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登步岛主要有永安、鸡冠、大岙、蛏子港等数个村落,老井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村落的居民集聚点,其中不少水井与登步岛的民俗民风、生产习俗有关,也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水池登 又称大水池,位于登步岛鸡冠村。登步管委会近年来对大水池进行了整修美化,建成村民休闲游乐的小公园。附近有登步大岙文化墙,介绍大岙村史村貌、登步岛“五色文化”等。......
2023-10-15
长涂岛位于岱山岛的东部,由大、小长涂山组成,中间一条长涂港。港南为大长涂,港北为小长涂。
长涂岛水井历史悠久,应该是岛上有人居住起,就有了水井,主要用于日常饮用。长则四五百年,短则二十多年历史。如今,除了对原来的水井予以维修巩固,已很少再新建水井。曾经被视作生命之源的水井如今正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作用,慢慢成为时光洪流中一个个文化遗址。
王家井潭 位于大长涂山王家岙东剑村与西剑村(今合并称东剑村)。港南的大长涂, 98%以上面积为山林覆盖,山高林密,多山泉。在村人居住繁盛时期的20世纪初至80年代,村里河道交叉遍野,几乎家家门口都有小河流过。村民洗涤、生产用水资源丰富。不过,水井依然是构成村庄格局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村里水井大都以同姓居住地命名。对于水系充足的村庄来说,水井的重要性不是特别突出,只是井水冬暖夏凉,冬日洗衣服不冻手,夏日井里常见用网袋沉着啤酒,浮着西瓜。可见村人将水井的作用运用得很充分。
随着时代变迁,目前面积广袤的大长涂山居住人口只剩1000左右,都是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原来光鲜的水井几乎都已废弃,于时光落寞中杂草丛生。
这口井位于大长涂王家岙中部。王家岙南北方向,坡形地势,井潭在路面下方,东面有石块叠成的台阶从路面而下到井边。井口呈圆形,直径1.5米左右,井深不到2米,井潭挖掘简单粗朴。据70多岁的王老太说,这口井已有100多年历史。初始只是一个浅浅的积水潭,王姓祖先临潭落户,继而开枝散叶,日渐繁荣。到20世纪70年代末,井潭旁的一户王姓人家建起了全村第一幢楼房。主人建房时,也将这口潭进行了修护,用碎石将井壁予以堆砌稳固,因没有水泥的掺和,水草、鲫鱼等生物在水里荡漾游弋,清晰可见,使得水潭充满生机。在夏季干旱时期,仍然可见石缝间有细水坚持不懈地汩汩流出。老人们认为,那是“井潭姑娘”在化水,如果井潭没有了水,姑娘也就无处安生了。
位于长涂港以北的小长涂山,虽然面积仅10.88平方千米,却历来是长涂镇行政中心所在地,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岛建,小岛迁”号召声中,大长涂山的村民纷纷搬迁到小长涂山后,辖区人居密集,房屋建筑摩肩接踵,闭塞偏僻的悬水小岛也曾有过寸土寸金的时候。
小长涂山山坡低矮,植被稀少,山泉不多,加之人居密集,以致水资源缺乏。由此,村民在建房屋时,习惯在自家院里打造水井,一般都是井口直径在1米内,井深3—4米,井呈圆形,井壁由乱石叠砌,井沿口用水泥浇筑,水源来自地下或由山脉水系渗透而来。没有水井的人家,也有用砖泥建造的自备蓄水池,根据院子面积,蓄水池有大有小,都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以前常用竹管,后多用橡皮管子与屋檐落水口衔接,积蓄天落雨水,用于日常生活用水,作用同水井,但均为私用,其历史大都与房屋建造属同一年代。
小长涂山有一些公共且具有历史底蕴的水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倭井潭、双井潭、传灯庵水井、顾家井潭等。
倭井潭 位于小长涂山倭井潭村的东北角。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与水井旁竖立的抗倭碑一起构成村庄的标志,共同记载一段夺水保潭的抗倭历史。倭井潭原为一山泉潭,相传16世纪中叶被倭寇霸占,当地乡民奋起斗争,时有渔家三姐妹投毒于潭,以灭倭寇,后被倭寇发现,不幸牺牲。后戚家军追剿倭寇入岛,与当地乡民联合一举消灭倭寇,水潭得以回归。为纪念这一事件,乡民砌潭为井,命名为“平倭井”,而乡民习惯潭的叫法,遂称作“倭井潭”。并在井旁竖碑,正面刻行楷“抗倭碑”三个大字,背面刻楷书碑文。抗倭碑通高3.45米,通宽1.2米,下砌基座。1958年,长涂军民在井边扩建水池,水池长22.5米、宽20.5米,深4米,井壁四周全是乱石砌筑,并改一井一眼为一井二眼,井沿以石块砌筑。1989年抗倭碑意外遭到破坏,1992年重建。
