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岛上居民主要从事海上对网作业、张网作业,尤其以近洋张网出名,是著名的“张网之乡”。
清康熙《定海县志》载名为“马蚁山”,蚂蚁岛开发距今至少有250年历史,现岛上居民是清代宁波、温州、台州的先民陆续迁入繁衍起来的。蚂蚁岛多岙口,岛上先民多分布于穿山岙、洪船岙、后岙、大岙、兰田岙五个岙口。岙口一般依山傍海,定居于斯,便于渔家停泊渔船,岙口也是渔船的避风港。蚂蚁岛的水井一般都位于岙口山脚下,从岛上老井的分布看,基本可以推断出蚂蚁岛旧时岙口的海岸线走向。
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潭占地六七平方米,已铺成水泥地面。用砖砌成长方形井圈两口。第一口井外沿长0.82米,宽0.75米,内沿长0.56米,宽0.5米;另一口外沿长0.97米,宽0.8米,内沿长0.7米,宽0.52米。据《普陀地名志》记载,该井“原为小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围水建井。1986年重建。井深5米,水位1—4米”。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井原来是一个方形的水潭,外围有一圈矮矮的围墙,以防止有人落水,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矮墙外面的脏水流进井潭。水池里侧有一个口子,通过石阶逐级延伸到池底,方便村民在水位下降时可以逐级站在石阶上打水。旧时偶逢大旱天,井水的供应往往十分紧张,每户人家都来排队打水,等着挑水。那时候大队会根据每户人家的人口数量分配取水量。每当排队汲水时,小孩子等不及往往会引起纠纷,后来生产大队就专门安排人员负责管理排队打水。村民一瓢一瓢舀水,眼巴巴等着井底的水流淌出来,真可谓“望穿井水”。旧时整个穿山岙人平常生活就依赖这口井,此井是当地主要饮用水源。
穿山岙井,最初是带有“咸味”的井潭。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老井离海滩有数十米远,地处山脚下,泉水由山上渗透下来。但由于过于靠近海边,海水也会由海滩的沙层渗透过来。大潮汛时,海水水位高,海水渗透往往比较厉害,咸水“夹”进来也就多一些。小潮汛,海水潮位低,海水渗透相对就少一些。井水分两部分,靠近山脚一侧的水是淡水,称为上水头。靠近海滩的,就相对有些咸滋滋了,称为下水头。老早时候,有经验的挑水者往往会尽量选取里侧的水,也就是上水头的水。至近代,由于海滩填没,海岸线不断向外拓展,海边建起海塘,水井附近造了很多楼房,沙层也慢慢固化,海水渗透就慢慢减少了,井水也就成了纯淡水。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
长沙塘三井 穿山岙的北侧,是长沙塘。长沙塘因天然形成的沙塘而得名,由于此地平地较广,向来是蚂蚁岛的人口集聚地,也是岛上的主要商贸圈所在。长沙塘有三口井值得一说。
长沙塘有口百年老井周家井。周家井位于长沙塘路99弄9号附近,井口正方形,井圈用石板铺就,高0.6米,井口外沿边长0.8米,内沿边长0.62米。据《普陀地名志》记载“长沙塘周家井”:1935年建,20世纪90年代重修。井深9米,水位2—8米。而据当地周家后人周米龙师傅说,这口井其实有200多年历史。据他的说法,周家“太太”(当地人称先祖为“太太”,即“爷爷的爷爷”,也就是太爷)最早是从宁波镇海来到蚂蚁岛从事行贩买卖的,收购蚂蚁岛的虾干、鱼鲞等水产品,装运到宁波等地出售。不久,他就定居于蚂蚁岛,在山脚下挖了一口水井,作为饮用水源。周家井水质好,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是附近村民的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从周家先祖的创业,可以看出长沙塘当时聚居着一些水产品经营户。
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据说300多年前,蚂蚁岛还是一座荒岛,有周姓渔民最早在蚂蚁岛大兴岙避风,后在岙口撒网捕鱼,获得满满一网。此后,周姓渔民时常至蚂蚁岛附近一带捕鱼,次次满载而归,不久便在岛上搭起小屋定居起来。逢年过节,返回镇海故里,常常说起蚂蚁岛好地方,引得周家亲朋好友陆续迁居蚂蚁岛谋生,他们分居于各个岙口。当地有一段民谣说:“蚂蚁山、蚂蚁山,蚂蚁大小六块山。前有岙,后有岙,弯弯曲曲十一岙。姓周渔民来此岛,他给后人献了宝。”周姓是蚂蚁岛大姓,周家井老井故事也印证了早期周姓渔民开发蚂蚁岛的传说故事。
