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展茅街道:舟山的井与井文化

展茅街道:舟山的井与井文化

【摘要】:展茅街道位于舟山本岛东北部,境内陆域面积33.45平方千米。而山下居民饮水历来靠挖井取水,展茅最多时曾有700多口地面井遍布各村。展茅街道旧时多石匠,也为当地水井的挖建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展三面环山,沙井潭地处凹陷处,旧时村民称这里是展茅的“镬肚脐”,就是铁锅底的意思,比喻这里是大展地势最低的地方,因此沙井潭渗水很旺,出水量大。沙井潭是展茅的著名地标,名气很大,因此当地社区也曾称“沙井社区”,现名“沙井村”。

展茅街道位于舟山本岛东北部,境内陆域面积33.45平方千米。展茅地处海滨,背山面海,利垦种,开发历史较悠久。1988年上潘孙村大树蓬野猪窝坡地出土三件石锛,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遗存物,证实早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宋元时期,展茅已经形成多个村落,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境域内有大翦(展)、茅洋、田公岙等村岙,并介绍大翦村郑山龙潭的故事。至清代,设立大展庄,属富都乡。宣统二年(1910),始设展茅乡。1933年设大展镇,为普陀区除沈家门镇外建镇最早地区。1987年6月置展茅镇。

2007年10月展茅撤镇设街道,目前下辖6个村,包括螺门、大展、横街、沙井、茅洋、黄杨尖。街道驻地大展,是舟山岛较古老的自然集镇,在20世纪初已形成街市,商店众多,人口集聚,居家水井数量众多,至今犹有不少老井。

展茅三面环山,北面临海,生态环境优越。其东拥大展湾岗、雷火地、老虎岩岗等山,南抵顶梁尖、风水岭等山,西倚舟山本岛最高峰黄杨尖山等山,山泉流淌,境域内水资源丰富,山上有潭,自古闻名。而山下居民饮水历来靠挖井取水,展茅最多时曾有700多口地面井遍布各村。

展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为海积平地,整个地形似“畚箕”,故称“大展”(展,方言谐音“箕”)。其中螺门是以渔业为主的著名渔村,其水井及淡水资源是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展茅是著名的“五匠之乡”,鼎盛时期全街道从事木、船、石、泥、篾等手工业者达5000余人,今设有“五匠馆”,展示丰富的地域文化。展茅街道旧时多石匠,也为当地水井的挖建提供了便利条件。

郑山龙潭 即郑家山龙潭,位于翁家岙村郑家山海拔265米处,形似釜,面积约0.5平方米,水深约0.3米。潭水清澈碧绿,常年不涸不溢。

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郑山龙潭,在州东大翦(展)村,有山危峭,不可跻攀,山之巅旧有石罅,一村民因采樵浣垢衣其间,视之则绀碧色。及其归,若有所凭依,谵言触龙之怒,故然。后遇旱祷之,有金丝蜥蜴者出。”旧时遇天旱,常有村民到此求雨。清代文人朱绪曾有诗咏郑山龙潭:“脱将尘垢浣清漪,怒触骊龙未睡时。此谶欲征天水碧,幻成蜥蜴漾金丝。”

民间传说此潭系郑家山龙王居处,龙王姓郑,后人在潭旁建筑龙宫,当地人也称“龙亭”。龙宫仿木石建筑,初建时间不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分上下两层,下层高2.3米,面阔2.25米,进深2.1米,有柱8根,两根外柱镌联“望定海县槁苗助长,仗郑家山好雨时行”;两内柱镌联“兴四海龙功群沾渥泽,慰三时民望共庆稼禾”;两根后内柱镌联“石匝左右甘霖作,宫在中央碧水灵”。柱间石板雕刻梅、兰、竹、菊及双龙戏珠等图案。上层高1.2米,面阔1.14米,进深1米,用柱4根,正门刻“龙宫”两字,背面雕刻龙喷水图案,前两柱镌联“随时变化,到处流形”。宫全由石板、石条、石块建成,古朴庄严。1989年12月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时逢久旱不雨,展茅民间有请龙信俗,择日聚众到翁家岙郑家山龙潭请龙祈雨。请龙队伍在锣鼓乐队的吹吹打打中上山。至龙潭边,供以三斗三升糯米块,据说这是郑家老龙最爱的食物,还供以糕饼、水果等。祷告毕,安排人去捉潭中某个水生动物,作为龙王替身放入盛水罐中,置罐于龙亭。然后请龙队伍下山,遍访田畈,想的就是让龙王实地察看农田旱情,让他生点怜悯之心。走完田畈,回大展庙,演戏的演戏,祷告的祷告。如若几天后仍未下雨,村民就将罐置于烈日下,谓“烤龙王”。直到下雨,请龙队伍才会再敲锣打鼓把龙王替身送回龙潭。这一旧俗现已消亡。

