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井文化:与民间信俗相关的井

舟山井文化:与民间信俗相关的井

【摘要】: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嵊泗民间产生了广泛的神祇信仰,渔民们希望通过对神祇的祈祷、建筑庙宇供奉,能为自己带来平安和渔业上的丰收。考察菜园镇内的各处民间信仰场所,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发现有水井的存在。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附属设施,水井的作用不可或缺。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民间会举行庙会集资演戏,以庆祝泗洲宫神的生日。宫前井潭内壁由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衔接紧密,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嵊泗先民大多以捕鱼为生,险恶的海洋自然环境令渔民们随时处于危险之中,至今岛上尚有“三尺板内是娘房,三尺板外见阎王”的民谣流传。程梯云在《江苏外海山岛志》中写道:“渔民寄迹于孤岛,谋生于洋海,遇天灾人祸,每无法抵抗,而又呼吁无门,唯有委之天命,祈求神佑。”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嵊泗民间产生了广泛的神祇信仰,渔民们希望通过对神祇的祈祷、建筑庙宇供奉,能为自己带来平安渔业上的丰收。

嵊泗列岛范围内建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场所,供奉着各路神祇,仅仅菜园镇区就有多处。《江苏外海山岛志》中记载:“(菜园)有庙之所,在东部高坡者为羊府宫,立宫前可望全岙;在西部之端者名西方庵,供观音大士,住持者为僧;在中部高阜,有庙曰新宫,供天后圣母。”

考察菜园镇内的各处民间信仰场所,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发现有水井的存在。旧时,民间信仰场所是地方上主要的祭祀、聚会、议事,甚至娱乐场所,人们在此聚集参与各种活动,对水的需求变得十分重要。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附属设施,水井的作用不可或缺。

新宫沿井 西距菜园镇沙河社区茭白坑弄4号1米处,约修建于清代中晚期。属于菜园镇的历史地标性建筑,因位于新宫(天后宫)侧而得名。

该井占地面积10平方米,井沿口为圆形,井深4.5米,井内沿高1.2米,外沿高0.38米,井直径1.1米。

该井井沿及四周在不同时期有过多次修缮,可见附近居民的重视程度。2008年,再次对井沿进行重新修建,四周用水泥抹平。过去,由于该井水质清澈,水质颇佳,附近居民大多以此井为饮用水取水点。20世纪60—70年代,菜园城区道路改造时,众多居民迁居到井附近,由于居民建造化粪池及排水沟,致使井水受到污染,不能饮用,但作为洗刷等生活用水,仍被长期使用。

新宫原址坐落于今菜园西侧高阜、今茭白坑弄与高阜巷一带。因建造年代晚于称作老宫的羊府宫,因而民间俗称为新宫,具体建造年代则无考。

新宫所祀主神为天后,即福建人所称的妈祖。清代翟灏的《通俗编》记载了天后的来历:“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人呼龙女。宋雍熙四年,升化湄洲,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土人祠之……”祭祀天后的庙宇遍布福建、台湾等地,成为上述区域的主流神祇。北宋淳化年间(990—994),朝廷开放沿海渔禁,属浙东路的嵊泗列岛渔场亦在开禁之列。福建渔民成群结队来嵊泗渔场采捕作业,天后信仰随之传入。

清朝中后期,天后信仰在嵊泗盛行,几乎每个住人岛屿都会有一两座天后宫。每逢天后诞辰等节日,岛上居民携带供品香烛,到天后宫里虔诚祭拜,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在后来的菜园城镇建设中,新宫被拆毁建房,没了一丝踪影,但旁边的新宫沿井得以保留至今。新宫沿井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为新宫保存了一些历史文化的气息。

泗洲宫井 位于青沙里街巷,原青沙学校东侧教室内。青沙学校由原先的泗洲宫改建而成。该水井本位于厢房之中,因仍有使用价值,故在改建学校时得以保留。

青沙泗洲宫大约建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老人回忆,过去曾见过匾额上“道光年建”的字样。泗洲宫经过多次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大殿居中,坐北朝南,两侧为偏殿,偏殿旁还有厢房。院子里建有戏台,戏台两侧立高大的“万年柱”。

据老人们讲述,泗洲宫的建筑十分精美。大殿里的神龛雕刻精致,神像栩栩如生。戏台飞檐翘角,四角翘龙,台脊上有一对丹凤朝阳雕刻。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民间会举行庙会集资演戏,以庆祝泗洲宫神的生日。在神诞的前一日,各地男女老少纷至沓来,到泗洲宫坐夜念佛。一片辉煌的灯火中,梵呗夹杂着各种摊贩的叫卖声、赌摊的喝彩声,真是异常热闹。

泗洲宫供奉的神灵是泗洲大帝,亦称泗洲佛。福建等地又称“泗洲神”,信众极多。泗洲大帝信仰在宋朝时已经在舟山传播甚广,舟山建有多处供奉泗洲大帝的泗洲堂。宋代史料中有不少关于舟山泗洲堂的记载,如北宋时期的日僧成寻所撰写的在华见闻录《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二日辛亥辰时,出船,依潮满,以橹进船。午时,到着东茹山。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山顶有堂,以石为四面壁,僧伽和尚木像数体坐。往还船人常参拜处也。”文中所谓的“泗州大师堂”,在岱山东茹山,这是往来船舶参拜之地。内所供奉的僧伽和尚,就是泗洲大帝。

