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亡故后,年纪尚幼的陶侃跟着母亲来到钓矶山脚下居住。陶侃借着月光,在石台上垂钓。于是,陶侃便把这只金梭子挂在石台边一个显眼的石壁上,好让失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失物。少妇急忙开口,诚恳地说:“陶侃,我知道你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为解救你母亲操劳之苦,特来送上金梭!”陶侃高高兴兴地拿了金梭回家,又把这事向母亲细细说了一遍。......
2023-09-29
《通鉴外纪·帝尧》载:“尧辟位二十八年,凡在位百年而崩,舜即天子位。”舜帝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他也是一位和尧齐名的仁君,两人合称尧天舜日,被后世的儒家当作仁君义主的代名词。在《史记》中,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而尧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尧是舜的“堂高叔祖”,后来作为舜的继承人的禹则和尧同为黄帝第四代孙,是舜的“伯叔高祖父”,舜辈分和尧禹差了这么多,可见舜家族这一支繁衍之快。也有学者论证舜并非黄帝后代,而是东夷有虞氏部落的始祖虞幕的后裔,本名姚重华,《孟子·离娄下》就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舜以孝而闻名,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孝感动天”就是讲舜的孝道。尧得知舜的德行后,因知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便将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给舜,令舜摄行天子之政。
不过也有古籍记载,所谓尧舜间的禅让其实是一场政变而已,是舜囚禁了尧且放逐了其子丹朱,不让他们见面,再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登上帝位。如《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括地志》引:“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就与后代世袭王朝如王莽代西汉、曹魏代东汉、西晋代曹魏时所实行的禅让制相同,都是朝中权臣威逼皇帝退位,为避免“谋朝篡位”的非议而上演的把戏。
舜在位时,黄河洪水泛滥,舜命令有崇氏部落的首领鲧治理洪水,鲧根据五行相克、水来土掩的法则,采用土堵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无果,水反而越淹越高,被舜处以死刑。传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人们用吴刀剖开了他的腹部,从里面走出的就是未来平定洪水的英雄大禹。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孝感动天”
讲述的就是舜的孝道。
在《史记》中,大禹是鲧的儿子,和尧同为黄帝四代孙,而根据更古老的文献,如出土的楚简《子羔》记载,大禹是其母感天而生,不是鲧的后代,和黄帝也没有关系。而且有关大禹的文献其年代还早于黄帝和尧舜。大禹治水的事迹最早在西周初年的金文上就有记载,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叙了大禹受上天之命,治理洪水,他采用疏导河流的方法,平定了水患,让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得以下山,重新定居在平原上。
相传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间,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其甲壳上有奇异图像,其图被称为“洛书”或“龟书”。洛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图腾,洛书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体现了天地之数中阳奇和阴偶相配合的法则。大禹时期的洛书和伏羲时期的河图合称河图洛书,这两幅神秘图是河洛文化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书·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大禹根据洛书治水成功,又依此定九章大法,并划天下为九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其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
河图
洛书
冀州,位于黄河壶口与渤海之间,主要为山西、河北两省,也涉及河南,地为白壤。
兖州,位于黄河与济水之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青州,位于渤海与泰山之间,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www.chuimin.cn)
徐州,位于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黏土。
扬州,位于淮河与黄海之间,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
豫州,位于荆山与黄河之间,主体在河南,也涉及山东,土地柔软,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土。
《禹贡山川地理图》之《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作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描绘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图上方指向西方)。
梁州,位于黑水与华山之间,涉及陕西南部、四川、青海、甘肃,地为黑色松散的土。
雍州,位于黑水与西河(山西陕西省界)之间,涉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地为最上等的黄壤土。
