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涂岛位于岱山岛的东部,由大、小长涂山组成,中间一条长涂港。随着时代变迁,目前面积广袤的大长涂山居住人口只剩1000左右,都是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小长涂山有一些公共且具有历史底蕴的水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倭井潭、双井潭、传灯庵水井、顾家井潭等。倭井潭 位于小长涂山倭井潭村的东北角。为纪念这一事件,乡民砌潭为井,命名为“平倭井”,而乡民习惯潭的叫法,遂称作“倭井潭”。......
2023-10-15
秀山岛位于岱山本岛的南部,距离高亭镇不远。历史上秀山和紧邻它的兰山,一起构成了兰秀风光。秀山的人文历史非常悠久。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山”条目下,就有“兰山”之名,而那时候“秀山”还只是作为一个“附名”被记载,属于“虽有其名,皆莫知其坐落所在”的传说类岛屿。可见历史上兰山的地位还在秀山之上。据说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所写的《送冯判官至昌国》诗中有“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之句,也把兰山置于秀山之前。但到了明代初期,兰山、秀山、长涂等地所谓“五山之乱”爆发最终导致海禁政策落地的时候,秀山和兰山已经不分上下了。
后来由于两岛之间的海道淤积,两座海岛连接在了一起,统称为秀山岛。现在是岱山县的一个乡镇建制。
“我家僻处东海隅,海水喷薄山崔嵬。苍松郁列千万树,蒙蒙白日奔晴雷。”这是清代秀山岛上著名诗人厉志回忆故乡秀山岛《题某翁封松图》中的诗句。他的另一首诗《寄回庵》还依稀写到了兰山:“美人寂寂沧海滨,有鸟飞飞随白云。兰浦湾头梦中见,与君千里空相亲。”在苏东坡和厉志的笔下,这秀山、兰山岛是非常美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是很适合人定居的。有人居就必有水井。秀山的水井遍布全岛,基本上每一个村落都有水井。它的井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
秀山岛的水井由岛民生活水井和战备坑道水井组成。1950年后,秀山曾经大量驻兵。为了不与民争水,部队挖掘了许多坑道井。这些坑道井大多在山腰、山岙等处,人迹罕至。而岛民生活水井,都在居民群聚之处,至今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秀山岛最主要的几口水井,都位于现在秀南村所辖的沈家自然村和石井潭自然村里。它们离秀山兰山陆岛交通码头都很近。
沈家二眼井 位于秀山乡秀南村沈家22号西北侧,为二眼井,井下是相通的。舟山的二眼井大多为这种井口分离、井下水相通的格局,这是为了取水方便,避免拥挤。现今沈家二眼井的井口是圆形的,用水泥砖石砌成,高出地面只有0.3米,这很方便一些老年人取水。井圈直径0.8米,两口相距0.2米,呈东西向分布,井深约4米。
沈家二眼井背靠馒头山,水源为山泉性地下水,出水很是旺盛,井水清澈、甘洌,而且冬暖夏凉,历来为当地村民主要饮用水源,现虽仍可饮用,但主要用来洗涤衣物。
沈家二眼井
据当地老人说,此井建于清代,但具体是清代的什么时期则不明确。查阅康熙《定海县志》,在“兰秀山图说”里有这样的记载:“(由于海禁)川原芜废几三百年。今各山开复中,亦垦田数百亩,税输于官甲,附马岙。地广而土厚,山深而水长,但终以悬海孤山,塘碶未筑,工力难施,故居民从马岙。问渡者止数十家,而桑麻鸡犬之盛,尚有待焉。”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兰秀山的开发主要在清康熙时期。那时候舟山从明清两代长达数百年的海禁中得到展复,大批内陆人纷纷移居海岛。兰秀山的第一批居民也是这个时候来的,虽然当时兰秀岛的人居条件很差,还没有像样的海塘可以挡住海水的倒灌,来定居的人不多,行政管理上还要依附马岙,但毕竟是自从明代初期被汤和强迁岛民入内地后,兰秀岛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且不久后镇海、奉化等地的人们纷纷迁入,兰秀山开始人丁兴旺。沈家二眼井所在的馒头山下,也开始有樊姓人从内地迁入。他们开挖了这口水井,当地人都称呼它为“樊家井”。