据说,泗洲大帝的原型是唐初来自西域的高僧僧伽大师。僧伽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东游至长安,过洛阳,入淮泗,居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龙兴寺,曾被唐中宗召见,赐号国师。“灵异不可悉数,人谓观音化身云。”相传后有一泗洲人到福州当官,病时祈求泗洲神,忽见榕树现一道光芒,其病立愈,以为是泗洲神显灵。人们遂于榕树上设龛安香位,奉祀泗洲大帝。(www.chuimin.cn)

泗洲大帝信仰在嵊泗列岛传播久远,对嵊泗影响颇大,至今嵊泗的一些地名,如泗礁山、泗洲塘,都明显带有泗洲信仰的痕迹。

1966年,泗洲宫被改建成学校。多年后,青沙百姓择地重建泗洲宫,虽然规模已不及当年,但是嵊泗仅有的几处泗洲大帝供奉点之一。而泗洲宫改建的学校也已废弃多年,那口曾经供无数僧人和香客饮用的水井依然静立在残墙颓壁间,回忆着当年的繁盛香火和琅琅书声。

宫前井潭 位于石柱村宫前巷口。该巷名及井名,皆由一旁的羊府殿而来。宫前井潭内壁由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衔接紧密,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井口由水泥浇灌成顶,留有1米多宽的方形取水口。

羊府殿坐北朝南,据说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仅存前殿。羊府殿供奉的神祇为羊府大帝,羊府信仰在嵊泗流传较广。关于他的原型,历来有多种说法,主流的说法认为是晋朝大将羊祜。

羊祜,字叔子,山东泰山南城人。曾驻守襄阳十年,兴学屯田,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羊祜精通医药,以仁德著于当时。后世百姓为感念他的恩德,便为其建庙立碑,后逐渐演变为民间敬仰的神祇。

羊府大帝信仰传入嵊泗后,以海洋保护神的形象被渔民们敬重。当地渔民为祈求出海平安,便筹资在嵊泗列岛各处修建羊府宫。因嵊泗境内羊府宫甚多,石柱村羊府宫更名为“羊府殿”。

羊府大帝信仰从相距遥远的中国北方传播到东海一隅的小岛渔村,其发展脉络、流传途径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崇明县志》就对偏僻的嵊泗海岛上出现供奉羊祜的庙宇表示了疑惑:“大菜园有羊叔子庙,是很奇特的。”

2008年,因羊府殿面积狭小,村民们集资迁建至村中高处。建成后的新羊府殿占地面积达17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前殿正堂木石结构,坡屋顶。正门上挂一门匾曰“羊府殿”。新羊府殿栋宇整肃,装饰古朴。每逢羊府大帝生日等重要节日,远近村民至此祈愿祷拜,香火颇为繁盛。

西方庵井 位于西方庵内,附近居民便以此称为西方庵井。该井为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坑道井,口小腹大,水量丰富。井口为水泥砌,呈长方形,长约0.98米,宽约0.92米。井台周边宽阔,建有水泥洗衣板,附近居民至此洗衣担水者络绎不绝。

西方庵位于菜园西侧角高地处,因而民间俗称为西方庵。另有一种说法,是因大殿供奉着“西方三圣”而得名。西方庵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966年被拆除建小学,1993年8月异地重建庵堂,1996年6月经嵊泗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保留寺院。西方庵内设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斋堂等。大雄宝殿为木结构,有多处雕刻。其余均为混凝土结构。

西方庵是嵊泗百姓传统的观世音信仰点。嵊泗渔民敬奉观世音菩萨为无所不在、有呼必应的救星,几乎每户渔家、每艘渔船上皆供奉有观世音菩萨塑像。渔船在海上遭遇风浪险象环生时,船老大必率众跪在船头舱板上,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保太平。

而嵊泗境内住人岛,几乎岛岛皆有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庙或宫殿。如嵊山岛上的福泉庵、天后宫和羊府宫,泗礁大悲山上灵音寺等等,虽然寺庙宫庵名称及主奉神灵各不相同,但都设有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宫殿。

考察嵊泗列岛观世音信仰风俗,自然与一水相隔的普陀山有着莫大的联系。从五代时期,日僧惠锷建“不肯去观音院”起,普陀山香火日盛,成为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的道场和传播观世音信仰的中心。嵊泗很多渔民每年总要赴普陀山奉拜观世音菩萨,并请得杏黄色佛旗,以保渔船平安,岁岁丰收。

每逢观世音菩萨的三大香期,即农历二月十九诞辰、六月十九得道日和九月十九出家日,岛上信徒不论男女老幼,无不身着拜佛净衣,背上香袋,赶赴寺庙拜观世音菩萨。西方庵作为菜园地区主要的观世音供奉点,也同样是香烟缭绕,钟磬梵呗,声声不绝,人声鼎沸,煞是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