓的“理论”,在理论篇中,作者这样描述他理解中的师生关系:
所以说,你不是学生,学生也不是你,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除非我们可以互换角色,亲自去对方的世界体验一番。而这个要等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再说。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属于两大阵营。教师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是一定要吃亏的。只不过高明的教师会尽量缩短这两个阵营的距离,求同存异,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不高明的教师会使这两个阵营完全对立,极端者甚至势同水火,互不相容。[2]
……
对一名新教师而言,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自保的一条途径。……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是绝对不会让学生靠得很近的。学生对他们可谓既敬且怕,一些平日里不苟言笑对学生冷若冰霜的教师偶尔露出一点笑脸,学生会觉得特别温暖,作文里都会写上。而新教师即使对学生笑得再灿烂,学生可能还不一定买账。[3]
这些观点,是自从有教师这个职业以来就有的陈腐之谈,即使不走向专业发展,许许多多教师也会模仿老教师或者自发地走上这一条路径。而且这也并非教师职业所独有,是传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论语》里早就讲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原理是一致的。但这种师生观,是专制思维背景下的师生观,是主子对奴才的驾驭之术。[4]
这种师生观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从学术背景来讲,这是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行为主义的教育观的结果。行为主义追求当前效果,强调外部控制,运用包括奖惩等方法来迫使儿童就范,对安全以及秩序的追求超过了一切。而新课程改革恰恰基于对行为主义教育观的反思,更强调对话、合作,在师生观上,越来越强调持一种建构主义的态度,即关系为先,预防为先,引领为先。在解决儿童纪律问题方面,认为有一种更为积极的选择,既维护了秩序,同时又帮助儿童发展了积极自尊以及道德自律。在这种背景下,尊重儿童不应该成为一种策略,而应该成为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倾听儿童,倾听问题,帮助儿童积极地理解规则,并使教育尽可能地面对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而非结果,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师生关系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彼此尊重信任共同发展,教室更不是战场,而是共同生活之地。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描述师生关系: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5]
这种“润泽”,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尊重和热爱儿童,激发儿童的成就感与责任心,彼此信任……这恐怕才是师生关系的真谛。李镇西老师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不是像作者所说的是天才教师,而是因为他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学到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前书作者当然也是热爱学生的,就好像皇帝也会热爱他的子民一样,但爱对于不同的教育观的老师有不同的含义,在许多老师那里,爱是交易性质的,真正基于自由的、创造的爱,必定不会演绎出这样的师生关系来。
这类书的热销,迎合了许多教师急于控制班级的诉求,大家需要简单有效的办法,而全然不顾这种办法所潜伏的危机。但是另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真的能够解决你的班级管理问题吗?在阅读快感过后,你的班级真的因为这样的书籍而得到了改善?哪怕是暂时的控制?
答案是不可能。你永远不可能依靠这样的书籍达到目标,就好像千千万万人读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后,他们的孩子也不会真正发生变化一样,因为教育从来就不是如此简单。这只是一种致幻剂,它缓解了你的焦虑,但不解决问题。教师的个性千差万别,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许一致,但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个人经验很难移植——除非经验背后的原理被提取出来。而这本书恰恰是背后潜藏的原理出了问题,需要加以检讨。在一项被视为经典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调查教师对不当行为的反应,解释了有序课堂与无序课堂的区别。令他惊讶的是,他发现有效的管理者和无效的管理者的反应十分相似。那么,在课堂秩序方面,什么才是重要因素?是因为前者创建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环境,而后者只是训诫。[6]
因此在一本真正有用的技术类书籍中,课堂管理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或者说假设的:
1.成功的课堂管理能培养自律性和个人责任感。
2.如果教师运用预防性管理策略,大多数课堂混乱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3.教师对管理的理解方式对其行为有极大影响。
4.对课堂秩序的需求不应超过对有意义的教学的需要。
5.不同课堂条件下课堂管理的任务各不相同。
6.成为一名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需要知识、思考、努力和时间。[7]
这六条原则,对于课堂管理才真正重要,甚至应该成为思考课堂管理的原点或者说基础。真正卓越的教师,绝对不会被某些所谓的技术所迷惑,他要探寻的,乃是技术背后的思想。只有真正地把握技术背后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掌握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技术来。
特别需要声明的是,我并非全盘否定此书,这也不是作者的过错。相反,作者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虽然我认为这成功极其有限。书中的许多方法,也并非不可取或者全无借鉴价值。行为主义的方法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方法而非原则,在许多时候仍然是有价值的。我也赞赏对学生的严格甚至严厉(如同我赞赏那些对学生温和有加的教师一样),但重要的是,我们打算将学生引向何方?只是维持目前的秩序,还是有更为深远的目标?