沙井潭 当地百姓有谚云“大展沙井潭,白泉水管口”,说舟山这两个地方的水是最有名气的。

沙井潭,坐落在展茅街道沙井社区张家村商业路12号附近,筑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占地面积52平方米。大展三面环山,沙井潭地处凹陷处,旧时村民称这里是展茅的“镬肚脐”,就是铁锅底的意思,比喻这里是大展地势最低的地方,因此沙井潭渗水很旺,出水量大。旧时当地山沙沉积较深,井潭底部有细沙层,故谓“沙井潭”。

该井位于商业路下方,路基南北两侧分别为内井、外井。路基下有石阶到内井口。内井是一陋石小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65米,宽0.9米,中间铺有石条,深度不到2米。四壁用乱石堆筑,井边有墙,上镌刻“沙井潭”三字,阴刻,楷体。外井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0平方米,四周用石条围起,主要用于洗涤。现内井一旁还有社区前几年所立的碑记:“沙井潭于二零一零年由大展社区出资重修,为保护水资源,不准在井边洗衣、洗菜、乱丢垃圾,望广大用户自觉遵守。”

先辈凿井,对饮用水源的保护极其重视,反映出朴素而强烈的生态意识,他们在挖井时特意设计了内外两个不同功能的水池。内井为饮用水源,外池为洗涤用水。两井相通,但通常不回流,内井地势稍高,水只从内井流向外井。但偶尔也有例外,如遇大旱之年,来这里挑水的人多,内井水位很低,一时间内井水补充不过来,外池水就要回流过来。据村民回忆,20世纪60年代末的旱季,螺门、沈家门等各地百姓来这里装水,还有单位用汽车装运抽水机,带了大水桶,用抽水机来抽井水。沙井潭水,冬暖夏凉,至今还是附近百姓的生活用水来源,来外池洗涤衣服的民众络绎不绝。

沙井潭是展茅的著名地标,名气很大,因此当地社区也曾称“沙井社区”,现名“沙井村”。沙井潭的外井周边也作了美化,修建青瓦粉墙立面,墙上绘制了当地民俗图画,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

张家村老井群 位于展茅街道大展张家自然村。张家是个大族。据展茅张氏宗祠百忍堂的碑刻记载,张氏始祖自河南迁来舟山已经200多年了,分四支散居大展、南岙、邵岙和定海马岙沙峧(现辖属小沙镇)。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四房族长议定集资在大展建张氏宗祠百忍堂,约定四族每年正月拜年、清明冬至互相往来,以增族谊。现百忍堂张家一族枝叶繁茂,遍及普陀城乡,大展张家更是张姓集聚地,有分支堂号大兴堂、永思堂,还有不少与张家各房有关的老地名,如上份、下份、里份、三份头等等,都与张姓族人有关。人口集聚,必定带来水井数量的增加,张家村的很多老井,与张姓人家有关。

上份井,位于大展得胜路40-1号,因所在地张家上份而得名。井口呈长方形,内井沿长1.17米,宽0.93米,水深约6米。井口中间铺设石条。该井水质优良,至今还可作饮用水源。

下份井,位于大展中心路12号。井口呈长方形,长1.75米,宽1.02米,中间铺设石条,把井口一分为二。水深约4米。

里份井潭,位于展茅街道沙井社区张家村中心路54号附近。建于清代,井口呈圆形,外径0.6米,内径0.45米,水深2—3米。井圈用花岗岩整块石板雕刻出来,呈圆台状,下部略宽,好似捣臼覆盖过来。井内壁用条石围成方形,井内用乱石堆筑。如今老井水质不佳。

