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2023-10-15
嵊泗文明历史较长,早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就有了北界村的行政建制,但此后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生生割断了海岛的发展进程,令嵊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数百年的海禁风沙,将先民们生活过的痕迹尽数湮灭,所有遗迹荡然无存。
根据相关资料,清代开放海禁之后,至清乾嘉时期,开始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迁徙至嵊泗列岛定居。由此可知,嵊泗现有水井的历史大致不会超过200年。
以嵊泗城区的一些古井为例,挖掘时间基本处于一二百年之前,与居民迁居嵊泗的时间大致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水井历史就是嵊泗发展的历史。
八角井潭 位于菜园镇沙河路西段,与嵊泗最大的市民休闲场所岛心公园隔街相望。在菜园城区众多的水井中,要说名气大,八角井潭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位,不单单为老一辈的菜园人所熟知,年轻一代也几乎没有不晓得的。八角井潭已经不单纯只是水井的功能,更具有地标性建筑的意义。
八角井潭井口为水泥所筑,呈圆形,外径约0.85米,井口高0.3米。初见八角井潭的人肯定会有些疑惑:明明是圆的井,怎么会叫八角井潭呢?但只要你从井口稍加观察,就会找到答案,原来八角井潭藏在下面呢。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井旁的沙河路说起。
过去,有条叫沙河的丁字形臭水沟贯穿菜园,出口是开阔平缓的沙滩,臭水沟上架着简易的石板小桥,以便居民通行。
沙河不宽,两三米的样子。聚居在两侧的居民把沙河当作垃圾场用,然后等待下大雨山水把垃圾冲入大海。沙河上面会漂浮着腐烂的菜叶、腥臭的鱼内脏、污秽的粪便,以及一切不堪入目的东西。苍蝇、老鼠、蟑螂是这里的常客,还顺带着光顾周边的居民家里。每年总有那么几次不期而至的风暴潮,对于沙河两侧的居民不啻是灾难。海水顺着沙河倒灌进来,裹挟着河道里的污物冲进低矮破败的房屋,一片狼藉。
肮脏的环境导致沙河附近疫病横行,不断有人染病、去世。旧政府无心也无力来解决这个延续多年的难题,而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居民们更是束手无策。臭气冲天的沙河如同一场梦魇,缠绕在人们心头,盘踞不去。
从1956年起,菜园作为县城所在地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建设。翌年,政府着手改造沙河。用石块在河道两侧垒砌石墙,随后在两面墙之间架上长石条,平整成贯穿菜园的主要街道。曾经臭不可闻的水沟,被深深地掩埋在了地下,再也没有泛滥为害的可能。告别了臭水沟的人们如同过节一般,欢欣鼓舞。
随后政府又对沙河进行了多次改造,在长石条下铺装粗大的涵筒,用以疏导河水流入大海,避免了污水溢出的弊端,解决了后患。至1963年,又对路面做了拓宽和平整。1982年,从县政府门口到东海路的600余米街道,改弯取直,并且全部浇筑了水泥混凝土,沿用过去的名称,把这条路命名为沙河路。
建成后的沙河路宽阔平整,人行道上还架设路灯,并栽种了行道树。婆娑的梧桐树影里,行人往来,车水马龙,哪里还寻得到旧日臭水沟的踪影!
