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亚细亚的农业文化传入欧洲千余年后,其冶金工艺也传入欧洲,欧洲三大半岛中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最邻近小亚细亚的地区,这里也是欧洲最早的铜石并用文化中心,巴尔干半岛中部盛产铜矿,在这里形成了以温查文化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文化。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铜针在今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境内,约公元前4000年,兴起了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是这一时期欧洲铜石并用文化的典型代表。......
2023-10-15
在宝石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金属加工业也发展起来,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是铜。虽然现在铜比铁稀少昂贵,但是由于天然单质状态的铁远比天然单质铜稀少,而铁矿石的熔点更高,比铜更难冶炼,使得铜比铁更早被人利用。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的纯铜块和多种含铜的矿物,它们大多色彩鲜艳,从外形上很容易分辨,如天然的纯铜呈紫红色(故称红铜)、黄铜矿呈金黄色、蓝铜矿(石青)呈深蓝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将这些含铜矿物视为鲜艳而又坚韧可锻的“宝石”,通过锤打方法将其制成多种器物。
人类最早的铜器就是通过打制而非冶炼方法制成的,在距今1万年的伊拉克扎维凯米—沙尼达尔遗址、伊朗西南部的阿里库什遗址中就发现了天然铜块打制成的铜珠,距今约9000年前的土耳其恰约尼遗址和叙利亚穆赖拜特遗址也出现了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扩孔锥、别针、铜珠等物品。
虽然原始人很早就开始锻造使用天然铜矿,不过由于天然铜矿比宝石还要稀有,所以早期铜制品远比宝石、玉器还要稀少,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黑曜石制品兴盛的同时,另一种常见宝石孔雀石也非常流行。孔雀石是一种常见玉料,因其翠绿斑斓的色彩酷似孔雀羽毛上的绿色斑点而得名,这种绿色斑纹源自其极高的含铜量,正是岩石中的铜矿物氧化产生的铜绿把岩石染成绿色。孔雀石不但自身含铜量高,并且多与其他含铜矿物(石青蓝铜矿、黄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伴生,因而有孔雀石的地方就有铜矿。
孔雀石
绿色的孔雀石是冶铜的原料,最早的冶铜技术正是从与孔雀石相关的宝石文化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以加泰土丘为代表的安纳托利亚地区烧制陶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出现用封闭式陶窑烧制而成的精美彩陶,其烧成温度高达1000℃度左右,而冶铜需要的温度正好是1000℃,因此能用封闭式陶窑烧制陶器的民族已经具备冶铜的能力。人们通过加热铜的伴生矿孔雀石发现,孔雀石经高温后会熔解出铜液,铜液可以随意成形,冷却后又变硬,能进行敲打锻造,从而掌握了提取铜的技术。当然将孔雀石这种宝石拿去烧最初可能是出于意外,也有可能是出于祭祀的需要,如中美洲奥尔梅克人就常将玉器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放入火中。(www.chuimin.cn)
最早冶炼出的纯铜的莫氏硬度[7]为3,还比不上孔雀石的硬度(5),其实就连后来普遍使用的铁(硬度为4—5)、不锈钢(硬度为5.5)的硬度都远不能和原始人常用的石器——燧石(硬度为7)——相比。不过金属没有石器易碎,而且可以回收修复,同时因为金属延展性好,可锻可熔,能制成形态多样化的工具,不像石头只能通过打磨加工,大小长度受石材限制,造型有限。纯铜虽然很软,但是经过锤打锻造后,就能提高铜器的硬度。冶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红铜时代,铜因自身的多种优良特性被制作成工具、装饰品和武器,而石器则因其廉价和硬度的优势在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样一个铜器和石器同时存在的时代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
作为宝石文化中心的加泰土丘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早期冶金中心之一,加泰土丘西边山丘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公元前6200—前5200年从新石器时代到铜石并用时代的演变。早在约公元前6000年这里就出现了铅制饰物,约公元前5800年又出现铅铜合金的珠、管等饰品,在房间壁画颜料中使用的石青、孔雀蓝等表明此时已较多利用矿物原料,遗址中发现的红铜渣证明冶铜的存在,加泰土丘冶炼铜器在周边地区遗址多有发现,说明加泰铜器已成为常见贸易产品。
然而冶金术的出现并没能阻止加泰土丘走向衰败。从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加泰土丘人口不断减少,只剩下3000人,到约公元前5200年最终废弃。大体同时,在过去领先的黎凡特地区的耶利哥等聚落也迅速走向衰落,沦为荒丘。这些早期大型农业聚落衰败的根本原因是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对生态破坏极大,久而久之,土地粮食产量越来越低,逐渐种不出粮食。等到周边的土地都开垦完毕,多余的人口就只好移居出去,如果正好遇到干旱降临,那么像加泰土丘、耶利哥等大型聚落就免不了走向衰落。
