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枸杞岛:丰富水源和优质井水,种植番薯和水稻的宝岛

舟山枸杞岛:丰富水源和优质井水,种植番薯和水稻的宝岛

【摘要】:枸杞岛作为嵊泗列岛的第二大岛,与其他小岛相比,自然条件还算优越。有水又有地,枸杞岛不仅可以种植番薯,更是嵊泗列岛中屈指可数的可种植水稻的岛屿。水源的充足,令枸杞岛居民似乎体会不到缺水的艰苦,更多的是对优质饮用水的追求。枸杞岛上有众多的水井,水质大多比较优良,从这个角度来看,枸杞岛人是幸运的。罗家井 枸杞岛西南部的枸杞岙,背靠山岗,纵深较大,拥有大大小小好几口井潭。

枸杞岛作为嵊泗列岛的第二大岛,与其他小岛相比,自然条件还算优越。当年,程梯云在《江苏外海山岛志》中写道:“山之土质肥厚,宜于耕种,水田亦不少,山芋之田更多。水源亦广,从无饮料缺乏之患。”枸杞岛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水源丰富,这足以让其他小岛艳羡不已。

《崇明县志》记载枸杞岛“诸山皆植山薯,唯是山及四礁一隅宜稻”。有水又有地,枸杞岛不仅可以种植番薯,更是嵊泗列岛中屈指可数的可种植水稻岛屿

水源的充足,令枸杞岛居民似乎体会不到缺水的艰苦,更多的是对优质饮用水的追求。枸杞岛上有众多的水井,水质大多比较优良,从这个角度来看,枸杞岛人是幸运的。

枸杞的井,既有早前因渔业发展而来的,又有因政权更替而产生的,不管形制简陋或精良,都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见证者。

大井潭 在石浦村的育苗巷内,有口工艺考究的井,井深3米左右,井壁由平整的青石条垒砌,经长年的井水浸泡,有一种岁月积淀的厚重味道。据附近村民介绍,这口井称作大井潭,最初为来岛捕鱼的福建渔民所建。过去水质非常好,可以用来酿酒

大约是在清末民国初,嵊泗海域的带鱼资源开发逐渐兴起,大批福建渔民涌入嵊泗从事渔业生产,其中一部分在枸杞石浦搭厂暂居,并进行“放钓”作业。1935年的《江苏外海山岛志》记载道:“小石浦及乌沙壁几全为闽人所卜居,闽人之拉钓船。设行做厂于各岙。”暂居在石浦的福建人,为解决用水问题,挖掘了这口井。

放钓作业的主要渔获是带鱼,也是嵊山渔场带鱼汛一大作业方式。当时以枸杞为根据地的福建人大多为泉州峰尾一带的渔民,他们的作业船只以中大型母子船为多,俗称“大白底”,也有白底小钓船,俗称“小白底”。大白底为母船式延绳钓,每船备舢板四只,可以携带钓钩120筐;小白底船身略大于小对船,可携带钓钩30筐。

放钓作业以带鱼为饵料,钓法步骤分切饵、装饵、测深、放钓、起钓、摘鱼及收钓等。作业季节主要在冬季,寒露立冬钓“秋白带”,小寒大寒钓“北水带”。

大白底驶抵渔场后,放下舢板,舢板上的渔民将钓钩装上饵料,然后逐一放下。钓钩依靠浮标及碇石之力,能维持在水面下十多米的深度。放好钓钩后,每过一两个小时可拔钩一次。小白底的操作步骤与舢板相同。

居住在大井潭边的居民,还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每当井里的小鱼到水面上游动时,就预示着近日天气将有变化,会有大风来临。过去没有气象预报,石浦村民们依据小鱼的反应来判断天气,而且十分准确。这其实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每当天气有变化,井里的温度、气压、含氧量等都会有所变动,当然会引起鱼类的反应。小鱼自然而然就充当起气象预报员的角色了。

烂塘田井 大王村为枸杞乡政府驻地,旧称三大王,据说过去曾为海盗三大王占据,因而得名。村内山脚下有大片土地,水源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村民俗称此处为烂塘田。

尽管大王村地下水蕴含量较大,但缺少适宜饮用的水源,村民需要到很远的羊公礁一带取水。1950年后,大王村彭村长带着村民在烂塘田边挖掘水井。经过发动,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投入到向地下深处要水的战斗中。