八角井潭见证了沙河的转变过程,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历史上的八角井潭原为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咬合紧密,井口用青条石叠砌成八角形,故名八角井潭。但在沙河路一次次的改造中,处于人行道中的八角井潭被一次次地垒砌加高,直至旧日身影被封藏在厚厚的水泥之下。
八角井潭依山临河,水源充沛。据老人们回忆,该井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八角井潭如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附近居民仍在此洗衣涤物,从这个角度来讲,八角井潭依然年轻。
洋高炉井潭 位于菜园镇近郊石柱村内。原为村里的一个小水潭,后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村民们将该水潭挖深并拓宽至五六米,以解决大量炼钢人员的用水问题。
1958年8月,在“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鼓动下,嵊泗这个以渔业为主的海岛县,也不例外地投入了这场“全民大办钢铁”的运动。为了完成上级提出的月产10万吨、力争15万吨生铁的目标任务,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嵊泗县大办钢铁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后勤、宣传、服务等若干个工作小组。
指挥部成立后,跑遍了青沙、菜园、马关、五龙等地,最后选中了石柱村作为建造土高炉的地址。原因是这里靠海边近,建有驻军码头,方便运输船只停靠,而且石柱的山上有铁矿石,据说含铁量很高,是富铁矿。县里在石柱办了钢铁厂和矿业公司,并从各乡镇抽调劳动力来参加钢铁建设。
1958年中秋前后,100多人的建设队伍经过一场彻夜砌土炉的战斗,修建成50只炼铁土高炉,分别命名为“超英炉”“赶美炉”“五四青年炉”“三八红旗炉”。其建造的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出乎意料。
钢铁厂在水潭附近建了一座高炉,砖头垒砌,约有30米高,与其他的土高炉明显不同,人们就称它为“洋高炉”,顺带着把那口井潭也称为“洋高炉井潭”。
尽管当时的人们抱有一腔的热情,但事与愿违,这些高炉炼出来的只是一堆无用的铁渣。这场大办钢铁运动,到1958年底基本结束,石柱村的那些小高炉自然也遭到废弃。
洋高炉井潭在20世纪60年代的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亲历者讲述,当年他们沿着井壁爬到井下,然后一桶桶地把水从井底传递上来,再倒入沟渠流到田地里灌溉农作物。但可惜的是,这口见证了历史的井,最终难逃被填埋的命运,至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
大槽 位于与菜园镇一水之隔的金鸡山岛东部的金鸡岙。岙内山谷狭窄,民居沿谷底密集分布。北侧高大的牛背脊山为村子遮挡了风雨,也为居民们提供了生活必需的水源。(www.chuimin.cn)
金鸡岙的最里侧,有个被称为“大槽”的聚水池。据村民回忆,大槽原先为天然形成的水潭,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为金鸡岙村民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发挥了一些作用。
金鸡岙为传统的渔业地区,村民们多从事近洋张网作业。张网使用的是网眼细密的紧网,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附生各类海藻,使得网具越发沉重,不利于使用,因此渔民们要经常对网具进行清理。金鸡岙的渔民们将网具抬到大槽边,两人一组,在石头上甩打以去除海藻,并用大槽的池水清洗干净。
20世纪60年代,金鸡岙生产队组织村民将大槽挖深拓宽,并用水泥石头垒砌。建成后的大槽长约11米,宽约6米,深达2米多,蓄水量很大。村民们在大槽入口处修筑了精致的大门,前排的门柱和五角星都留下了那个年代深刻的历史痕迹。
当时,金鸡岙有部队驻扎,当地居民和驻军部队都从大槽汲水。每当清晨,部队战士迎着初升的太阳帮助村民挑水,渔家姑娘为部队战士洗衣洗被,大槽烙刻下“军民鱼水情,亲如一家人”的美好情景,也见证了村民们与解放军的深厚友谊。
东厂井潭 位于石柱村东侧和尚观。据村民们讲述,大约在清末的时候,有一些僧人在此居住修炼。因僧人们享有不纳粮、不抽丁的特权,村民就把这里称作“和尚管”,意思为由和尚管理的地方。后来由于方言谐音的缘故,又讹误成“和尚果”“和尚官”“和尚观”。
过去,最早来石柱的先民们在和尚观搭建了一些“厂”,用来居住。渔民到较远的海域生产,不能及时回到居住地,就会选择在海湾或岙口的避风处,利用旧帆篷和毛竹、树木等作支撑,搭建临时性的棚,俗称“搭厂”。“厂”既用于住宿,又能作为鱼货剖晒加工场地,一举两得。这种方法在清末民国初曾经十分盛行。
“搭厂”这一举动,反映出过去渔业生产上的一些状况。由于当时的渔船都比较狭小,无法提供比较适宜的住宿条件,还不如搭建个棚住得舒服。另外,温、台等外地的渔民在鱼汛时到嵊泗海域捕捞作业,为了解决住宿和鱼货加工需求,也会在附近岛屿搭厂,待鱼汛结束后装载加工后的鱼货返乡。这种情况在墨鱼汛期间比较常见。而作为一种地名遗存,在当下的嵊泗列岛,含“厂”的地名比比皆是,比如沙厂干、老厂干、高地厂等等。在和尚观就有东厂、上厂、高厂、下厂等小区域。