2004年,倭井潭列入舟山市岱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井边立碑以记。2014年,当地政府对倭井潭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现倭井潭水井为一井二眼,井沿呈长方形,用花岗岩石条砌筑,长1.7米,宽1.2米,高0.4米。水池四周建有高1.2米的石雕护栏,上面刻有花鸟锦绣,以及三姐妹英勇抗倭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倭井潭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井水已不再作为饮用,井潭边设有可供20人同时洗涤的洗衣台板。除了出入口,周围建有半人高的围墙,上有瓦片棱形交砌,顶盖齐整的灰黑瓦羽。透过瓦间的孔眼,可见里面洗衣妇若隐若现,有通幽之美感。
双水井 位于倭井潭村西北面山下。井深2—3米。井如其名,也为一井二眼,沿口系石条筑成,沿口长1.2米,宽0.8米,井沿呈三级阶梯形水泥砌筑,方便提水者行走。水井周边有可供多人洗涤的水泥台板。井口一侧水泥地面上有“倭井潭社区2013年建”的字样,实应为“修建”。在水井北侧3米远处有一正方形水池,连接水井,边长约20米,它们共同构成一井一池的格局。(www.chuimin.cn)
井潭坐北朝南,视野开阔,东望绿山坡岭,南面村居田园,西邻黄墙庵院。此为长生庵,庵主释朗缘师太系第五代住持,据其介绍:长生庵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有长生庵之前,庵边的双水井就已存在,至少也有200年的历史了吧。
长生庵的来历有个故事:当地一位姑娘因为天足(未缠裹之天然足)被村人嫌弃,没有出嫁。父亲就为她盖了两间草屋,让她带发修行。后来先后到这里落脚修行的两任住持对草屋进行修建改造。直到来自普陀悦岭庵的一位弟子接任第三代住持时,才将这座无名庵取名为长生庵,意喻愿广大众生平安长寿。
双水井源头来自群山溪流汇聚,水质优良,可惜后来因周围建房逐渐增多,水质渐差。
上金家井潭 位于双水井向西北1千米处,即上金家路北。为一口二眼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米,四周筑有1米高的水泥围墙,南面出口,靠围墙东西边建有洗衣台板。离井口0.3米间距的北面墙正中有呈半圆形围墙头,中间是一颗水泥浇筑凸起的红色五角星,引人注目,下刻四行行书字:“集体威力大无比,劈山引水人胜天,饮水思源情谊长,时刻怀念毛主席。”落款为“农渔运合建”,时间为“一九七七年”。据当年担任农业队支部大队长的80多岁的金善坤老人讲,他小时就有这个只是一个脚盆大的浅水潭,水潭的年龄要比他长了许多,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977年,为大兴水利,建设家乡,当地农业队、渔业队和运输社联合对水潭进行深挖改造,当时的工具是锄头、铁镐、钉耙、簸箕等,大家肩挑手提,整整干了47天,终于建成了一口真正的水井。于是在水井围墙上刻文以记之。从文字的内容中,可以想象出当年井边人来桶往、挖井拉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彰显出生动的团结奋斗的时代气息。
顾家井潭 距离上金家水井约1千米处。老人们说,这井潭有不止200年历史了。顾家井潭,顾名思义,就是顾家人挖的井。但如今四周却没有一户姓顾的人家。问及原因,老人们摇着头,都说不知道,都道不出与顾家有关的一点历史讯息。
如今的顾家水井也为一井二眼,于2017年经当地村委组织人员大力修建后,显得气派精致。全井面积100平方米左右,一井二眼构造。井眼口呈圆形,外沿直径1.7米,内沿直径1.2米,沿口高0.17米,两眼之间间隔1.8米。东、西、北三面筑有2米高的围墙,内建0.8米高的三面环形洗衣台板。东边有水泥建造的半圆状的遮阳挡雨顶盖,井面光滑整洁,四周砌有规整的排水通道,是整个岛上建设最完善的水井。一年四季,清澈的井水总是溢满。村里人都喜欢大老远过来这井潭洗涤,每天,井口边热闹的居民熙攘不绝。在水井一边的农田旁,一块长方形石碑默默地躺着,老人们说,那是顾家井潭的井碑,但石碑已经风化腐蚀,竟连字的痕迹也看不出了,让人怀疑它是不是一块刻着顾家井潭历史的井碑。
传灯庵井 位于小长涂山东北山下,面向东北,背靠西南群山坡,与长涂港北面入口西鹤嘴灯塔(又称天灯山)遥相呼应,它们讲述着同一个历史故事。传说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江苏常熟有个叫慈领的和尚,与友人王伟先生东游蓬莱,途经长涂港,耳闻目睹遇大风天气或雨雾黑夜,常有过往渔船在长涂港北入口处触礁沉没事件。佛门本以慈悲为怀,于是慈领毅然决定留在此地,搭起茅棚,每天夜晚点上5盏小油灯,为渔船指航。当地渔民感激指航人,常去西鹤嘴捐款。不久,慈领就用渔民的捐款铸了一口大铜钟,每遇雾天,撞击铜钟,以告过往船只。后来慈领又在西鹤嘴建造了一座灯塔,名曰“西鹤嘴灯塔”,后人为纪念慈领和王伟先生,就在他们搭茅棚之处建成了一座庵,取名“传灯庵”,以示灯之精神代代相传。
