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美尔神话中的月神南纳:王权从天而降

苏美尔神话中的月神南纳:王权从天而降

【摘要】:恩利尔的长子月神南纳是仅次于苏美尔三大主神与神母宁胡尔萨格的天神,南纳意为“天主”,在苏美尔人的神话中,月亮的地位高于太阳,月神南纳正是“太阳神”乌图的父亲。《苏美尔王表》开头也写道:“王权从天而降,落在了埃利都,阿鲁利姆为埃利都国王,他统治了28800年。”各氏族长老也有权参与酋邦的重要决策,处理本氏族内部的事务。各氏族成员则接受各氏族长老的领导,服从神权酋长的统治。

埃利都是苏美尔神话中的第一座城市,目前还不能确定欧贝德人与创造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苏美尔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一般认为苏美尔人属于外来者,因为他们讲的是和周边民族完全不同的语言,和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区别也十分明显,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而一般认为两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操闪米特语[9]的民族。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人”,不过今日两河流域的阿拉伯人也是黑头发,从雕像上看苏美尔人都是高鼻梁、深眼窝、大眼睛,和现今当地阿拉伯人的主要差异是较少留茂密的胡须。从考古发掘上看,自公元前53世纪到前46世纪的早期欧贝德文化开始,巴比伦南部苏美尔地区的居住文化就是连续的。可见不管最初的欧贝德人是否为苏美尔人,苏美尔文明都是承继欧贝德文化发展而来的。

根据苏美尔神话,这个世界最初只存在混沌女神纳穆(Nammu),由她生出“原始之海”和“天地之山”,并孕育出“天地之神”安启(Anki)。安启是苏美尔的创世神,他创造世界后自解全身,分离为“天空之神”安(An)和“大地女神”启(Ki)两位大神,整个世界也被分为天界、大地和深渊三大部分。而后安和启结为夫妻,生下“空气与大地之神”恩利尔(Enlil)和“深渊之神”恩奇(Enki),分管大地和深渊。安、恩利尔、恩奇合称苏美尔人的三大主神,“大地女神”启先后与三大主神结婚,最后成为恩奇的妻子——生育女神(神母)宁胡尔萨格(Ninhursag)。恩利尔的长子月神南纳(Nanna)是仅次于苏美尔三大主神与神母宁胡尔萨格的天神,南纳意为“天主”,在苏美尔人的神话中,月亮的地位高于太阳,月神南纳正是“太阳神”乌图(Utu)的父亲。

苏美尔诸神的创世工作经历了6个世代,第七代之后的神不愿继续从事创造的工作,水神与智慧之神恩奇便提议让众神创造人类代替神祇从事创造活动,于是四大神:天神安、空气与大地之神恩利尔、深渊与智慧之神恩奇和生育女神宁胡尔萨格创造了黑头的人(苏美尔人)和舒适的环境动物居住和繁衍。然后诸神在洁净的地方建立了五座城市作为祭祀中心,其中的第一座就是埃利都。

埃利都复原图

埃利都位于幼发拉底河汇入波斯湾的入海口,是美索不达米亚各城邦中最南边的一座,始建于公元前5300年。在苏美尔神话中,埃利都是由水神恩奇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他们的创世神话说:“起初,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就有了第一座城市——埃利都。”《苏美尔王表》开头也写道:“王权从天而降,落在了埃利都,阿鲁利姆为埃利都国王,他统治了28800年。”

在埃利都遗址发现了苏美尔地区最早、最完整的神庙建筑,最初的神庙仅为一个简单祭室,面积不过4平方米,但是其规模、面积和内部构造始终都在发展。到约公元前4000年,神庙面积已扩张到276平方米,建在5米高的台基之上,神庙内不仅有祭祀的殿堂,还有供神职人员住宿的房间和使用的仓库,显示出清晰的神庙结构和设施。