僧人们为解决生活用水的需求,就在东厂旁的对面山脚下挖掘了一口井,深约1米,四周用石块垒砌,村民们称为东厂井潭。该地地下水源丰富,长年流水不断。东厂井潭水位高,取水方便,用水瓢或水桶一舀就能打到水,附近村民经常到此取水。
后来,僧人们不知去向,又来了一拨国民党兵到此驻扎。士兵们每天到东厂井潭取水做饭,也经常以到村民家里借镬借东西为借口,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1950年后,和尚观成了部队驻地。东厂井潭在随后的建设中被填没,只剩下这个古老的名字还在村民中流传。
叶家井潭 位于青沙里街巷44号叶家道地院内。井潭为圆形,四壁石砌,直径1米,深约3米。井口正处于堂屋门口,与地相平,平时盖有木质盖板。由于该井地势较低,近年来水质受到污染,只能作为生活用水,不能饮用。
据老人讲述,这口水井挖掘于20世纪50年代大办食堂时期。当时在叶家道地旁边建有食堂,为解决食堂大量用水,挖掘了这口水井。
1958年,嵊泗县被撤销县建制,改建嵊泗人民公社。当年秋冬之交,嵊泗人民公社的各个大队办起了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先在金青大队的金鸡岙试点,随后总结经验,在全公社推广。
不久后,不得人心的吃大锅饭政策被取消,叶家井潭也从当年的喧嚣热闹中趋于平淡,默默地为叶家道地的居民奉献着生活用水。
碾子井潭 又称大岙井潭,位于石柱村大岙巷内。过去,石柱村内分成大岙、宫前、沙板、和尚观等四个自然聚落,大岙为居民最多的一个。大岙曾经有一个碾谷场,备有大石碾子等工具,用来加工稻米。碾谷场旁边有口井潭,水质优良,是大岙主要的水源地。村民们就将该井称为碾子井潭或大岙井潭。
一直以来,由于嵊泗列岛缺乏肥沃土地,人们只能种植一些番薯、麦子、蚕豆等作物,以及少量的水稻,粮食主要依靠从外地调运。据《嵊泗县志》记载,1950年,嵊泗县种植早稻90亩,平均亩产90斤,种植晚稻200亩,平均亩产90斤。仅仅这些产量是无法满足自给的。
石柱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是嵊泗仅有几处能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因此更显得珍贵。
水稻收割后,需要进行脱谷处理。石柱村的稻子就会运到碾谷场,驱赶牛来拉动石碾子碾谷。
后来,石碾子被用于修建水库和道路的工程中,损坏后不知去向。而碾谷场的旧址则被村民用来建造房屋,仅剩碾谷场一旁的水井,依然发挥着作用。
惠民井 因位于西惠民巷内而得名,附近居民习称为大井潭。惠民井至今约有上百年的历史。原先为一半天然的潭,体积很大,人可以爬上爬下。附近居民将潭垒砌,并做好井口。井潭距菜园沙河仅一步之遥,因附近山水汇入,水质颇佳,可供饮用。后来,由于周边建房增多,居民聚集,水源受到污染,水质变差,于是将井口封闭,不再使用。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2023-10-15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2023-10-15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2023-10-15
岱东镇位于岱山本岛东北端,东、北濒临竹屿港、岱衢洋,南与高亭镇接壤,距新区仅2千米,西连东沙镇,辖沙洋、龙头、涂口、北峰、虎斗5个行政村。磨心水库位于磨心山麓岱东镇境内,为岱山本岛最大水库和主要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库,蓄水量达173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54平方千米。清康熙《定海县志·岱山图》所标注的“浒兜岙”即虎斗。密家井 位于岱东镇沙洋社区密家225号民宅东侧。......
2023-10-15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嵊泗民间产生了广泛的神祇信仰,渔民们希望通过对神祇的祈祷、建筑庙宇供奉,能为自己带来平安和渔业上的丰收。考察菜园镇内的各处民间信仰场所,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发现有水井的存在。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附属设施,水井的作用不可或缺。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民间会举行庙会集资演戏,以庆祝泗洲宫神的生日。宫前井潭内壁由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衔接紧密,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2023-10-15
展茅街道位于舟山本岛东北部,境内陆域面积33.45平方千米。而山下居民饮水历来靠挖井取水,展茅最多时曾有700多口地面井遍布各村。展茅街道旧时多石匠,也为当地水井的挖建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展三面环山,沙井潭地处凹陷处,旧时村民称这里是展茅的“镬肚脐”,就是铁锅底的意思,比喻这里是大展地势最低的地方,因此沙井潭渗水很旺,出水量大。沙井潭是展茅的著名地标,名气很大,因此当地社区也曾称“沙井社区”,现名“沙井村”。......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