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说是井潭,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山塘。山塘两面靠山,一面靠路边。而东侧一部分则铺设水泥面,并垒起1米多高的围墙,其间砌长方形井圈四口,内沿边长在1米左右。据村民介绍,这口大井潭名气最大,旧时蚂蚁岛各地的村民都会来这里挑水,这里的水几乎是不会干涸的,而且水质好。甚至远处的兰田岙村民也翻过山坡来这里挑水。长沙塘有豆腐店,“豆腐郎”做豆腐用的也是此处水源。
大井潭的水质好,就被渔民用来烧“栲道”水,作为栲网用的水源。一定要用上好的井水来“栲网”,因为对渔民来说,渔网是吃饭家什,太重要了。当地一位老人说“一顶网比侬衣裳值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旧时渔网,不像现在用的是塑料网具,当时网具是用苎麻织成。而栲网、血网是网具使用前两道极其重要的工序,为的是延长苎麻网具的使用寿命,让网具更耐用,更有韧性些。
栲网。将栲树皮与水放在大锅里煎,水烧开后还需文火不断烧,烧至栲汁为深赭色,将栲汁舀出,倒入另一只木桶里。然后将苎麻网放进去浸,十几分钟后取出晾干,长沙塘附近有专门晾晒渔网的大场地,称晒场湾。新网要浸、晾七次,旧网要浸、晾三次,这样才可以用于下海作业。另外,有的网可直接放在大锅里浸泡栲煮,效果也很好。栲网用的水,当地是不用河水、池水的,一定要用上好的井水,所以很多渔民特意要到大井潭来挑水。完成一次栲网,据说要用到七八十担的井水。20世纪60年代,栲网前会安排五六个小伙子挑水,大家争先恐后抢着挑,挑着水桶跑得飞快,都想着越快越好,因为那时候是按劳分配,计件分配,每挑一担虽然只有两厘,但大家劲头十足。
除了栲网,还有一道血网的工序,也要用到井水。首先是开血缸,缸中置井水和动物血块,当时牲血都是从内蒙古采购,甚至从国外进口,用刷子或稻草将血块搓至融散后,将刷子或稻草取出,此时形成血水。将血水倒入大口桶里,将网拉入浸泡、晾干。如此浸、晾一至三次。一般新网为三次,旧网为一次。然后将浸泡晾干后的渔网放进“栲道”锅里蒸煮,水开后再煮半小时至一小时,一般视为熟了。第一次血网以后隔三四天再血。血网能使网衣不粘连,有韧性,网眼不闭,减少水的阻力,网具的吸水减少,也便于晾干。
旧网在栲之前还有几道工序,称为“滴网”“汰网”。滴网、汰网,所用的水就不需要是上好的井水,可以采用河水。因岛小,蚂蚁岛上实际并无常年性天然河流,所谓的“河”,实际上是类似于水池的溪坑。蚂蚁岛上有多处“河”,如今也变成了“井”。其中一口便是长沙塘的张家井。
长沙塘张家井,位于长沙塘路144号,以所在张家居民点而得名。井口呈圆形,外径1.2米,内径0.96米,井沿高0.6米,水位约1.6米。该井1984年建,1996年重建。这里的水以前也有一点咸滋滋,因为长沙塘一带的地层为沙质,村民挖井、造房子时候就挖到沙层。海水有时候也会渗入井池,所以这里的水多作日常用水,不作为饮用水源。
而开凿张家井之前,这里是一处大水池(也被称为“河”)。大水池的两侧,水比较浅,称为“滴网潭”,是用来滴网的,中间水比较深,且比较干净,用来“汰”网。(www.chuimin.cn)
滴网工序,需要两个人拉着网“掼”,把网具上的脏东西掼掉。旧网使用一段时间,会黏上很多脏物,如灰尘、鱼鳞等等,还有毛茸茸的杂物,当地人称为“猢狲毛”。通过两人对掼,一边掼一边洗,把脏物除掉。滴网的水不是很干净,水也比较浅,有的“滴网潭”还用石板铺起来,与池塘的其他水域隔离开来。
大水池的中间水比较深,是用来“汰网”的。“滴网”以后,旧网基本洗干净了,然后再“过清”一下,整顶网泡在水里漂洗。然后再放到晒场湾网棚里晾晒。水源对于渔业生产十分重要,旧时蚂蚁岛上的栲道、晒场、水井位置都比较近,实现了网具翻新的一条龙服务。
后岙里厂、外厂的三眼井 后岙有三处三眼井,风格有些一致,都是修建于1986年前后,都是大水潭上铺设水泥地面,留出三眼井圈,井圈皆呈正方形,井口内沿边长多在0.7—1米之间,外沿边长在1米上下。
里厂下井头,位于香樟林路44号,这一处三眼井,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初建,1986年重建,井深6米,水位1—5米。该井老底子其实也是一个小溪坑,当地人称为“河”,小河里面还养着河鲫鱼。旁边一侧是“滴网潭”,用来掼网、洗网。溪坑中间水深,用来汰网。
里厂下井头的得名,因其地处“里厂”,附近有网棚、栲道。厂,是当地对渔业生产工场的地名俗称。网棚,用于晾晒洗涤、血栲后的渔网。网棚通常用毛竹搭建,称毛竹棚。附近还有两个栲道,栲网水采用的是里厂上井头的优质水。
里厂上井头,位于香樟林路67号附近,靠近蚂蚁岛世纪虹公园入口处,当地人称该井有上百年的历史,水位2—4米。该井水质上乘,出水量大,向来是当地民众的饮用水源,也是附近栲道的取水之处。