大兴堂老井,位于沙井社区张家村中心路55号附近,也有上百年历史。井口圆形。井圈外径0.57米,内径0.4米,高0.35米,呈空心圆柱状,里面还有一圈凹形环槽。水深约5米,水质清澈,该井至今还是饮用水源。现在还有张家人开着豆腐作坊,以井水为主要水源。大兴堂乃张氏一族的堂号,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至今有170多年历史。大兴堂老宅也颇有特色。老宅占地面积541平方米,建筑面积422平方米,由前后两进房屋组成。前屋为两层木结构小楼,通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七柱。后屋单层五间,五檩五柱,南北有两道边门。老宅的窗格等木结构雕刻比较精致,两屋道地都用花岗岩石板错逢铺设,为典型清代民居,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三份头井潭,位于上份路66号。井圈呈空心圆柱状,为整块花岗岩雕刻,颇费功夫,高0.5米,外径0.53米,内径0.43米,深约4米。上代有三户张姓人家住在这里,因而得名。目前该井还是饮用水源,村民用来淘米,水质清澈。

张家村的老井有一大特色,就是圆口井圈的老井数量多,这些老井井圈都是用整块花岗岩石块手工雕刻而成,有的雕刻成空心半圆台,有的雕成空心圆柱体。除了上述里份井潭、大兴堂老井、三份头井潭外,还有日郑井头。井圈呈圆形,外径0.6米,内径0.5米,水深约5米,1982年 11月重修。类似的水井其实在展茅横街、柴家一带也比较多,这些老井都是旧时展茅石匠的杰作,展茅不愧有“五匠之乡”的美称。清代以来,展茅涌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匠,最有代表性的有为民打抱不平的“石匠三”张文亨、曾镌刻普陀山心字石的“石匠秀才”张梓林等等。展茅的普陀石雕等技艺已被列为舟山市级非遗名录项目。这些老井的石雕,尽管造型朴素,但反映了展茅石匠的工匠精神,也反映了展茅地区手工业工人所创造和形成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值得整体保护。(www.chuimin.cn)

黄杨尖下老井群 展茅街道的西部,横亘着黄杨尖山脉。这里有舟山本岛的最高峰——黄杨尖。展茅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溪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黄杨尖山的南侧有上潘孙、郑家、路下徐、林吴等村落,多老井。

上潘孙上井潭,位于展茅街道大展上潘太平路北端。井口呈长方形,长3.3米,宽1.3米,深2米左右。井口中间铺设石条,宽0.65米,该井曾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附近有上溪坑,溪坑水在井一侧形成一浅水潭,可供村民洗涤用。水井、水潭,各有功能,自古有训。在水井附近的石墙里有一块残碑,宽30多厘米,高40多厘米,现存残碑文字:“立公 水井□□□洗菜衣食等项,倘□□□有违洗者罚钱五□□□无违,公启。”残碑下部缺失,部分文字不见。根据残碑的文字信息,大致含义是说水井只供村民饮用,不能在水井边洗东西,否则罚款。这是一块类似村民公约的石碑,可能是清末时期老碑,反映旧时水井的卫生管理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该井是上潘孙村现存最老的水井,考察水井历史,可能与孙家的迁徙定居有关。上潘孙村孙家祖堂堂号燕翼堂,为慈溪横河孙家境宗祠之一脉,清顺治年间(1644—1661)迁来舟山。由此推算,此井可能有300多年历史。上潘孙的燕翼堂也为中国革命养育了孙寿昌和孙昌明两位将军。老井附近有路名“将军路”。

上潘孙郑家龙池,位于大展上潘孙郑家龙舌弄5号。该池分上下两池,上池长、宽3米多,下池长20米左右,宽10米多。据村民介绍,原先上池曾作为饮用水源,下池供洗涤之用。最初此井为上潘孙孙家五份头人所开,龙池的水用来酿酒。当然村民都可以饮用此井水,但是老一辈有规定,不允许村民污损井潭,上池只供饮用,不能在水井边洗菜、洗衣服,否则孙家老人要责怪。取名龙池,可能与当地龙的传说有关。龙可化水,村民认为这一池碧水是龙舌所在,故名“龙舌弄”“龙池”。当地还有老庙称“回龙庵”。现龙池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村民呼吁清淤整修。

