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1]现存泰山刻石虽然没有发现象形文字,但书界一致认为大汶口出土的象形刻纹,系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之一。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等,均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2023-10-23
迁移到世界各地的晚期智人创造了世界各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中因在西亚伊拉克沙尼达尔洞穴发现而得名的沙尼达尔文化与山顶洞人同时期,年代在距今3.5万—2.85万年,以出土最早的石叶工具闻名,包括以石叶石核和若干用石叶制成的雕刻器、刮削器,这种石叶器文化后来遍布欧洲和西亚,成为两地常见的石器。许多考古学者认为沙尼达尔石叶器文化是后来西亚、欧洲地区中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
从约公元前1.5万年至前1万年,作为石叶器文化的发源地的西亚地区开始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以普遍使用细石器为主要特色,细石器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和细石叶等,它们多数是为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是打制石器技术的顶峰。到公元前1万年至前8000年,西亚的“新月沃地”已经完全进入中石器时代。
“新月沃地”又被称为“肥沃月弯”,是指西亚地中海沿岸和两河流域的一片新月形状的土地,因和周边贫瘠的沙漠与山脉地带相比显得比较肥沃、适合农业生产而得名;其地西起地中海东岸,东至波斯湾,包括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北部托罗斯山脉和东部扎格罗斯山脉的山前地区。
沙漠与山脉之间的新月沃地
黎凡特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是指位于埃及以东、土耳其托罗斯山脉以南、阿拉伯沙漠以北、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西的地中海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五国,是亚洲连接非洲的交通要道。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称两河流域,是由东部的底格里斯河及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与黎凡特地区相会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以西的地区,主要位于现在伊拉克的全境和叙利亚、土耳其与其相连的部分。两河流域东部的扎格罗斯山脉是伊朗第一大山脉,为伊朗高原和两河平原的分界线,大部分位于现今的伊朗境内,小部分北面和西面的山麓丘陵则延伸到相邻的土耳其、伊拉克境内。从古代的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王国到今天的伊拉克与伊朗,扎格罗斯山脉一直是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重要分界。
新月沃地东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后来巴比伦文明的诞生地。不过在中石器时代,新月沃地西北部的黎凡特的发展程度要高于美索不达米亚。在黎凡特巴勒斯坦凯巴拉洞穴发现了距今1.6万—1.2万年的中石器文化遗址,凯巴拉文化的居民依然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但在遗址中已经出现了被圈养的山羊和羚羊。(www.chuimin.cn)
圈养不等于驯化,人类很早就开始圈养狮虎,但是从来没有驯化成功,只有通过选择性的培育才能将圈养动物驯化成真正的家畜。驯化成功的动物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它们的野生祖先。如吃人的狼变成听人话的狗,绵羊保留了绒毛减少了硬毛,猪没了獠牙,鸡鸭则失去飞行的能力,这些变化让它们脱离自然,更方便地为人类所用。
在公元前1万—前8000年,凯巴拉文化发展为纳吐夫文化,纳吐夫文化因发现于巴勒斯坦的纳吐夫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纳吐夫文化中已出现家犬,圈养动物现象更加明显,在个别遗址中,山羊骨占全部兽骨的80%以上。其生产经济已经向着农耕的方向发展,在遗址中发现了石镰、骨制收割刀、长柄锯齿镰、磨盘、臼、杵、碓等农具,这些工具被用来采集和加工野生谷物,为以后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来自遥远的地中海沿岸的贝壳、珊瑚等外来物,说明长途贸易已经出现。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走出山洞,建造营地,由此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定居村落,伊拉克沙尼达尔洞穴附近的扎维凯米遗址是伊拉克已知的最古老的村落遗址,这里有当地最早的定居房屋。地穴式和半地穴式房屋是人类最早的建筑形式,地穴式是指挖地为穴,作为住房,这种房子整体均在地平线之下,穴口盖有遮蔽风雨的棚盖;半穴居式是在地穴式住房基础上,再加盖房顶,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扎维凯米遗址房屋多为季节性临时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茅舍,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很可能是沙尼达尔人的夏季基地,他们夏天在此设营,冬天回到洞穴中居住,展示了人类居住方式逐渐演变的进程。除了营地式村落外,在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发现了一些非营地性质的长久居民点,这里还出现了早期的地面建筑,为石砌圆屋和土坯建筑,其中有一个神龛建筑,其中间有插立“图腾柱”的孔穴,周围绕筑石墙,墙上刻满了神秘符号。除耶利哥外,位于叙利亚的穆赖拜特遗址是同时期最大的定居村落,年代在公元前9000年至前8000年,面积达1万平方米,有数百人口,居民住在圆形和长方形地面建筑房屋内。在遗址内部没有发现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这些定居遗址的出现说明,在农耕畜牧生产之前,人类就有能力进入定居阶段,也可这样推测,人类是为了定居才尝试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的,农牧业由此出现,而不是因为农业出现才选择定居的。
