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文明与地球文明的中心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快乐、财富与土地的各方面紧密相关。通过参阅第二十四章,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些城市变成文明的中心。由此,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北方纬度更高的地区。文明首先发源于黄河的两岸,然后向南北蔓延扩展,这似乎与上述文明的发展原则有点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地形的缘故。......
2024-10-26
东方国家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在早期与大河流域的协同治理存在着极大关联。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在农业革命之后,由于大河流域地区的农业优势,人类历史的重心开始逐渐转向大河流域地区。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聂伯河流域的兴起。其中两河流域拔得头筹,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城邦国家;尼罗河流域则后来者居上,先两河流域一步完成统一,建立了最早的领土国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虽然尚未进入文明时代,但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文化成果,并将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唯独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与第聂伯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在昙花一现般兴起后,便转而走向衰败。
那么同样是大河流域地区,为什么是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先进入文明时代?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当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河网密布的欧洲又为何没能发展出大河文明呢?
显然两河流域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是受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这里是距离早期农业中心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区。同时两河流域南部泛滥的河水和干旱的气候,又促使原本分散的各聚落联合起来,共同修建大规模的灌溉防洪工程,而要联合各聚落共同修建大型的公共建筑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机构,这就促成了国家的出现。两河流域资源匮乏,但水陆交通便利,因此商业贸易十分活跃,而这里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于商业贸易的需要。此外,两河流域周边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等地的铜矿与冶金术也是促进两河文明的出现的重要因素。
与两河流域一样,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也与最早的农业中心黎凡特相连,同时这里也是距离最早的文明中心两河流域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区,而黎凡特正是连接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的桥梁。因此尼罗河流域地区能够迅速吸收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至于印度河流域,距离最早的农业中心黎凡特、最早的文明中心两河流域都较远,其水利灌溉条件也远不如尼罗河流域,因此其文明形成的时间也相对较晚。(www.chuimin.cn)
中国与黎凡特同为欧亚大陆的两大农业革命中心,但在这一时期,黎凡特两旁的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都已进入文明时代,而中国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却依然处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如果说正是灌溉农业促成了两河文明与尼罗河文明的兴起,那么灌溉农业发展不足也正是这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还未能形成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又被称为“粟文化”,粟(小米)、黍(黄米)和菽(大豆)是上古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这三种读音相近的农作物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生长期比较短的耐旱作物,非常适合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黄河流域泛滥成灾,而华北平原上的黄土疏松而又肥沃,当地的农耕者只要开垦这片黄土地,播种粟、黍、菽等旱地农作物,就能获得较好的收成。黄河的洪水、黄土的土壤特性和旱作农业的特征,使华北平原早期的农耕者远离黄河进行种植。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更多是根植于黄土的黄土文化,而非依赖黄河灌溉的黄河文化,主要体现为刀耕火种的原始迁移农业的农耕者扩散到整个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而非灌溉农业的农耕者向黄河周边靠拢。
与黄河流域不同,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倒是大多沿江聚集,但主要原因并非为发展灌溉农业。虽然现在的水稻要比小麦产量高,但是在上古时期,稻米的产量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优良的稻种,一年只能种一季,而且水稻种植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特定时期栽培与插秧,刀耕火种的上古先民还未能掌握这项技术。长江流域拥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资源,因此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属于“半农半渔”文化。长江流域的上古先民沿江而居,主要不是为了引水灌溉,而是为了捕鱼。同时他们修筑起大规模的堤坝型城墙,以防止洪水泛滥带来的危害,这也是长江流域这一时期的城址要比华北平原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修建大规模的堤坝型城墙也促成了强有力的统治机构的出现,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中,长江流域将会比黄河流域更早出现更加复杂的社会,如良渚古国等。
如果说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属于“半农半渔”文化,那么这一时期在欧洲多瑙河流域与第聂伯河流域兴起的铜石并用文化则属于“半农半牧”文化。从西欧到东欧辽阔平原上的土壤多为黏质土,含水量高,翻耕不易,在上古时期难以开垦,而欧洲的地理气候环境又非常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在印欧人的游牧社会兴起后,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化,取得了更大优势。多瑙河中下游与东欧的第聂伯河流域原本就有大片适于放牧的肥美草场,在印欧游牧民的冲击下,这里的许多“半农半牧”社会甚至进一步演变成“纯游牧”社会,自然也发展不出以灌溉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大河文明。至于多瑙河上游、莱茵河流域、塞纳河流域等地因为离最早的农业中心较远且森林茂密,很晚才得到充分开发,这也是古代欧洲大陆长期没能出现大河文明的重要原因。
第三十章文明与地球文明的中心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快乐、财富与土地的各方面紧密相关。通过参阅第二十四章,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些城市变成文明的中心。由此,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北方纬度更高的地区。文明首先发源于黄河的两岸,然后向南北蔓延扩展,这似乎与上述文明的发展原则有点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地形的缘故。......
2024-10-26
政策伪协同是“幕后”,隐藏在正式协同的背景中,以权力为基础,以关系为纽带,以利益为目标,表现为策略性、隐蔽性、人格化,不容易观察却决定了政策的真实走向。(二)政策伪协同的运作背景是非正式政治伪协同的运作依赖于一种“非正式政治”。当协同的条件无法具备时,伪协同现象将会必然存在,可以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组织,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组织。......
2023-06-27
由此可见蚩尤可能与炎帝同族,原归属炎帝,在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起兵反抗黄帝,最后兵败被杀。传说蚩尤部落共分为九个,被称为九黎部,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将其部众称为东夷九黎,并认为黄帝战蚩尤,是西部的黄帝部落东进,战胜东部的蚩尤部落。龙山文化兴起于山东,呈现自东向西传播的趋势,如果传说要和考古对应,那也是东方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打败西方的炎帝蚩尤部落,自东向西统一中原。......
2023-10-15
中国文明的母亲河是黄河,但在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黄河流域。与统一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不同,长江流域的上古城市文化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然而良渚古城发达的城市文化却没能发展出后续文明,从约公元前2300年起,繁荣一时的长江流域的古城先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几乎一夜之间退化回到部落形态,原本制作精美的玉器、象牙工艺品和漆器也都消失了,长江流域人口锐减,良渚古城成为一片废墟。......
2023-10-15
因此,欧洲各国流域治理的重点是对有山洪、泥石流发生危险的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并形成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流域(荒溪)治理措施体系。原西德可以作为欧洲流域治理的典范,联邦政府把流域治理作为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在1982年完成了3250条流域治理工作。......
2023-06-19
因此,本章的重点是:将关系治理这个迄今为止没有受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关注的治理模式挖掘出来,使其成为国际治理研究议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规则治理和关系治理的结合问题。......
2024-01-10
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人们在完成驯化农作物这一伟大革命后,又开始了第二次伟大的冒险,那就是迁移到大河流域地区,尝试引水灌溉以弥补天然降水的不足。这次伟大的尝试,使大河流域地区发展出生产率更高的灌溉农业,以及复杂的社会制度,最终促成了文明的出现。各大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又会使各文明形成哪些不同的特点?......
2023-10-15
两河流域是西亚文明的发源地。今日位于两河流域土地上的国家主要是伊拉克。“伊拉克”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血管”,特指两河流域像血管一样密集的水网。两河流域史前时期的女性雕像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冲积平原的早期农业文化被称为欧贝德文化[8],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最南端波斯湾沿岸的欧贝德遗址而得名。欧贝德文化陶器约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的冶铜技术传入两河流域,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出现了铜石并用的哈拉夫文化。......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