埃利都神庙是聚落最中心、最重要的建筑,整个聚落就是围绕着神庙组建起来的,宏伟泥砖结构的神庙和周边贫民的芦苇小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意味着神庙是聚落活动的中心,也是最早的公共权力机构,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早的城邦组织雏形。埃利都神庙影响了两河流域的城镇规划格局,后来两河流域所有早期的城邦都是以神庙机构为中心组建起来的。神庙不仅是受众人膜拜的圣地,也是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中心,神庙和专门的神职住房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剩余增加并向少数人集中,一个新的阶级——祭司——形成了。祭司从原始社会巫师演变而来,他们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祭司与巫师的巫术和见解十分荒谬,但是在对世界认识极度匮乏的古代,人类最早的知识正是靠他们发现和传承的。祭司也因此成了人类社会最早脱离生产活动的专职人员,并因信徒们的崇拜成为权力的掌握者。在苏美尔神话故事中,诸神都是通过众神会议共同作出重大决定的,这反映了当时神庙里的祭司们可能也是通过召开会议共同行使公共权力的,从此由祭司阶层在神庙里举行的公共会议取代了原有的部落氏族会议,成为聚落最主要的权力机关,祭司阶层成为当时最早的权贵阶层,苏美尔人也由此进入阶级社会。

在阶级社会之前,人类社会中和动物一样存在不平等现象,猴群中有享受种种特权的猴王,原始人群中也有掌握领导权的首领,但是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动物世界的等级制度有两大区别:(www.chuimin.cn)

一是阶级出现和社会分工有关,统治阶级出现职业化,脱离生产劳动;而原始社会的不同等级间虽然有优先权的区别,但首领往往依然需要参与生产劳动。

二是阶级社会存在稳定的首领制度,乃至首领世袭制,而原始族群没有正式化或世袭的领导,首领位置随时都会被替换,好比狮群领袖往往没过多久就会因单挑失败失去首领位置,根本轮不到安排其子继位。

早期的阶级社会被称为酋邦,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在《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大体经历了游群、部落、酋邦、国家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其中游群一般只有几十人,对应为食物奔波而采集和狩猎的旧石器时代;部落有几百人,对应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而酋邦则有成千上万人,是国家之前的早期阶级社会阶段。

一般认为,酋邦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需要将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大规模的生产建设。二是经济上的集中和再分配,由于出现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统治阶层需要通过强制手段将财富分配给那些不直接从事经济生产的人。三是由于酋长管辖地的人口更多,更容易造成内部冲突,所以需要赋予酋长使用武力、调解纠纷的权力。不过酋邦缺乏国家那样行使强制力制裁的暴力机构和法律机制,所以这种社会大部分是通过宗教实施管理,酋长通过与神祇的特殊关系使民众臣服,让其统治成为神的旨意。在这种用宗教来实施管理的神权酋邦中,祭司阶层属于社会结构的顶层。各氏族长老也有权参与酋邦的重要决策,处理本氏族内部的事务。各氏族成员则接受各氏族长老的领导,服从神权酋长的统治。

埃利都遗址正是神权酋邦的典型,美索不达米亚南方泛滥的河水和干旱的气候必须依靠大规模灌溉防洪系统,但这绝非一家一户所能为,必须要有中心人物将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建设。祭司通过宗教的方式掌握这项权力,并负责调解集团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管理的秩序,通过宗教仪式来接受贡品和行使权力,神庙成为最早的权力中心,祭司长成为最早的酋长,埃利都也成为两河流域最早的酋邦。

埃利都是南方欧贝德文化的中心,而与埃利都同期,位于两河流域上游叙利亚的布拉克遗址则是北部欧贝德文化的中心。在约公元前4200年,布拉克城市中心的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人口达到5000人,郊区面积更大,达55万平方米,郊区外周围300万平方米的地方都显示有人居住的迹象,形成围绕布拉克的卫星村。

出现围绕中心聚落的层级聚落是酋邦在考古学上的重要特征,氏族村落只有一级决策机构,酋邦有二到三级决策机构,国家则拥有三级及以上的决策机构。三个决策机构等级类似于现在行政区域的一级(村)、二级(乡镇)、三级(县市)。围绕中心聚落布拉克的卫星村的出现,正是隶属于酋邦的村落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埃利都和布拉克这两河流域一南一北两大遗址的演变是从氏族到酋邦演变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