禹治水定九州的丰功伟绩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世人尊称其为大禹,意为伟大的禹。正是大禹把泛滥的黄河水引入了大海,才有了黄河文明形成的生存基础。由于黄河洪水常年泛滥,而北方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对灌溉并无严格要求,因而早期农耕者一般选择远离黄河的区域发展旱作农业,导致黄河流域的灌溉农业迟迟发展不起来。龙山文化的中心早期在山东,后期在山西,都不在黄河流域的中心区域。大禹治水的成功标志着华夏先民从此掌握了治理黄河水患的能力,黄河流域的灌溉优势开始显现。河洛地区是传说中大禹发现洛书、划定九州的地方,这里也是黄河流域的中心区域,是最早被称为中国、中原、中土、中州、天下之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部族夏后氏的活动区域,大禹治水的成功带来中原河洛文化的兴起,以后河洛地区逐渐取代山西等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中心。
《通鉴外纪·帝舜》载:“(帝舜)在位三十三载,命禹摄行天子事。禹摄政十七年,舜在位五十载。”在舜晚年,对中原地区的最大的威胁已经从黄河流域的洪水变为长江流域的三苗部落。三苗部落可能是现代苗族的祖先,主要活动范围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很多学者认为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可能是三苗部落创造的文化。《韩非子·五蠹》称:“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舜对三苗采取了文教感化的策略,让苗民更易其俗,以归中华,但是三苗却并未就此平定,《淮南子·修务训》记载舜最终因“南征三苗,道死苍梧”,连尸骨都没能运回,殁葬于苍梧之野。“苍梧”被认为在今湖南的九嶷山,传说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一路奔丧到九嶷山,因舜之死而抱竹痛哭,泪水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成为九嶷山斑痕点点的“湘妃竹”,这就是“湘妃斑竹”的典故。二妃后来跳湘江殉情,于是后人将舜称为湘君,将其二位妻子称为湘夫人。
倡导文教感化的舜逝世后,他的继承人、主张武力镇压的大禹对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苗人“子孙为隶,不夷于民”,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在约公元前2000年突然灭亡就可能与古籍记载的大禹征三苗有关。
父亲亡故后,年纪尚幼的陶侃跟着母亲来到钓矶山脚下居住。陶侃借着月光,在石台上垂钓。于是,陶侃便把这只金梭子挂在石台边一个显眼的石壁上,好让失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失物。少妇急忙开口,诚恳地说:“陶侃,我知道你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为解救你母亲操劳之苦,特来送上金梭!”陶侃高高兴兴地拿了金梭回家,又把这事向母亲细细说了一遍。......
2023-09-29
导读本篇首章为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一开头哀公问舜帝冠冕,一如《儒行解》篇先问“儒服”之细枝末节之事,孔子却希望他能问大事,因此讲到舜“好生而恶杀”,“授贤而替不肖”。故本篇以“好生”名篇。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2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3,化若四时而变物4。是以四海承风5,畅于异类6,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2023-11-01
瞽、象之欲杀舜,在初年之间;而尧之举舜,则在其克谐⑥之后。《孟子·万章上》记载了万章问孟子有关瞽叟和象欲杀舜的问题。瞽叟和象想杀舜,是在帝尧早期;而尧推举舜,则是在诸事和谐之后。大概孟子意不在辨析世俗讹传的事迹,而在阐发、说明圣人处于异常情况下的心理,则舜的事迹的时间先后、是否属实,就不必拘泥了。......
2023-11-27
2.郭齐勇《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它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有关“亲亲相隐”“东西方容隐制”“儒家腐败”的学术论战。对此,推广人王财贵有自己的理论依据,而反对者也给出了他们的疑惑。[6]象:舜的弟弟。......
2023-07-18
禹治水有大功,克勤克俭,而又能敬天。孟子所论禹之行为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夏禹为中国第一个大兼爱主义家。夏殷之间,政治界之变象,莫大于汤之革命。其事虽与尊崇秩序之习惯,若不甚合。孟子论汤之放桀,谓之诛一夫。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孟子主施行仁政,系在保民,遇有残民之君,得起而诛之,其论汤亦系此旨。......
2023-11-22
站台层两块空间则以作品《快意晴朗》对“游购娱”这一主题进行着重表现,体现泉城人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济南这座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会城市,各站地铁以其极具创意的站点空间展现着泉城不一样的城市表情和文化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涵养迎接未来和希望。......
2023-08-31
孙靖林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作为济南乃至山东省的门户线路,是体现城市精神风貌及人文修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向外界展示齐鲁文化、展现泉城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更好地营造空间氛围,展现站点风采,团队最终选取以艺术品空间一体化方式对站点进行整体设计,对艺术品空间层次进行分区处理,以“奥体之光”为题对空间内三部分艺术品进行统一命名。......
2023-08-31
吴舜文也在丈夫的支持下,开始步入企业界,筹建纺织厂。虽然地处偏僻,吴舜文却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当吴舜文在台湾纺织业界渐成气候的时候,她的夫君严庆龄却在汽车制造业里举步维艰。然而,吴舜文却坚信丈夫的决策是正确的,将来必定能够成功。吴舜文在汽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令人瞩目,毫无疑义地成了台湾的“汽车皇后”。马年年末,吴舜文迎来了她的九十诞辰。......
2024-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