在黎凡特和安纳托利亚农业聚落走向衰败的同时,也正是东南部两河流域平原兴起的时候,这很大程度受来自黎凡特和安纳托利亚的移民影响,天然降水的减少导致人们前往低地的两河流域开始进行人工灌溉。人类文化中心就此转移到像两河流域这样的大河平原地区,这些区域灌溉便利、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在这些大河地区发展出不同于临时性耕作——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的长久性耕作——“灌溉农业”。灾难在给人类带来困苦的同时,也让人类再次实现了技术飞跃,灌溉农业结束了人类刀耕火种的迁移农业阶段,让一小片土地也能养活密集的人口,人类开始进入长久定居阶段,并促进了人类最早文明的出现。
在小亚细亚的农业文化传入欧洲千余年后,其冶金工艺也传入欧洲,欧洲三大半岛中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最邻近小亚细亚的地区,这里也是欧洲最早的铜石并用文化中心,巴尔干半岛中部盛产铜矿,在这里形成了以温查文化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文化。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铜针在今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境内,约公元前4000年,兴起了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是这一时期欧洲铜石并用文化的典型代表。......
2023-10-15
拉格什的古地亚坐像库提人内外无力,让苏美尔城邦得以复兴。古地亚效仿“阿卡德强大的神”纳拉姆辛自称为“拉格什之神”,但和掠夺神庙的纳拉姆辛不同,古地亚是一个虔诚的统治者,他用贸易获取苏美尔缺少的原材料和奢侈品,为拉格什主神宁吉尔苏神修筑了华丽的庙宇和巨像。在古地亚的统治下,拉格什成为两河流域的经济、政治中心。......
2023-10-15
停止建设大型金字塔后,埃及国力逐渐恢复,从第五王朝开始,埃及的重心又放到了对外征服上。古埃及海军之父——萨胡拉国王像第五王朝末代国王乌那斯与南方努比亚间开展了长途商业贸易,并接见了当地的首领。古埃及的木质家具可以说第五、第六王朝是埃及对内神化王权、对外军事扩张的时代。和大一统的埃及古王国时期不同,苏美尔城邦时代,又被称为苏美尔战国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分裂和战争中,严重消耗了苏美尔人的力量。......
2023-10-15
新疆坟墓中出土的这一时期遗骨多为高目深鼻、白肤金发的纯种印欧人特征。印欧人进入中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重大交流和碰撞。许多学者认为,东西方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存在一条“青铜之路”,这条“青铜之路”不但为东亚带来了青铜文化,而且也为东亚引入了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以及牛、马、羊等家畜。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就是其影响下由甘肃、青海地区的本土先民创造的青铜与牧业文化。......
2023-10-15
伴随农业革命而来的是手工业革命。陶器与磨制石器的普及、农牧业的出现,被称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标志,但实际上陶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磨制石器和陶器同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制品,磨制石器指先将石材打磨成适当形状,然后在砥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的表面磨光的石器,又称为新石器,所谓新石器时代,就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2023-10-15
开始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根据遗传变异原理,生物基因在繁殖时会发生可遗传的变异,随着不断变异,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将会变得各不相同,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国宝化石“露西”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化石,号称“人类祖母”。这一举动是人和猩猩分化的重要标志,古人类学家认为这群离开森林的猿类最终成为人类的祖先,而继续留在森林里的古猿则演化成黑猩猩。......
2023-10-15
在“盘古创世”的神话流行开来后,伏羲、女娲二祖从中国创世神话中最早的两位神演变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两个人。伏羲是三皇之首,伏羲去世后,女娲接替了伏羲的位置,成为三皇之一。燧人、伏羲、神农也成为三皇最早的人选。在这里,三皇的说法又多出一个祝融氏,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和水神共工对应,在北宋刘恕《通鉴外纪》则将“伏羲、神农、共工”列为三皇。......
2023-10-15
距今约25万—20万年:东非早期智人演化成晚期智人,目前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晚期智人遗存是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莫人,距今约19.5万年。到此,在旧石器时代,非洲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类各发展阶段没有缺环、年代前后相继的地区。人类的演化距今约4万—1万年:克罗马农人在欧洲地区活动,他们创造了欧洲旧石器晚期文化。......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