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岱西的井与井文化:摇星浦、茶前山和青黑山三个社区的水井

岱西的井与井文化:摇星浦、茶前山和青黑山三个社区的水井

【摘要】:岱西镇三面环海,海岸线绵延20千米。盐文化、南浦归帆、石壁残照、摇星浦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岱西的特色旅游景点。这里主要介绍摇星浦、茶前山和青黑山三个社区的水井。摇星浦地处岱山本岛西南端,由管船湾、下厂、上厂3个自然村组成,是个世代营盐、以晒盐闻名的农业村。摇星浦是岱西传统盐区,过去一大片盐田的前身就是海泥涂,挖下去的水都是咸的。陆家井 位于岱西镇茶前山东侧的上陆家。

岱西镇三面环海,海岸线绵延20千米。辖10个社区1个村,镇政府驻地摇星浦小集镇,交通便利,东临岱山机场,在摇星浦村建有旅游用直升机机场。盐文化、南浦归帆、石壁残照、摇星浦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岱西的特色旅游景点。这里主要介绍摇星浦、茶前山和青黑山三个社区的水井。

摇星浦地处岱山本岛西南端,由管船湾、下厂、上厂3个自然村组成,是个世代营盐、以晒盐闻名的农业村。据传,数百年前,摇星浦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大浦,长约300米,宽20余米。逢晴天夜晚,潮涨盈浦,满天星斗倒映水面,海风吹处,水映群星,摇晃闪烁,故名摇星浦,村亦由此得名。

栲网山水体系 栲网山水体系含泉、水库、水井、坑道井和淡水庙。淡水庙位于岱西镇摇星浦社区管船湾栲网山,管辖岱西镇摇星浦、前岸、后岸、外湾、张家塘墩村西边部分。摇星浦是岱西传统盐区,过去一大片盐田的前身就是海泥涂,挖下去的水都是咸的。只有靠近山脚才有淡水,才适合岛民居住。盐民生活用水,每天清早得从山脚挑2担水到家里,远的人家有3里路。有民谣形容:

摇星浦,摇星浦,对面三大泥滑路。

挑水要走三里路,是囡不嫁摇星浦。

1950年后,当地驻军和当地盐民在栲网山顶、山腰和山脚各掘了一口备战坑道井。遇旱季,山下坑道井水不够用,人们就得到半山甚至山顶的坑道井挑水。对每天与海水盐卤打交道的盐民来说,淡水是生活重中之重。

据“淡水庙来历简介”碑文,大致意思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浙闽沿海倭寇泛滥,海盗大作,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时任浙江总督、抗倭总制胡宗宪,率戚继光、侯继高等名将,历时十余年,连破敌寇,取得抗倭战争胜利。相传,胡宗宪率军行军至慈溪三北梅林镇一带安营,发现方圆百里焦土赤地,河水干涸,胡宗宪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在奇石峻岭间觅得清泉,并受利于百姓。军队开拔后,还下了一场透雨,当地百姓由是把胡宗宪奉为淡水龙王化身,塑金像供奉在梅林庙内。以后凡有旱情,有求必应。几年后,梅林的百姓到岱山栲网山张网捕鱼,在山上也发现了一眼甘甜泉水,认为是胡宗宪所赐,次年便把胡宗宪像恭请至此,择地建庙供奉,并以“淡水”名之,寓意水水(岁岁)平安。一水,也是渔民海上捕鱼一个来回的专用量词;水水,便是每一次捕鱼来回。

舟山供奉抗倭名将的庙宇有金塘沥港庙、干戚家庙、长涂参府庙和梅林庙,栲网山淡水庙主供胡宗宪,附供戚继光等。舟山供奉龙王的庙也很多,但将历史上知名的真实人物神化为龙捧上供台的,恐仅胡宗宪独膺的荣誉了。将水文化与抗倭文化结合为一体,是淡水庙的独特之处,也是舟山抗倭文化和水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看庙内的柱联,有“功业并山河义留四海,勋名照日月祀及千秋”“五湖四海弟子众,淡水甘露人间洒”“淡远千秋传庙貌,水流百世保神功”等,皆与水有关。

淡水庙在清康熙《定海县志》中列入岱山十九庙之一。据《岱山镇志》卷十载,淡水庙在念亩岙栲网山,旧在山上土地潭侧。山上有仙牛迹。清咸丰十一年(1861)徙建山麓。清初,摇星浦一带均系镇海北乡邱王村人,张网捕鱼,须在此处汲取淡水栲网。今址是淡水庙扩建后外移出来的。庙前是库容20万立方米的栲网山水库,水库下有人工围墙围起来的一方水池。水池墙外,还有两眼井口,原先是为方便群众打饮用水所筑,还有部队凿的三座坑道井。栲网山上的泉眼藏在植被茂密的山崖上,那里就是仙牛迹潭,另有个民间传说,《昌国遗风——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有记录,说是以前山下有一对父女相依为命。由于没有耕牛,父亲劳累过度病倒,女儿偷偷跑到山上去哭,眼睛也哭瞎了。天上的放牛娃很同情,骑着仙牛从天而降。仙牛左脚落在一块大石头上,陷出一个深深的牛足迹,瞬间,仙牛足迹被水淹没,成了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潭。放牛娃用潭里的神水治好了姑娘的眼睛,治好了老人的病,还带着牛帮父女俩耕地。最后,放牛娃与姑娘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传说,仙牛迹潭里的水再旱都不会干,且清澈见底。(www.chuimin.cn)