在美国,也有许多严厉的教师,例如一位小学五年级教师莱福·艾斯奎斯(又译为雷夫),他给贫民窟的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延长他们的在校时间,增加假期补课(全部是学生自愿),不但教学生学习,而且教他们做人。他说,大多数课堂都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学生相互间的恐惧。而他的课堂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靠的是他的言行一致和善良仁慈。他努力让孩子们明白,做模范公民,不是为了他,也不是为了回报或恐惧,而是因为有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另外一位叫克拉克的专教困难学生的教师,则制订了集礼仪修养、纪律守则和做人原则于一体的55条班规。他要求极为严格,但他认为,只有当孩子们变成了一家人——大家都相互尊重,以礼相待,相互支持,学习才会在教室里发生。他建立的这55条基本班规,目的只有一个,不是维持秩序,而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和获得自尊,掌握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生活技能。有意味的是,这样的老师,他甚至从不对学生大声说话。他们都将学生带向了卓越,在教室里创造了奇迹。这种奇迹,绝对不是依靠简单的兵法、谋略或规则,而是靠信任、尊重、热爱、全力以赴和严格要求,他们是上面所说的六条原则的忠实践行者,是真正卓越并且高度专业化的教师。[8]
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了教育管理,理解了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从《班主任兵法》中获益,否则,极有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关教师阅读地图的文章
为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研究,项目组成立了基于网络的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其中共读活动每周一次,命名为“相约星期五”。首先,提前一周发出讨论通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各位实验者以及关注专业发展的朋友:本周五群讨论的内容为“《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教育人类学》谈信任’”,请大家从论坛下载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并做好批注。......
2023-10-15
本书作者主张采纳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规训的目的应指向培养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并能进行自我规训的道德自律的人。很显然,相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简单粗暴的训诫,建构主义方法强调理解儿童,强调儿童理解规则,强调儿童从内部建构规则,强调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当下的纪律问题。......
2023-10-15
同样的,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可以大致表示如下: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在教育中的不同领域,知识结构也各有不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
2023-10-15
儿童课程是一张阅读地图;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张阅读地图。我们的研究发现,“故事”是学前最有价值的生命营养。苟在学前多听故事,后面便会有阅读能力与阅读欲望。最初的阅读,往往与故事相伴。假如生之有幸,小学便可以进入以故事为主体的整本书阅读,以诗歌为主体的晨诵课程,以及整合了科学、历史、乡土等元素,并引发多元自由阅读的各种综合小课程。......
2023-10-15
克拉克的成功,首先是他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无私的爱结合起来,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55条规矩。克拉克是个疯狂的人,他不但在教室里创造了奇迹,还四处寻求基金支持,带着这些学生周游美国甚至去白宫参观,与总统及总统夫人交谈。对教育的信仰、对学生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目标始终如一,成就了克拉克和他的学生的卓越,也会给那些不甘平庸的教师以激励:只要愿意,你也可以创造奇迹,就像克拉克那样。......
2023-10-15
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重视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值得欣慰的是,理想并非幻想,并非空中楼阁不可实现,朱永新教授不但为中国教育鼓与呼,写书著文做提案,而且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去演讲推动自己的教育理想。......
2023-10-15
后来,李老师的著作越来越多,但我始终以为,最初的这本《爱心与教育》,是最值得用心阅读的。这是一本让无数人(包括我)泪流满面的书,我常常想,《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但是今天重新面对《爱心与教育》,我的心情又极其复杂。其次,今天的教育,与《爱心与教育》所发生的时代的教育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2023-10-15
只有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围绕知识这一伟大事物而进行的一场旅程,只有勇敢地开放自己的教室与心灵,与同事学习于共同体中,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解放,走出绝望,并真正地通过教学、学生、同事认识自己,使生命重新获得意义并焕发光彩。这种科学主义将人工具化甚至物化,不但造成了人与世界、他人的分离,而且造成了教师心灵的割裂,这是教育问题的深层根源。......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