郑家井,位于大展上潘孙郑家。本来是大水潭,后改成方形水井,井口内沿长1.9米,宽0.8米。郑家井也具有上百年历史,曾为村民酿酒所用。现当地村民还种植辣蓼,用土法酿酒。现该井水质状况不佳。

松山汪家井潭,位于茅洋社区汪家,以前称“陆(音)家井潭”。曾是饮用水源,在茅洋一带很有名气。汪是当地大姓。汪家井潭分内、外两个井池,内池地势高,外池地势低,两池不相通。内池长约4米,宽3米多,深1米多,井池底部有数块大石板铺设,水清澈,水质良好。外池外侧是藕田,夏日莲花盛开。今外池水质不佳。内池井水外溢,有泉水流出,村民就在泉流处洗涤。汪家井潭水流旺,很少干涸。

荞麦山仙水潭 位于普陀区展茅街道柴家村三星洞东海拔100余米处。从柴家村向西沿山间小道行约半小时可抵荞麦山顶。山上有奇石和人工围筑的水潭、茶园。

仙水潭面积0.3平方米,水深0.2米,水质清冽,天旱不涸。民间曾传说喝此潭水可治百病,故该井水称“仙水”。1991年曾吸引2000余人次来此汲水。潭水可治病,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然而,上山取水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民众对清澈山泉的热捧,对大自然山水生态的追求。

荞麦山上多清泉,很多市民就慕名来取水。山下柴家村有一位助人为乐的老党员张福友,他“引泉入缸,甘甜他人”,被称为道德模范,2017年入选“普陀好人榜”。

年过八旬的张福友老人就住在荞麦山下,他常见打水者要走到山上取水,路远不方便。而2017年高温天持续时间长,村里水井的水量少了,周边不少居民纷纷拿着水桶到山上去接山泉水,而老人则往往行动不便。张福友就主动出资,从山泉处接水管,把山泉水引下来。他和小儿子张贺平购置1600米的特制水管,引泉下山,又购置几口被村民称为“七石缸”的大水缸,作为贮水之用。为避免雨水或灰沙污染水质,张福友还为每只水缸加了盖板

清澈山泉水,造福千百人。随着口口相传,荞麦山清泉的名气越来越大,远至定海、东港和沈家门的一些居民也或骑车或开车过来取水,多时一天有200多人,少时也有近百人。打水者评价山泉:“山水很甜,打回去泡茶特别好喝。”

螺门大井潭 展茅街道的螺门,位于舟山岛东北端,其北临梁鸿港水道,与梁横岛相对,东边是黄大洋。在古代,螺门西侧是一个大海湾,与定海北蝉遥遥相对。清代舟山展复,来自宁波镇海的螺门先民依山而居,旧时螺门渔村就坐落在炮台山的南侧,对面山的西侧。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螺门已有100多只大捕船从事渔业生产,人口大量集聚,螺门渔港逐渐形成、兴盛。渔港的形成,不仅仅要有渔船、渔船埠头、渔行,要有大量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充足的水源,以确保渔民生活和渔业生产的用水需要,螺门的水井,由小到大,由井到潭,见证了螺门渔港的曾经辉煌。

最早开挖的螺门老井,是谢家井。据传谢家是最早定居于螺门渔村的人家。旧时螺门有蛮多与谢家有关的地名,如谢家畈,这是旧时螺门唯一的一处稻田畈,还有一条叫谢家河的小河。而现在的谢家井,也是螺门的大地名,附近还有谢家井一弄、二弄、三弄等里弄名。在谢家井附近曾竖有一块1932年的墓(圹)志铭石碑,其云:“训令筑圹于谢家井,地坐卯向酉兼乙辛……”由此可见,谢家井确实是螺门渔村的一个老地名、老地标。

