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六横岛位于舟山本岛南部海域,为舟山群岛中第三大岛。六横镇由六横、佛渡、悬山、对面山、凉潭5个住人岛,以及30余个无人岛和80个岛礁组成。
六横开发历史悠久。现六横岛实际上是由好几个岛屿经过上千年的海涂淤积、围垦造田而形成的整体。南宋时期主要有两大岛屿,即双屿山和黄公山。北宋熙宁六年(1073)舟山置昌国县,下设4乡,双屿山和黄公山属于安期乡。据清代朱绪曾在《昌国典咏》中记载,六横岛原分上庄、下庄,原中隔一港,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才相连为一个海岛。“六横山”以岛上有六条山岭逶迤横贯如蛇而得名。
据史载,唐宋时岛上已有先民驻居,南宋《昌国县境图》上所绘的黄公山上,有酒坊黄公坊,说明南宋时候人口集聚,且有井泉用于酿酒。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还记载黄公山上有“圣池”“嘉芹”两口水池,说明这是一个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住人海岛。明和清初,历遭“海禁”,岛民遣徙内陆,留居者寥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开放,原遣徙内陆岛民回迁,宁波、台州等沿海各地民众来海岛复垦,依山建屋,挖井取水,逐井而居。
六横岛的古井特别多,几乎每个村岙里都有古井,在《普陀地名志》里记载了六横岛目前还保留的古泉、古井73口,如“凉帽潭井、平岩潭井、大潭井、宋家井、小湖庙井、童家岙井、里湾老井、龙泉”等,这些井大都建于清末民国初。
庵庙古井 六横历史上最早载入史册的井池,与古庵有关。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黄公岙有“圣池”:“圣池,在黄公岙之南。旧传此地聚落未成时,有二尼筑庵于古木下,修浮屠业,不知何许人。因后徙居者众,二尼遁迹而去。遗趾(址)尚存,中有池潴水,清冽可食,至今以圣池名云。”这里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六横岛的佛教信仰历史悠久,早在黄公岙村落没有形成时,就已经有尼姑结庵修佛。其次,水是生存的要素,僧尼生活依赖于水,古代凡寺庙庵堂,一般都会修井,一则生活需要,二则也是消防安全需要,称“太平井”。
清代展复以后,六横迎来众多的垦荒创业者定居,在村落形成之际,村民也往往修庙以祈福,于是出现了很多与庙相关的老井。
积峙庙前井,位于五星社区积峙村村委会边上,因位于旧时积峙庙而得名。现为双口老井,井区已经围建起来,占地90多平方米,建有水泥洗衣池和洗衣板。整个水井长8米,宽4.5米,井口为正方形,边长1.38米。井深5米。沿着井口往下看,能清晰地看到三个层面,最下层井壁为年代久远的呈黑青色的石头,往上是青褐色的大石板,最上层为水泥混凝土。
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井有数百年历史。起先这井不太大,后村里人口增多,用水紧张。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开展农业学大寨,村里请人用钻井机进行挖深扩造,井中的青褐大石板,就是那时候“破四旧”从坟里挖来的大石板。扩建好后为3个井口,水井位置还比较低,后出于安全考虑,村里又对井进行了加高,并改为2个井口。积峙村原有1000多个村民,原来用水都是靠村里这3口井,以庙前井为最大。积峙村地势好,水源丰富,井水一般不会干涸,但也有遇到大旱的时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旱之年,村里对水井进行统一管理,采取发井水票的办法,根据水井里的水源和旱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水源最紧张时每个村民每天只能发到半桶水票,并有专人一天24小时在井里刮水。村民们还一致推荐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刘志根为水井管理员,全权负责这项关乎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因为大家相信他是共产党员,大公无私。
林府庙前井,位于平峧中心村外平峧村54号,因在林府庙前,故名。初建年代不详,1990年后多次维修。井口方形,井深4米,水位1—3米。水质良好。林府庙为普陀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凝波庙井,位于高峰村山湾5号的凝波庙大殿后,故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1962 年修,1991年重修,2006年再修。井深3 米,水质良好。凝波庙为普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建于乾隆年间,为旧时六横下庄十庙之一。整体由门厅、大殿、两边厢房及戏台等组成,建筑构件上浮雕人物、花鸟等纹饰,雕工繁缛精细。
清凉庵井,位于高峰村,因在清凉庵殿后,故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井深2.5米,水位1—2米,水质优良。
小湖庙井,位于小湖村,因处于紫石庙边得名。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井深4 米,水位2.5—3.5 米。(www.chuimin.cn)
杜庄庙井,位于杜庄村,因在杜庄庙内,故名。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井深6米,直径1米。
六横坑道井 在六横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喝了混泥浆,人像大姑娘;喝了山骨水,人像山骨仙。”乍一听,不太好理解,仔细想想,“山骨仙”在这里应是比喻妩媚妖娆成仙的意思,不由得感叹群众语言的丰富。这句话里所讲的“山骨水”,就是山间岩隙流出的水,也就是坑道井里的水。