在烂田畈中挖掘施工,难度很大,往往刚挖下一些,周边的泥土就夹杂着涌水灌入坑内。由于工程量大,为赶进度,村民们甚至加班开夜工。挖到一定深度后,村民们搭上架子,用滑轮向上提土,以减轻劳动强度。随着向地下的掘进,井壁经常坍塌,村民们只好一边挖一边垒砌石块,等井建成后,深度已达10多米。

这口井的选址非常好,正好在山脚下水源汇集之处,自从建成后的70年里,即便是赤旱天气,这口井仍然照常出水。(www.chuimin.cn)

终于喝上了清洁的井水,全村老少都很高兴。大王村上千的村民靠着这口井,度过了无数个干旱季节。直到今天,这口井依然为村民们提供着清澈的井水。

水井建成后不久,解放军进驻大王村,在水井的旁边修建了大片营房。此后,驻军在修建围墙时,特意避开了这口极其珍贵的水井,本应平直的围墙,在水井旁凹进了一截。

如今,原先的烂塘田被改建成军民文化广场,每逢节日,广场上歌声嘹亮,人声鼎沸。介于广场和驻军营房之间的烂塘田之间的水井,成为军民之间联系的纽带,也见证了枸杞军民共建海岛的历史。

宫横头井 枸杞的干斜村,地势非常陡峭,屋舍沿山坡密集分布。山坑之中,建有水库一座,水源充足,村民饮水基本没有问题。

村中有座祭祀天后娘娘的古庙,香火颇为旺盛。在大门口外约3米距离,有一口古井。井不深,约1米,井口由4根条石围砌,约0.9米见方,略成梯形。村民介绍,该井因位于天后宫旁,人们俗称为“宫横头”(但正式登记名字为“庙横头井”)。早前,村里还没有水库,人们就在天后宫边的天然小水潭里取水。一代代村民将水潭修筑加高,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形成如今的样子。虽说宫横头井十分简陋,甚至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水井,但它从岩石缝隙中渗出的水非常甘甜,润泽了无数的干斜村人。

在嵊泗,天后信仰流传广远,到处都有敬奉天后的庙宇,但这些天后宫的建造年代,大都漫漶不清。干斜天后宫内殿山墙上,嵌有一通古碑曰“永厥千秋”,属全村共立乡规村约,内容大致为禁止村民在天后宫四周两丈之内堆放渔用材料,落款有“清道光庚寅岁”等字样。

道光庚寅为道光十年,即1830年。由此可以推断,天后宫建造历史约为200年,亦可知干斜村住人历史已十分久远。

罗家井 枸杞岛西南部的枸杞岙,背靠山岗,纵深较大,拥有大大小小好几口井潭。罗家井因周边多为罗姓聚居而得名。

这是一口几乎原始状态的井潭,还保留着自然的面貌。井底由几块乱石堆叠而成,呈不规则的倒三角形,一潭浅浅的泉水清澈见底。井的上端长约4米,宽约2米,像一只巨大的脚印。通过八级窄窄的石阶,可下到井底舀水。井壁及井口为前些年所建,水泥墙上刻有“于公元2001年12月24日修造”字样。

据邻近的村民讲述,罗家井为山石崩塌而形成,有100多年的历史。山石滚落到凹处,形成小水潭,经多次修葺,成为远近居民的取水之处。由于水质较好,以前枸杞岙村民酿酒,大多会到此取水。而且因水井深处地下,井水冬暖夏凉特别明显。冬天井水会冒白烟,而夏天,人们取水回去后,需要在太阳下晒一会儿,否则太冷,人会“吃不消”。

令人称奇的是,罗家井的水始终维持在井底浅浅的一小潭。干旱之年,井水不会稍减半分。即便是连日滂沱大雨,也不会上涨一丝一毫。村民们说,这潭井水仅有两担,舀走之后,水会浅下去,但过不了多久,井水又会涨到原来的位置。

毫无疑问,罗家井是口神奇的水井,不仅因为它的水质绝佳和冷暖变化,更因它的不消不涨不损不盈,正好契合了某些朴素的哲学思想。

枸杞岛上的水井还有很多,诸如八角井潭、大王大井潭等等。在当今自来水进入家家户户的时代,枸杞岛居民仍然对水井极其珍视,不定期地进行维修、淘洗。正是因为这种类似于“反哺”的行为,枸杞岛的水井极少有湮没废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