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科伊桑人和澳大利亚人种的特点

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科伊桑人和澳大利亚人种的特点

【摘要】:相比东亚蒙古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身材相对高大,肤色更深,多高鼻梁、双眼皮、大眼睛,其血型特征也与亚洲蒙古人种不同,在过去也常将印第安人种单独划出,列为第五大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黄皮肤的科伊桑人四是大洋洲人种,又称澳大利亚人种,俗称棕种人,其原生地在大洋洲、南亚次大陆和南洋群岛等印度洋板块内的区域。

体质人类学家根据现存人类的自然体质特征,将现代人类主要划分为以下四大人种:

一是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俗称黄种人,其原生地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与美洲,主要体型特征是肤色偏黄,头发黑直、面庞扁平,眼珠呈黑色或棕褐色,体毛较少,体味较淡,躯干长、四肢短,颧骨较高,铲形门齿和单眼皮出现率高。蒙古人种又可分为东亚蒙古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与东南亚马来人种三大类型。相比东亚蒙古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身材相对高大,肤色更深,多高鼻梁、双眼皮、大眼睛,其血型特征也与亚洲蒙古人种不同,在过去也常将印第安人种单独划出,列为第五大人种。至于东南亚的马来人种又称南方蒙古人种或海洋蒙古人种,他们是黄种人与棕种人的混血后代,以往也将他们视为棕色人种的一个分支,19世纪的人类学家布卢门巴赫所提出的人种五分法中就将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黑色人种)、美洲人种(红色人种)、马来人种(棕色人种)划为五大人种。

二是高加索人种,又称欧罗巴人种,俗称白种人,其原生地在欧洲、西亚与北非,主要体型特征是肤色白、体毛重、颧骨低、嘴唇薄、双眼皮、大眼睛、五官立体、骨架与肌肉体积大。高加索人种又可分为北欧显白人种与地中海暗白人种两大类,“北欧白人”肤色更白,身材更高大且常有金发碧眼的特征;而“地中海白人”肤色、发色、眼色都较深,与黄种人差不多,大眼睛、高鼻深目、体毛旺盛是他们区别于黄种人的主要特征。

阿拉伯人属于地中海白色人种

三是尼格罗人种,又称非洲人种,俗称黑种人,其原生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体型特征为黑皮肤、黑眼睛、发黑而鬈曲、牙齿洁白、鼻宽唇薄、四肢修长,胡子和体毛较少,东非黑人多双眼皮,中西非黑人则是世界上单眼皮比率较高的人群之一。在体型上,黑人又可分为赤道北部纯黑肤色的苏丹黑人和赤道南部浅黑肤色的班图黑人两大亚种。此外,南部非洲地区的科伊桑人也通常被划为黑种人,但他们的肤色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多为单眼皮、小眼睛,有内眦褶,体态特征明显不同于黑人反而有点类似黄种人,故又被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黄种人,所以有时也把他们归为独立于四大人种之外的第五大人种。(www.chuimin.cn)

撒哈拉以南非洲黄皮肤的科伊桑人

四是大洋洲人种,又称澳大利亚人种,俗称棕种人,其原生地在大洋洲、南亚次大陆和南洋群岛等印度洋板块(又名澳大利亚板块)内的区域。其主要体型特征是皮肤为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并且卷曲,鼻子宽,体毛发达。以往的人类学家曾将马来人种视为棕种人,将肤色较黑的澳大利亚人种视为黑种人,但实际上澳大利亚人种与非洲黑人不仅地理位置距离相当遥远,两者亲缘关系也不大,因此如今的人类学家普遍将马来人种划为黄种人,将澳大利亚人种划为棕种人。与黄种人及白种人相比,棕种人无论是基因,还是体貌特征,内部差异都更大,可将其分为南印度的维达人、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群岛的美拉尼西亚人、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的巴布亚人及澳大利亚土著人四大支系。

过去在地理学上常将白种人等同于寒带与温带人种,黄种人等同于温带与亚热带人种,黑人等同于热带人种,认为是气候冷热不同导致现代人种的根本差异,而黄种人产生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以肤色特征介于黑白人种之间。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因为生活在西伯利亚、北极圈等北半球最寒冷地区的土著民族大都是黄种人,而生活在世界的热极——北非至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基本都是白种人,黄种人也并非生活在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中间地带,可见不能简单用气候冷热来解释四大人种的形成。

正如物种演化的基本原理——变异种群由于地理生态隔离逐渐形成亚种。四大人种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地理生态隔离的基础上,亚欧大陆中部的帕米尔高原与沙漠草原地区,是亚洲各区域的地理分界点,也是人种上的重要分际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亚欧大陆东部地区,以及更东边的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大多以黄种人为主;而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西亚北非及欧洲地区则多是白种人;至于将白种人与黑种人隔开的,不是黄种人,而是撒哈拉大沙漠;将黄种人与棕种人隔开的则是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