茶前山社区(村),分中茶前山(上下姚家)、外茶前山和金邱家岙,是个革命老区,也是一个盐、农各业并举的行政村。地形东西窄,南北长。东临飞机场,南面万亩盐田,西靠大炮台山,北毗连桥头,有林、刘、戴、陆、孙、姚、王诸姓。

王家井 位于岱西镇茶前山村上姚家103号前,清末建筑。井为圆形,长方形井圈现用水泥浇筑,内井沿长0.84米,宽0.73米,外井沿长1.43米,宽1.33米,井沿高0.15米。井壁用块石叠砌而成,直径0.75米,井深4米。井水清澈,曾经是当地主要饮用水源。王家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乃至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村落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当地至今仍然流传着一句“出嫁好出,舍不掉王家井”的俗语。

上姚家103号曾是王合兴酒坊。王家到了王合兴这一辈,家里以酿酒为业,于是挖井,用此井水酿酒,酒香四溢,生意相当好。王合兴有五个儿子,他自己离世前把别人的赊账或欠条都烧了,村里有困难的乡亲多多少少受到过王家的帮助。乐善好施的王合兴留给后代一条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家训,也是因为王家的善良厚道,在某段特殊的运动岁月里,王家的儿孙们未遭厄运。王氏祖堂堂号“三槐堂”,是王合兴一个以壮丁被抓到台湾去的儿子回乡修缮的,祖堂院子里还保留着酒坊留下的四只大酒缸、三只小酒缸。另有两只酒缸卖给了别人,其中一只酒缸内发现有“王合兴”商号字样。

孙家井 位于岱西镇上姚家92号东侧。井口长方形,老石条铺就,井沿高0.4米,井外沿长1.35米,宽0.93米,井内沿长1.1米,宽0.68米。井为圆形,内直径2米,井深5米。1950年前后,国民党部队撤退至舟山各岛,其中一部分驻茶前山村,在此将水稻田掘深而成为小河。他们退出后,孙氏百姓继续掘深,改河为井,称孙家井。水略咸,以洗用为主。据百姓说井底有大石头,高低不一。曾多次有人因舀水落井,幸好无人受伤。据井边洗菜的孙妙善老人说,以前正月十四那夜,村民就来孙家井抬“井潭姑娘”,孙家井的“井潭姑娘”有“十八姑娘”之称,不知是“18岁姑娘”还是“第18个姑娘”,抑或是“18个姑娘”?老人讲不清楚。此与定海城内竺家弄古井的“七姑娘”之称有得一比。

陆家井 位于岱西镇茶前山东侧的上陆家。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井深5米以上。井口长方形,外沿长1.85米,宽0.91米,内沿长1.55米,宽0.62米。

小井 位于岱西镇上陆家125号山墙边。圆形井,井口直径1米,井深2米。砌井石头是陆家从茶前山上高炮连采来,20世纪60年代初开凿。水质超好,周边百姓酿酒用水皆从此井出。后来井上方山体上有人倒废弃煤气渣,村民担心井水受了污染,便不再使用此井。

道生井 位于岱西镇西北面的青黑村。青黑村位于岱西镇西北面,由青黑山下金家、怀慈、水白胶(水渤岙)、小山(火盘)、芭弄五个片组成,环形分布。当然还有叫大盐场、小盐场的,在阳光下,广袤的盐场卤水白茫茫一片片,盐垛雪漭漭一堆堆,把青山映衬得青黑如漆,分外显眼。青黑山最有名的数道生井。圆形石砌井壁,直径1.8米,井深2.2米,井壁上设踩脚石若干。井靠山一侧竖着一堵弧形的水泥背景壁,背景壁长2米,高1.3米,厚0.3米,上刻“道生井”三个大字,所谓“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左侧有诸多小字,其中有“岱山县人民政府拨款千元修建,望全村人民尊重前德,爱护此井。青黑村委员会,1984年10月”等字样。

有吴姓村民说,此井最早是王家恒先生于1947年挖建,井上头有王家恒先生父亲的坟墓。1984年,岱山县政府重修。青黑山是王家恒故乡,他于1918年1月出生在青黑村大盐场,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奉党的指示,以青黑村为革命据点,创办“岱山私立怀慈小学”(今为岱山青黑山革命史陈列室),筹建“青光代用小学”(植新小学前身),成立“岱山教育推进会”。王家恒在此种下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王家恒的父亲王贤章是青黑盐民协会的领头人之一,组织并发动了岱西青黑山地区的盐民运动。王家恒母亲被日伪军残忍杀害。王家恒坚守革命第一线,直至革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