后岙外厂的三眼井,也有上百年历史。原来也是大水潭,四周建矮墙,用石头驳起来,留出口子,砌有数级石阶,方便民众踏步打水。该井水质优良,以前也是后岙村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蚂蚁岛其他水井 蚂蚁岛虽小,但是人口数量颇多,20世纪人口增幅很快。井水对小岛居民来说意义非凡。最多时,小岛上有40口井,容积2000立方米,坑道井12口,容积1.6万立方米。岛上现还有不少水井,除前文所述外,据《普陀地名志》记载,还有几口有名水井。
兰田岙王家井,位于蚂蚁岛兰田岙,以所在王家居民点得名。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建,20 世纪80年代重建。井深6 米,水位1—5 米,年均水温11摄氏度。水质良好。
上水井潭,位于蚂蚁岛兰田岙,因地处山脚上侧,故名。始建年代不详。井深6米,水位1—5米,年均水温11 摄氏度。水质良好。
河头跟井,位于蚂蚁岛兰田岙。原名下水潭,因地处上水井潭下侧得名。始建年代不详。1987年重修,以井在小河源头处,更今名。井深5米,水位1—4米,年均水温11 摄氏度。水质良好。
方家井,位于蚂蚁岛长沙塘路侧,以所在方家居民点得名。始建年代不详,2003 年重建。井深7米,水位1—6米,年均水温11 摄氏度。水质良好。
煤场井,位于蚂蚁岛文明路侧。因地处煤场附近,故名。始建年代不详,1986 年修。井深5米,水位3—4 米,年均水温15 摄氏度。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2023-10-15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2023-10-15
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2023-10-15
由此可知,嵊泗现有水井的历史大致不会超过200年。历史上的八角井潭原为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咬合紧密,井口用青条石叠砌成八角形,故名八角井潭。但可惜的是,这口见证了历史的井,最终难逃被填埋的命运,至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金鸡岙的最里侧,有个被称为“大槽”的聚水池。据村民回忆,大槽原先为天然形成的水潭,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为金鸡岙村民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发挥了一些作用。......
2023-10-15
现登步岛主要有永安、鸡冠、大岙、蛏子港等数个村落,老井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村落的居民集聚点,其中不少水井与登步岛的民俗民风、生产习俗有关,也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水池登 又称大水池,位于登步岛鸡冠村。登步管委会近年来对大水池进行了整修美化,建成村民休闲游乐的小公园。附近有登步大岙文化墙,介绍大岙村史村貌、登步岛“五色文化”等。......
2023-10-15
岱东镇位于岱山本岛东北端,东、北濒临竹屿港、岱衢洋,南与高亭镇接壤,距新区仅2千米,西连东沙镇,辖沙洋、龙头、涂口、北峰、虎斗5个行政村。磨心水库位于磨心山麓岱东镇境内,为岱山本岛最大水库和主要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库,蓄水量达173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54平方千米。清康熙《定海县志·岱山图》所标注的“浒兜岙”即虎斗。密家井 位于岱东镇沙洋社区密家225号民宅东侧。......
2023-10-15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嵊泗民间产生了广泛的神祇信仰,渔民们希望通过对神祇的祈祷、建筑庙宇供奉,能为自己带来平安和渔业上的丰收。考察菜园镇内的各处民间信仰场所,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发现有水井的存在。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附属设施,水井的作用不可或缺。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民间会举行庙会集资演戏,以庆祝泗洲宫神的生日。宫前井潭内壁由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衔接紧密,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