谢家井位于展茅街道螺门社区龙门路的北端,地处炮台山南侧、对面山的西侧,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修建,至今有近200多年历史。最初挖建的谢家井,是一口小井,后来随着渔村人口剧增,小井不能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后来又在旁边修建了一个大井潭,形成了内井、外井相连的格局,内外井的占地面积约355 平方米。其中内井呈长方形,长3.05米,宽1.6米,井壁用条石堆砌而成,井中央铺长方形石条作为横梁。外井呈长方形,长21.3米,宽13.1米,井壁用乱石堆筑,井沿用水泥浇筑,距内井1.6 米处的外井口有水泥建的护栏一排,便于居民打水。内井地处山路一侧,井台上设两个长方形石条,供村民洗涤。内井井水清冽,外井水面开阔,碧水荡漾。这里依旧是村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这一口百年老井,对螺门渔村来说极其重要,那么老井是否留有老的碑刻记载挖井善举?据一位80多岁的张姓村民介绍,说水下的井壁确实嵌着一块石碑,但是碑刻的内容他不清楚。或许以后水位下降,这块石碑就能重见天日。

谢家井是一口濒海老井。数十年前,谢家井的外井潭清淤挖深,在2米深地下挖出旧船板,证明炮台山脚下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涂。而山脚下的谢家井,能够流出清澈的淡水,也实在是幸运。

谢家井的井水,是渔村的宝贵财富。在鱼汛季节,首先得保障渔民船上用水。而淡水对于渔民来说,更是极为宝贵的,在船上只用于煮饭烧菜,一般不作洗涤之用,只有船老大才能享受淡水洗脸的待遇。井水不仅仅是渔民的生活用水,也是渔业生产的必需品,如船上的渔网,需要在“栲道镬”中烤蒸才会更牢固,俗称“烤栲道”,而“栲道”的大量用水都是出自井水。数百条渔船、数千顶渔网,谢家井的井水,派上大用场!鱼汛期间的用水,更是呈“井喷”状态,渔船开洋装水的时间都比较集中,井潭的储水量越大越好,小井外面套大井,这成为渔村井潭的一种风格。

关于谢家井,还有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1958年11月初,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到舟山视察,还专程到螺门许昌连看望下连当兵的舟嵊要塞区司令周志坚。在谈到螺门用水紧缺状况时,刘少奇主席当即指示:“军队不能与民争水,应另找出路。”于是部队在螺门的对面山打造了一只坑道井,作为部队营房的水源。在大旱季节,还定时向村民供水。如今部队已经撤防,而位于谢家井二弄的山坡上,坑道井依旧在发挥着作用,村民在井口铺设了密密麻麻的塑料管,涓涓细流依旧惠及百姓。当地村民说,坑道井里的水是从山上渗下来的活水,是纯天然的山泉水。

螺门的第二口大井,当数里螺门的老井。该井位于螺门社区里螺门弄16 号附近,据附近村民推算,该井约修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此井规格类似谢家井,也分内外两井,内井长2.5 米,宽1.1 米,内井壁用长石条堆砌而成,当中也用一条长石板隔成两方。外井长13.2 米,宽9.4 米,外井壁用乱石及条石堆砌而成,井沿用水泥加高构筑成墙,外井有挑水口两处,井壁乱石中铺设十余块长方形小石条,水位下降时便于村民站立取水。里螺门老井占地面积约175 平方米。老井先有内井,再造外井,也是因为渔业发展,当地人口增多,渔船用水量增大,为了满足鱼汛季节渔民船上用水需要,故逐渐扩展外井,这种大型化的井潭风格,具有鲜明的渔区特色。在里螺门老井附近,还有一口称为“粮站井”的新井,位于旧时螺门粮站一侧,故名。这一口新井,位于童家坑山脚下,是20世纪60年代初所挖,也是较大型的井潭风格,长、宽约10余米,深两三米,可储水数百吨。

此外,在龙门路的谢家井三弄口,还有一口井潭,长、宽约十余米,也是一口新井。这也是随着渔业生产规模扩大,为满足渔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的实际需要,1954年当地政府动员群众在对面山脚下挖掘的一只较大规模的“龙汛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