樊家井的开凿成功,大大改善了人居条件,迁入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个沈姓家族也集体迁居此地,繁衍生息,沈姓人口渐渐超过樊姓,村岙名字也从“樊家”演变成“沈家”,于是这口具有村落标志意义的水井,也从“樊家井”被改称为“沈家井”了。
沈家自然村里其实有两口二眼井。除了这口“沈家二眼井”,另外一口在它的东南方向,距离它30多米远,紧邻村道,对面是陆家山,山腰上有“岙里头水库”。它的名字非常特别,叫“猪槽井”,因为它的井口形状很像民间喂猪用的猪槽,三面弧形,一面则是直的。有意思的是,井的南边墙角里,现在还真的放有一口石头凿成的猪槽,真有点相得益彰的味道了。(www.chuimin.cn)
这口二眼井的井口不是像沈家二眼井一样大小相等的,而是一大一小。大的井口半径为0.6米,小的半径约0.45米。这口井的水质虽然比不上沈家二眼井,但也不至于是为了养猪而开凿的,也是生活用水的需要,所以这“猪槽井”的俗名主要来自它井口的形状。但这名字显然还带有贬低的意味,或许是为了突出和保持“沈家二眼井”的主井地位,不让它来争锋,故意压低它的地位。因为在农村传统观念里,水井与所谓的“风水”是有一定关联的,井水出水旺盛,地位显赫,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发达,这也是为什么水井的名字多用家族姓氏来命名,什么沈家井、樊家井、王家井等,都是这种观念的体现。这口“猪槽井”没有家族姓氏,而且取名低俗,似乎折射出一种压制贬低的倾向。
石井潭井群 位于秀山乡南浦石井潭自然村。因为离海岸很近,渔业是石井潭村的传统主业,但也有许多人从事农业。现在留在村里的大多为老年人,年轻人都进城发展去了。
石井潭并不是一口井,而是一个井群,主要有石家小井潭、石家大井潭和张家岩下井潭等。“井潭”是民间用词,也叫“井头”。舟山乃至浙东农村百姓,一般都不用“水井”这样的书面词,而是用“井潭”“井头”等俗词称呼,井水也被称为“井潭(头)水”。所以这石井潭村的名字,也有可能是“石井头”村的另一种写法。
石井潭村主要由石家、虞家、袁家、张家、屠家等家族组成,历史上以石家为主,所以村里的两口主要水井,都以石家命名。但村里还有张家岩下井、屠家井和袁家井等,几乎每一个姓氏家族,都开挖有属于自己的水井。
石家小井潭位于村子的西部,为一口圆形水井,井口直径约有0.5米,井深约3米。水泥浇注的井口较低,与沈家二眼井差不多。以前主要为附近的石家人和其他人提供生活用水,现基本弃用,但保护得较好,水井周围留有一定的空地,也很整洁。
石家大井潭位于村子的东南部,偏东南142度,也是村子的中心位置。所谓“大井潭”,其实并不大。现在看上去与小井潭差不多,形状也一样。但据老人们说,这口井以前很大,2003年整修时,井口缩小了,但仍然出水旺盛。所以这所谓的“大”,或许也与出水量大有关系。它得到了精心保护,周围留出的空地很广,还建有洗衣服用的水泥板等,四周挖有排水沟,由于地势的关系,排水沟里的水都会很快向下面的井外流去,不会倒灌入井,所以水质很好,周围许多人仍然取井水煮饭、烧水、泡茶。
在大小石家井潭之间,还有一口张家岩下水井。它位于石家小井潭北面的山腰里。沿着石家小井潭旁边的山路走向俗称茶水坑的山腰,在一块陡峭的岩石下,可见开凿有一个山泉水井。水井的口子上有木板覆盖,井后的岩石上写有“吃水要清,取水后拜托加盖”字样。可见这是村民自发的水源保护措施。
掀开盖子,一汪略呈白色的井水出现在眼前。这是这口水井特有的水色,估计与山上的地质有关系。水井不深,但村里老人说它从不干涸。甚至水位都不会明显升高和下降,呈一种稳定状态。井里有许多水管子,村里老人说,这些水管子就是村民家的自来水管子。他们从井里直接取水。
石井潭自然村的形成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大约也在清代中叶前后,所以这些水井,尤其是成为村名的石家井的历史,当也有两三百年。它们是兰秀山村民迁移和家族变迁的历史见证者。张家岩下水井的历史不会很长,估计是当代开凿的,但村民对于它的水质的钟爱和环境的保护,反映出水井在村民心中特殊的地位,很有社会学上的独特价值。
除了上述现实性的水井,秀山还曾经存在过具有传奇色彩的“魔”井。明天启《舟山志》卷二“山川”条下,就有这样一条记载:“寺钟山,在秀山之巅,有古石佛,殿址阶砌犹存。旁有一井,遇阴晦,隐隐如钟声。”估计这只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长涂岛位于岱山岛的东部,由大、小长涂山组成,中间一条长涂港。随着时代变迁,目前面积广袤的大长涂山居住人口只剩1000左右,都是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小长涂山有一些公共且具有历史底蕴的水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倭井潭、双井潭、传灯庵水井、顾家井潭等。倭井潭 位于小长涂山倭井潭村的东北角。为纪念这一事件,乡民砌潭为井,命名为“平倭井”,而乡民习惯潭的叫法,遂称作“倭井潭”。......
