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茭白坑井:当代新挖的井文化

舟山茭白坑井:当代新挖的井文化

【摘要】:当时的金平乡小平头村率先在岩石裂隙间取地下水,建成容量约为400吨的坑道井。此后,各乡镇掀起建设坑道井的热潮,至2000年,嵊泗共建有坑道井200余口。茭白坑井是周边居民重要的取水点,备受当地居民重视。在当今自来水基本普及的时代,人们仍然习惯使用茭白坑井水,一方面是出于对优质饮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茭白坑井在过去及今天所发挥作用的一种肯定。

过去,嵊泗的水井大多开挖于土层浅表,井水容积量相对较小,在应付日常使用时已十分窘迫,更遑论干旱之年。1949年后,地方上开始着眼于蕴含丰富的深层地下水,以开挖坑道井来开发这些珍贵的淡水资源。

坑道井的建设始于1955年。当时的金平乡小平头村率先在岩石裂隙间取地下水,建成容量约为400吨的坑道井。此后,各乡镇掀起建设坑道井的热潮,至2000年,嵊泗共建有坑道井200余口。

相对于过去的水井,坑道井可深达地下10多米,乃至几十米,水量更为丰沛,而且水质甘洌纯净,有些富含矿物质,是难得的饮用水。

坑道井一般开挖于山底岩石间,工程施工十分困难,需要专业的机械设备来辅助。在过去,如果仅凭简单的工具和人力,根本不可能挖掘一口真正的坑道井。要在山体岩石间开凿坑道,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即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有了专业的机械设备,仍无法完全避免施工中的危险,岩石崩塌导致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可以说,每一口坑道井都沾染着施工人员的汗水和鲜血,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诚哉斯言。

茭白坑井 位于菜园镇文舞弄底部。井口为水泥所砌,呈正方形。井口外宽0.7米,内宽0.5米,井口高0.36米。

茭白坑地处山麓凹处,水源丰沛。山谷中原来有一小水潭,每天可出水数担,附近居民以此为饮用水源。有人在此种有少量茭白,久而久之,居民们就将此地称为茭白坑。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缓解附近居民用水紧张,地方上邀请了台州的打井队来此打井。据附近老人讲述,打好后的井非常深,别看井口不大,井里空间很大,几乎可以“撑船”,而且出水量也多,几十年来没有干涸过。(www.chuimin.cn)

该井水质极好,附近居民前来打水者络绎不绝,为了保持水质清洁,附近居民花了很多心思。大家在井口上修建水泥穹顶,以防止灰尘杂物进入。并将井口两侧的井台做成水泥斜坡,上嵌尖锐的石子。过去有居民为贪图方便,直接在井口边洗涤衣物,导致污水溅入井内。做了水泥斜坡后,水桶、面盆等不能平稳放置,也就杜绝了在井口旁洗涤的陋习,保护了井水的干净卫生。

茭白坑井是周边居民重要的取水点,备受当地居民重视。临近的一些居民会自发地在井边备些打水桶、舀水瓢、漏斗等工具,以便大家在取水时灌装,减少井水浪费。由于该井是远近很多人的饮用水源,当地防疫部门会定期对井水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张贴在井旁。

在当今自来水基本普及的时代,人们仍然习惯使用茭白坑井水,一方面是出于对优质饮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茭白坑井在过去及今天所发挥作用的一种肯定。茭白坑的井水伴随了无数人的成长记忆,并将伴随着人们走向更遥远的明天。

医防弄井 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因位于菜园镇医防弄而得名。该弄堂内,过去曾设有县防疫站和嵊泗人民医院。如今,新建的人民医院大楼巍然耸立,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璀璨夺目,而一墙之隔的医防弄井却显得斑驳而充满古意。

医防弄井建造时,有大量的碎石渣排出,附近的居民就挑回家,再用小榔头敲碎,制成建筑用的石子出售,以赚些辛苦钱贴补家用。在一些当时仅10多岁的老人口中,敲石子可是件辛苦活,单单把碎石挑回来就已经苦不堪言了。想想也是,沉重的担子压在那些尚稚嫩的肩膀上,会是怎样的感受。敲石子需要双手准确无误地配合,一手拿榔头敲击,一手用橡胶制成的圈套固定碎石,稍不留神,榔头就会砸在手上,轻则瘀紫肿痛,重则皮破血流。

医防弄井造好后出水量大,水质也佳,大大缓解了附近居民用水紧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