六横岛坑道井之多,蓄水量之大,在舟山地区绝无仅有。旧时六横的水井均为浅井,容积小,水源靠天然降水补给,遇旱易断水。1950年后,广挖水井,仍不能满足群众用水需要。据《六横志》记载,1967年六横遇到一次特大的旱情,当年降水593.4毫米,其中7—9月仅44.9毫米,岛上的井水几乎都“底朝了天”,居民饮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当时的六横各乡村政府积极组织抗旱,还调度船只到大陆去装水。此后,在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下,在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六横各地从多方面开发水源,开挖坑道井。1971年,元山乡对面山岛、六横小湖苍洞,挖坑道井开发基岩裂隙水。坑道井占土地少,井体隐蔽多遮挡,污染少,水质好,复蓄系数高,使居民饮水困难得到有效的缓解,1972年起在全岛推广。在近50年时间里,六横岛先后共开凿坑道井126只,容积80393立方米,占六横全岛井水蓄水量的95%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小集镇建设的加快,镇乡企业发展,对水量水质需求更高。各镇、乡、村在开发基岩裂隙水的同时,建设自来水供水站,把部分水库水源改作生产、生活用水。至1992年,六横岛已有供水站9个,日供水能力600吨,但也仅仅能满足全岛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供水,坑道井水仍是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尖山峰坑道井,位于大岙高峰村尖山峰脚下,因各种原因,尖山峰坑道已被封闭起来,几间营房里还摆放着许多纯净水生产设备。尖山峰下原来是驻六横部队某营部的驻地,山上坑道打得很深。大约在1961年前后,部队请了六横第四建筑队来打坑道井,就是在坑道里面挖井,坑道井打了半年多时间。这口井深有4米,井长20米,宽6米,井口呈正方形,边长3米。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撤防,将坑道井交给地方管理。坑道井水清澈甘甜,附近村民都用这口井的水,1988年村里办起了饮料厂,后转由个人承包,每天可以生产七八百瓶矿泉水供应当地。1998年开始生产桶装纯净水,每天可生产纯净水10吨。
梅峙村三口古井 梅峙村位于六横岛中部的仰天岗山脚下,村里有三口古井,分别是陆家井、西湾井和郭家龙井。
陆家井由村里陆姓人家所建,约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井深3米,水位1—2.5米。井口呈长方形,井圈内壁用块石堆砌,可以看到石块颜色呈多层面,靠近水线旁的壁石上能看见绿苔,说明此井经过多次翻修。外井圈长1米,宽0.8米,内井圈长0.9米,宽0.7米。
西湾井在梅峙西湾的山脚下,以所在西湾居民点得名。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建。井深4米,水位2.5—3米,井口呈正方形,边长1米,井面水泥浇筑。据当地老人介绍,井水清冽甘甜,烧成开水,锅底一点水垢都没有,周边村岙村民酿酒都爱选用这口井的井水。
郭家龙井在梅峙村的中心位置,由郭姓人家所建。该井井口呈正方形,外边长0.9米,内边长0.8米。井面上砌有四根年代久远的老石条,水深4米,井圈内壁用块石堆砌。据当地郭姓村民介绍,该井建于1944年,那年六横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地一片龟裂,村民颗粒无收。农历八月初八那天,几个郭氏孩童在干涸的稻田里捉泥鳅,无意间发现有水源,正汩汩向外冒着清泉,回家便将这一发现告诉了父母。郭氏上下闻讯欣喜若狂,有人认为是龙王显灵,来拯救梅峙。于是郭氏族长率领众人在水源周围开挖水井,完工后取名“郭家龙井”。
梅峙村的三口古井长年不断水,遇到干旱年份,许多外村的人也来取水,现在仍然是村民的主要生活饮用水来源。
水井曾经在六横人的生活中居于重要位置。据《六横志》介绍,六横境内有浅井721口,坑道井126口,其中古井73口。百年古井遍布六横各村岙。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水井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损坏,许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古井甚至已被填埋。保护和利用好古井,不单是延续它的功能,更应该通过这些水井,让大家切实感受家乡的灵气,亲近故土,从而“记得住乡愁”。保护古井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也应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作为。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2023-10-15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2023-10-15
由此可知,嵊泗现有水井的历史大致不会超过200年。历史上的八角井潭原为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咬合紧密,井口用青条石叠砌成八角形,故名八角井潭。但可惜的是,这口见证了历史的井,最终难逃被填埋的命运,至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金鸡岙的最里侧,有个被称为“大槽”的聚水池。据村民回忆,大槽原先为天然形成的水潭,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为金鸡岙村民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发挥了一些作用。......
2023-10-15
相对丰富的水源也决定了金塘岛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这使得水井众多。魏家老屋是一幢2层木结构四檐屋的北厢部分,据屋主魏永利介绍,这幢四檐屋是金塘山开禁以来的第一套大户宅院,说明魏氏最早入住中弄村。而魏家井可以说是金塘展复后魏家人在此拓荒定居打下的生存之井。虽历经重修,仍不失为金塘第一井。......
2023-10-15
现登步岛主要有永安、鸡冠、大岙、蛏子港等数个村落,老井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村落的居民集聚点,其中不少水井与登步岛的民俗民风、生产习俗有关,也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水池登 又称大水池,位于登步岛鸡冠村。登步管委会近年来对大水池进行了整修美化,建成村民休闲游乐的小公园。附近有登步大岙文化墙,介绍大岙村史村貌、登步岛“五色文化”等。......
2023-10-15
黄龙岛与泗礁山的五龙隔海相望。至清同治、光绪时期,黄龙岛已颇为兴盛。其实,余太公这一个例,是黄龙岛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这些黄龙岛的“拓荒者”,为黄龙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根渔桩。南港处于黄龙岛的南部,北侧耸立着高大的太平岗、宫山等一组山岗。汪家井潭 黄龙岛大多为石质海岸,仅岛北侧有面积较大的沙滩,沙质金黄松软,于是人们就把紧临沙滩的村子称为“黄沙岙”。......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