原茅棚之处挖掘有一水潭,至今亦有100多年历史。翻建庵时又将此潭修建,挖深至2米左右。水井位于庵堂中间大殿房后与山脚田地之间。后经几次修护,现井口用水泥浇筑,井沿长0.95米,宽0.74米,沿口高0.08米,水面浮着一块形似古时木枕样的木块,以示水位高低,井口周围面积20平方米左右,铺以1米见方的石板,边角置放数只坛、罐、缸等旧时民用器皿,与水井风貌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井水碧澈清幽,纤尘不染,清冽甘甜,至今仍可作饮水之用。2013年,在水井另一边山脚田地处又新建起一座宏伟的大雄宝殿。如今水井被前后两座佛殿相拥,日日聆听梵音,似乎井里也袅袅升着缕缕仙气。据传灯庵住持讲,这里以前是抬“井潭姑娘”习俗的主要活动地。抬“井潭姑娘”的民俗如今基本已消失。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现登步岛主要有永安、鸡冠、大岙、蛏子港等数个村落,老井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村落的居民集聚点,其中不少水井与登步岛的民俗民风、生产习俗有关,也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水池登 又称大水池,位于登步岛鸡冠村。登步管委会近年来对大水池进行了整修美化,建成村民休闲游乐的小公园。附近有登步大岙文化墙,介绍大岙村史村貌、登步岛“五色文化”等。......
2023-10-15
岱东镇位于岱山本岛东北端,东、北濒临竹屿港、岱衢洋,南与高亭镇接壤,距新区仅2千米,西连东沙镇,辖沙洋、龙头、涂口、北峰、虎斗5个行政村。磨心水库位于磨心山麓岱东镇境内,为岱山本岛最大水库和主要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库,蓄水量达173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54平方千米。清康熙《定海县志·岱山图》所标注的“浒兜岙”即虎斗。密家井 位于岱东镇沙洋社区密家225号民宅东侧。......
2023-10-15
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2023-10-15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惠泉井 这是舟山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古井。可见作为舟山水井的老祖,它有非常显赫的历史地位。据舟山文化专家夏志刚和孙峰等调查,该地有一个“荷花池湾”的地名。这口水井,明天启《舟山志》还有记载,说明它在明代还存在,不过现在已经片毛不存,仔细揣摩语意,其位置当在现今东岳山山下与海之间。舟山井四眼井也是舟山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水井之一,仅次于惠泉井。明天启《舟山志》记载有它的名字。......
2023-10-15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作为有着文化礼仪之乡之称的东沙,公用水井、公用池潭在1795年之后开始走进东沙百姓的生活。因当时东沙人数较少,所以能勉强解决该地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修好后,东沙社区立碑刻4条公告,算是使用义井的村规民约。戊辰河 位于东沙小学旁边,是个方方正正的“大井”,历史上又称食水河。尽管两河开通,还是满足不了东沙日益增多的人口用水需要。......
2023-10-15
在舟山开凿一口水井的费用非常昂贵,民间独立开凿困难重重,因此不同于内陆地区以民间力量为主的水井建设方式,舟山的水井建设,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对舟山而言,水井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提供源,还是海岛建设的必备要素。根据舟山水利部门的调查统计,至今舟山全市共有各类坑道井600余座,其数量甚至要多于普通水井。舟山水井和井文化建设的政府行为永无止境。目前舟山的文物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