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印欧游牧民与基克拉迪青铜文化的冲击

印欧游牧民与基克拉迪青铜文化的冲击

【摘要】: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较为落后却好战的东部印欧游牧民,凭借着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的军事优势逐步征服了西部非印欧语居民。基克拉迪群岛是由塞浦路斯、小亚细亚运输铜矿等金属原料通往希腊半岛的要道,西亚青铜冶炼术正是从这里传入希腊。基克拉迪文化的大理石雕刻开创了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

特里波利耶文化堪称当时世界上规模仅次于两河流域的铜石并用文化,已经处在文明的前夜,却最终没能继续发展,现多认为特里波利耶文化衰落和东部印欧人的入侵有关。

印欧人是使用印欧语系人群的总称,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拉丁、凯尔特、斯拉夫、印度、伊朗等诸多语族,语言学界认为这些语族彼此之间具有亲属关系相似性,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的。原始印欧语的起源目前尚存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即“库尔干假说”和“安纳托利亚假说”。“安纳托利亚假说”认为,印欧语系语言起源时间较早,于公元前7500年到前6000年间在安纳托利亚地区扩散开来。而“库尔干假说”则认为,印欧语系最初是在公元前4500年到前3500年间随着畜牧业而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也是目前最被广为接受的有关印欧人起源的学说。

“库尔干假说”通常又被称为“坟冢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古印欧人最早应生活在特里波利耶文化分布地区以东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大草原(又称南俄罗斯草原)上,主要以牧牛为生,并从事少量的耕作。东欧大草原气候适宜、水草丰富、地势平坦,是捕猎游牧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发现的“坟冢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欧人的考古文化,该文化因印欧人用石头或木头筑成的房屋状圆顶的坟冢而得名。

由于印欧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他们和蒙古人一样逐草而居,“坟冢文化”呈现随季节和水草迁移的特点,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定居点。原始的游牧部落往往是半农半牧或半猎半牧的,畜牧往往依附在种植或狩猎的基础上,这是因为人类自身移动的距离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迁移放牧。在车轮被发明出来从而引发交通革命之时,印欧人实现了另一项引发交通革命的壮举——马匹的驯化。当时的东欧平原上活跃着奔跑迅速、性格温顺的欧洲野马,对世界上所有人工驯养马种的DNA检测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驯养马种都来源于哈萨克和东欧草原上的欧洲野马。而考古遗址中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已发现可能是最早的驯养马的骨骸便出现在乌克兰的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3500)与哈萨克斯坦的波泰文化(约公元前3700—前3100)的遗址中,而这两处文化都与印欧人有关。

马的驯养解决了空旷原野的交通运输问题,在一些不适合种植的干旱地区,畜牧业开始完全脱离农业和狩猎而快速发展起来,从中国东北到中欧的辽阔草原地区兴起了游牧文化。马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牲畜,古代游牧民族正是靠马匹征服了人口超过自己千百倍的农耕民族。相比农业,游牧生活需要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而且要随着水草迁移,所以游牧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内往往只有1—5人,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和四处迁移的生活方式自然难以形成发达的经济。游牧经济产品单一,所以他们经常靠着战马这项古代最重要的军事优势侵掠物产丰富的农耕民族,这种局面直到火器革命粉碎骑兵的巨大优势之后才发生改变。

印欧人坟冢中的青铜

除了驯化马匹,印欧人还将笨重的四轮车改装成轻便的能够灵活转向的两轮车,高大的马和轻便的两轮车组成的马拉战车,其威力远比其他地区的牛车和驴车更强悍迅捷,这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印欧人所处的东欧大草原和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发源地高加索山脉的迈科普文化[26]相连,所以印欧人也成为最早一批掌握青铜武器使用的欧洲人。手持青铜武器,驾驭马拉战车的印欧人,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族迁徙。(www.chuimin.cn)

从新石器时代起,欧洲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是东欧的原始印欧语文化区,另一个是由非印欧语居民占据的古欧洲区。东部印欧区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生产力较为落后,尚武好战;而西部的非印欧语居民则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生产力较为发达。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较为落后却好战的东部印欧游牧民,凭借着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的军事优势逐步征服了西部非印欧语居民。在欧洲,印欧人向四方分化为好几支:一支向南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巴尔干半岛,形成希腊和色雷斯人;一支向西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形成拉丁人;一支向西进入法国、英伦三岛,形成以高卢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为代表的凯尔特人;一支向中北欧扩张,形成以德国人和北欧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一支向北进入波罗的海,形成以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为代表的波罗的人;还有一支进入中东欧地区,形成以罗斯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捷克人为代表的斯拉夫人。这些入侵的印欧人取代了当地土著,成为欧洲的主人,使欧洲大规模“印欧语化”[27],而首先遭殃的就是和印欧人地理位置相连、同处乌克兰平原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在印欧人侵略浪潮的冲击下,欧洲内陆的定居农业文化陷入严重倒退。一直到千年之后才出现人口与特里波利耶文化相当的城市。从此,欧洲的文化中心从内陆的大河平原转向爱琴海上的岛屿及面向爱琴海的希腊半岛。

约公元前3200年,西亚青铜文化通过贸易传入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的爱琴海地区,爱琴海上的群岛也开始进入青铜时代,爱琴海是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半岛和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海湾。其岛屿星罗棋布,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海湾,亦名群岛海。爱琴海地区主要可以分为东部的爱琴海诸岛、南部第一大岛克里特岛与希腊半岛三大区域,在公元前3200—前2600年,这三个地区先后进入青铜器时代。其中爱琴海诸岛最早,约自公元前3200年开始;克里特岛次之,约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希腊半岛则直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才进入青铜器时代。这反映出源自西亚的青铜文化自东向西从东部爱琴诸岛逐渐传播到西部希腊半岛的过程。爱琴海诸岛是希腊最早的青铜文化中心,其中基克拉迪群岛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群岛,也是爱琴海文明的最早源头,群岛在希腊雅典的东南方向,共包括约220个岛屿,大多由火山喷发形成。基克拉迪意为“圆环”,它的名字源于这些岛屿围绕提洛岛环绕分布成圆圈形状。基克拉迪群岛是由塞浦路斯、小亚细亚运输铜矿等金属原料通往希腊半岛的要道,西亚青铜冶炼术正是从这里传入希腊。

基克拉迪文化的大理雕刻

开创了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

除了青铜器外,基克拉迪群岛还以大理石雕像闻名,由于属于火山岛,大理石矿丰富,提供了丰富的雕像原材料,这些雕像造型简洁抽象,利用轮廓和凹线来表现身体结构的意象,用纯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开创了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爱琴海基克拉迪文化在约公元前2800年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大地母神像和奏琴吹笛者等优秀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其中最高的帕里斯大理石像高达150厘米。手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基克拉迪文化埃维亚岛上的古城人口多达6000—13500人,是这一时期欧洲最大的定居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正是爱琴海上的贸易文化孕育了欧洲最早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