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尼罗河的赠礼:孕育埃及文明和人类演化

尼罗河的赠礼:孕育埃及文明和人类演化

【摘要】:尼罗河全长669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是由发源于非洲中部山区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指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毋庸置疑,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孕育了埃及文明,直到今天埃及依然是西亚和北非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知非洲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并非出现在埃及尼罗河谷,而是出现在今日的“死亡之地”撒哈拉沙漠。

尼罗河全长669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是由发源于非洲中部山区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这两条河流在埃及南部的苏丹平原相汇,向北注入地中海,在苏丹喀土穆至埃及阿斯旺之间峡谷区,河水因受浅滩和礁石影响,形成著名的“尼罗河六大瀑布”,阿斯旺大坝就建在第一大瀑布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在埃及首都开罗段分成许多岔流注入地中海,形成河渠交织、地势低平的三角洲平原。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指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整个埃及除北方沿海尼罗河三角洲的一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其他地区全部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大部分国土被荒漠覆盖,这本是一块不适合农业生产的贫瘠土地,是尼罗河给这片干旱之地注入了一条绿色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都会定期泛滥。两河流域泛滥的河水只会给两岸的居民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而尼罗河每年定期缓慢泛滥的河水却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并为河谷两岸留下从上游密林带来的肥沃黑土,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尼罗河

它给埃及这片干旱之地注入了绿色生命。

壁画中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染色技术相当发达,埃及人掌握了从植物中提取茜红、菘蓝、蓝靛等颜色的方法,用于染布和给壁画上色,这些上色壁画保存至今。(www.chuimin.cn)

毋庸置疑,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孕育了埃及文明,直到今天埃及依然是西亚和北非人口最多的国家。埃及人口90%以上分布在尼罗河谷和三角洲一带,正如谚语所说:“尼罗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古代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啊,我赞美你,尼罗河,是你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和两河文明一样,古埃及文明也是一个已经灭亡的文明,在考古破译埃及文字之前,人们对埃及最主要的了解来自古希腊的作品。古埃及人并不把自己的国家叫作埃及,而是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埃及这个称呼是后来希腊人的叫法。

古埃及雕塑《拉荷特普王子及诺夫尔特公主像》

古埃及人和现在的埃及人并不等同,现在的埃及人属于阿拉伯人,虽然今日的埃及还存在古埃及人的直系后裔科普特人,不过科普特人因为和阿拉伯人频繁通婚,如今在外貌、语言上已和阿拉伯人基本没有多大差别。从遗留至今的古埃及雕塑与壁画上看,古代埃及民众的外貌特征为大眼睛、黑发黑眼、低矮瘦小、直鼻宽脸、棕红皮肤、没有络腮胡。不过古埃及人的棕红皮肤可能并非全是天生的,因为有记载表明,有些古埃及的统治者生下来时皮肤是比较白的。从古埃及雕塑《拉荷特普王子及诺夫尔特公主像》也可以看出,长期生活在闺房中、身着白色连衣长裙的诺夫尔特公主皮肤偏白,而拉荷特普王子则除短裤外全身裸露,皮肤呈棕红色,很明显,他的肤色是因为裸露身体、经常外出受太阳照射的影响。从语言上看,古埃及语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下的含米特语,其中的闪米特语是西亚地中海人种的主要语言,而含米特语则是古代北非与东非一些土著民族的语言。含米特语分为北支和东支:北支指埃及以西北非的柏柏尔人的语言,柏柏尔人属于地中海白色人种;东支指古埃及人、科普特人和东非库希特人、索马里人等的语言。从语言上看,古埃及语和今日东非埃塞俄比亚东部沿岸的索马里共和国的索马里语较为接近。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古埃及民众的祖先可能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从埃塞俄比亚红海丘陵地带迁移来到尼罗河流域,并和周边的地中海人种混血形成古埃及人。

虽然尼罗河沿岸农业条件如此优越,但从考古发现上看,直到约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并不突出,这是由于早期农业生产力落后,而同时期北非气候温和湿润、水草繁茂,沙漠化还没开始,从事狩猎畜牧反而有更大的收益。已知非洲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并非出现在埃及尼罗河谷,而是出现在今日的“死亡之地”撒哈拉沙漠。与今日的干枯沙漠景象不同,当时的撒哈拉还比较湿润,为稀树草原之地。撒哈拉新石器文化没有明显的农业迹象,主要遗存是陶器和岩画,其陶器制作时间早于埃及东部和欧洲北部,可确定是独立陶器制作的发源地。其岩画代表是距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的阿杰尔高原的岩石绘画,以大量的动物画出名,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约公元前5000年之后,非洲北部气候开始进入干燥阶段,气候逐渐变得越来越炎热干旱,湖泊、溪流相继干涸断流,撒哈拉河马和大西洋象从此绝迹,繁盛的草原变成无尽的撒哈拉沙漠。原本从事游牧狩猎的人们开始逐渐迁移到尼罗河流域从事农业耕作,尼罗河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得以显现,河流两岸的农业村落迅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