哥贝克力石阵上的雕刻
定居的出现,使人类建造长久留存的大规模建筑成为可能。位于土耳其东南部乌尔法哥贝克力山丘上的石阵是中石器时期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哥贝克力石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它由数个巨石祭坛组合而成,每个祭坛由重达数吨的石柱排列成环状,石柱上还雕刻着狮、蝎、狐、鹰等动物,祭坛内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残骸。该神庙建于1.16万年前,大致在同一时期,来自外太空的彗星撞向地球,引起全球气候突变,世界各地气温骤降,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7℃—8℃,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气温迅速下降导致野生谷物和猎物减少,造成食物短缺,而要建造哥贝克力庙这样庞大的建筑,就必须聚集相当数量的人口,但是靠狩猎和采集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所以人们就开始在山上耕种野草作为确保食品供应的一种手段。信仰的力量使人们冒着挨饿的危险,进行最早的农耕尝试,最终促成了农业的出现。从采集到耕种的转变最早就发生在这片地区,通过对麦种DNA研究表明,全世界小麦、黑麦、燕麦等所有麦种祖先——单粒小麦——最早就种植于哥贝克力附近的喀拉卡达山脉上,伟大的农业革命时代就此开始。
泰山刻石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1]现存泰山刻石虽然没有发现象形文字,但书界一致认为大汶口出土的象形刻纹,系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之一。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等,均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2023-10-23
作为小沙街道王家村宗族祠堂,探究其来源,在舟山发展史上却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王国祚认为翁洲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全,海疆弃守则海盗骚扰沿海,内地的盗贼亦易流窜海上。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期间,村民们在村对面、马岙至小沙公路北侧的外桩墩挖坟时无意中发现。槐花井在紫微侯家,有老槐树;潭陈井在小沙潭陈村,有老香樟树,故民间有“南有槐花井,北有潭陈井”之称。井是潭的组成部分,或潭井相通。......
2023-10-15
1948年,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裴文中教授,带领西北地质考察队,调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东和永昌三角城等遗址,再次发现了一些同类遗存,并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沙井文化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民勤沙井文化遗址文化层积厚达1米多,说明这一带人类持续活动的时间较长。沙井文化是民勤及河西地区文明的曙光,记载了史前人类活动的洪荒燧影。......
2023-08-07
而这朵青云上显然已有了一长串不同凡俗的打坐者。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便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也可说是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
2024-07-21
亚摩利人是来自叙利亚的赛姆族人,他们选择将政权中心建立在巴比伦,作为迦勒底的首府。巴比伦帝国的历史,才由此拉开序幕。迄今为止,大名鼎鼎的汉谟拉比法典作为史料仍在流传,堪称是我们研究古迦勒底文明甚至古代文化的最好选择之一。在汉谟拉比时代,人们同样习惯于继承传统进行文学创作。面对迦勒底地区前人们所留下的文化传统与文明成果,亚摩利人更加倾向于集成、编纂和保存这些思想宝藏。......
2023-07-03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更是令世人为之惊叹,而在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独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爱吃会吃的中国人,运用其特有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美味质朴的食物,并把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美食之中,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且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饮食文化。......
2023-07-04
指出台州处于东海之滨的丘陵中,上古时代属于蛮荒地带。这个“乡”或属闽中郡,或属会稽郡,隶属关系的模糊性反映了当时该地在中原王朝心目中处于边缘地位,并无明确的“重要性”的显示。这个不太重要的海滨之地到西汉昭帝时才有了第一个县级的行政建制:回浦县,堪称台州行政建置上的第一次飞跃。从此回浦县境内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文明”阶段。因此说这一时期是天台山文化的萌芽期。......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