2023-10-15
在舟山开凿一口水井的费用非常昂贵,民间独立开凿困难重重,因此不同于内陆地区以民间力量为主的水井建设方式,舟山的水井建设,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对舟山而言,水井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提供源,还是海岛建设的必备要素。根据舟山水利部门的调查统计,至今舟山全市共有各类坑道井600余座,其数量甚至要多于普通水井。舟山水井和井文化建设的政府行为永无止境。目前舟山的文物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3-10-15
水电站的集水井排水装置,是用来排除厂房的渗漏水和生产污水的。为了保证运行安全,使全厂房不致被淹和潮湿,集水井排水装置应实行自动控制。集水井排水装置的自动化要求如下:自动起动和停止工作水泵,维持集水井水位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图6-3集水井排水装置机械系统图以1号为工作泵,2号为备用泵,来说明集水井排水装置自动控制过程。图6-4集水井排水装置自动控制电气接线图......
2023-06-23
现登步岛主要有永安、鸡冠、大岙、蛏子港等数个村落,老井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村落的居民集聚点,其中不少水井与登步岛的民俗民风、生产习俗有关,也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水池登 又称大水池,位于登步岛鸡冠村。登步管委会近年来对大水池进行了整修美化,建成村民休闲游乐的小公园。附近有登步大岙文化墙,介绍大岙村史村貌、登步岛“五色文化”等。......
2023-10-15
相对丰富的水源也决定了金塘岛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这使得水井众多。魏家老屋是一幢2层木结构四檐屋的北厢部分,据屋主魏永利介绍,这幢四檐屋是金塘山开禁以来的第一套大户宅院,说明魏氏最早入住中弄村。而魏家井可以说是金塘展复后魏家人在此拓荒定居打下的生存之井。虽历经重修,仍不失为金塘第一井。......
2023-10-15
作为有着文化礼仪之乡之称的东沙,公用水井、公用池潭在1795年之后开始走进东沙百姓的生活。因当时东沙人数较少,所以能勉强解决该地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修好后,东沙社区立碑刻4条公告,算是使用义井的村规民约。戊辰河 位于东沙小学旁边,是个方方正正的“大井”,历史上又称食水河。尽管两河开通,还是满足不了东沙日益增多的人口用水需要。......
2023-10-15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出水为止,我们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最好。错,只是其他人缺少唐骏那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之前,我们仅认为执行是一种能力,但实际上执行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将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的精神,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2023-07-26
自然环境中川镇芦水井村位于中川镇东南部,东至平岘村、方家坡村,南邻永登县树屏镇刘家湾村,西接宗家梁村、刘家湾村,北抵西槽村、红玉村。2012年,属兰州新区中川镇。芦水井村金莲寺重建后的金莲寺占地6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其建筑结构之精妙,绘画雕塑之精湛不输往日风采。泉眼位于芦水井村北部,自然出水,形成溪流,南流40千米注入黄河。......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