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家尖岛:舟山的井与井文化

朱家尖岛:舟山的井与井文化

【摘要】: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

朱家尖岛为舟山第五大岛屿,实际上它是由马秦山、顺母山、糯米潭山、泗苏山、馒头山等大小10多个岛屿,历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滩涂围垦而成。

朱家尖岛开发历史悠久,宋元志书上已有马秦山、顺母山等地名记载,它地处东亚“海丝”路上的航道要冲。古代马秦山与顺母山之间的石牛港是进出普陀山的必由之路,也是海防要地。朱家尖南侧的乌沙门是前往日本的重要孔道。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朱家尖烽堠。蜈蚣峙山是明代抗倭驻军之处,至今留下廉泉古井。

由于人居历史悠久,朱家尖拥有众多老井,它们集中在顺母山、朱家尖大山、大青山、馒头山等山的山脚下。另外普陀山各寺庵还在朱家尖设下院,管理田产,其地也有不少老井,如昙华庵老井等。

朱家尖的井俗文化资源也很是丰富。旧时农村打井,要在每个井潭底部压上一块石磨盘,据说以后如有小孩掉井,就不会被淹死。这种习俗在朱家尖也有存在。据《中国海岛志》记载,旧时朱家尖多农田,村民务农居多,井底压上一块石磨盘,一来可以防止泥沙泛起,二来石磨形似太极,被视为“辟邪”之具。当地甚至还有将石磨放置河中的旧俗。

廉泉甘井 位于朱家尖街道蜈蚣峙山西麓,坐东北朝西南。据史料记载,古井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古井呈长方形,外口径长1.52米,宽1.26米,内口径长1.25米,宽0.94米。井内壁呈袋状,块石垒砌,井口沿铺石条。井水清澈甘洌。井西侧6米处崖间镌“廉泉”两字,每字高0.40米,宽0.36米,阴刻,楷体,字体完好,但无落款。古井是舟山市早期重要的抗倭史迹,摩崖石刻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井现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史专家王连胜考证,明代这一带共有三口井泉,廉泉、甘泉、铸剑池,皆为明朝定海(今宁波镇海)都司梁文所修建,而现存古井实为“甘井”。

摩崖石刻“廉泉”和甘井,是明朝海防的历史遗址。明朝政府曾在朱家尖白山与顺母之间的石牛港设立水师基地,并在附近高山上设瞭望台、烽堠,朱家尖是当年浙东沿海抗倭防盗的前哨要地。据梁文《饮泉楼记》载:“石牛港在定海之海外,去舟山尚有百余里,遏乌沙门巨冲。……旧为岛夷入犯必由之路,故特设防倭把总统舟师,汛时泊守于此。”梁文在万历年间奉命驻守于石牛港畔的蜈蚣峙。

由于当年大旱,浙东地区数月都没有下雨。梁文来到石牛港时,“山枯水竭”,官兵叫苦连天。梁文设台祭祀山神,然后绕着山慢慢走,忽然看见山麓有个小窟窿是湿润的,派人挖下去,果然有一小股泉水涌出。但泉水不多,兵士觉得喝不爽快,就叫它“廉泉”,意为很少量的泉水。梁文欣然赋《廉泉》诗并序云:“戊申(1608)旱不雨,海山枯涸,舟师觅水不得,予谒神祷之,乃步觅山泉,不数步,见山之西隅,有石窦津津。遂掘土及泉,涓涓而至,顾其源甚微,不副饕汲者,有似于廉,故曰:‘廉泉’。”诗云:“灵液迸枯崖,庶以慰猛士。足此将军心,任洗巢由耳。”

梁文在找到廉泉后,又在附近寻找水脉,发现有一处岩石相当湿润,太阳照射下还能形成水汽,于是派人往下挖,结果挖出了清冽带甜味的水,取名“甘井”。又题诗曰:“凿山得异泉,对把戟髯数。娩我无杯醪,其甘自如乳。”

据王连胜考证,明代之“廉泉”位于摩崖石刻之下,乃岩间一小水潭。其西南数米处,现存的古井,实为“甘井”,水甚充裕,自古以来,凡遇旱暑,这一带居民多靠此井汲水,用之不竭。当年廉泉边还建有饮泉楼,如今只见一些已经倾倒的石驳墙和地基遗迹

洋井 位于朱家尖棉增南塘86号。据《舟山水利志》记载,1928年,天主教传教士在朱家尖棉增凿一深井,深88.6米,日出水8—10立方米,现井口用圆形水泥井盖封住,内部有两个正方形小孔,边长近0.5米。该井深88.6米,实际上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内径1.84米,水深大约10米,下面为铁管子,直径0.1—0.2米,深近80米,地下水通过铁管泛上来。因棉增一带,旧时是滩涂,近代通过筑塘围垦变成棉田,因此地下水位比较深,需要打造深井。(www.chuimin.cn)

随着当地居民增多,一口洋井不能解决村民用水需求,于是20世纪70年代,棉增一带又开始打新的深井,现还存数口深井。

反帝井 位于朱家尖棉增南塘171号。井口也用圆形水泥井盖封住,内径2米多。井盖留有两个正方形小口,边长0.6米。井圈高0.5米左右。据附近村民介绍,井深在100米左右。实际上,水井下部也是铁管子。该井投入使用之初,水质偏咸,随着使用年久,水质逐渐淡化,曾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该井取名反帝井,与当时社会大背景有关。朱家尖在20世纪修建了数条海塘,名反帝塘、反修塘。反帝海塘,位于朱家尖西部沿海,泥螺山至小岙北碾山咀,全长2317米。1971年动工,1972年堵口,1973年基本完竣。反帝井也建于同一时期。

在棉增南塘13号也有一口深井,样式和洋井基本相似,位于原来棉增第二小队,故称二队井。

三官堂老井和昙华庵老井 它们都属于普陀山下院水井。三官堂井,位于朱家尖顺母龙新村龙舌10号,当地称为“下厂”。该井外方内圆,井圈呈长方形,内井沿长1米,宽0.86米,水深2米以上。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井有百年多历史,原为小水潭,后来几经修整扩建,曾是当地村民的饮用水源,因附近有三官堂而得名。查《普陀地名志》《普陀山大辞典》等相关书籍,发现朱家尖有多处田庵皆以三官堂命名。其一在朱家尖老佃房村,建于20世纪初;其二在朱家尖香莲岙,亦名三官堂,建于清代。下厂三官堂则是第三座,附近田产都属于普陀山三官堂。

昙华庵老井,又名徐家井头,位于朱家尖馒头峧村细沙71号附近。据村民介绍,该井原为村民所挖,称徐家井头,水质清澈,为当地村民酿酒之用。后来普陀山僧人在此建昙华庵,作为田庵管理田产,此井亦为僧人所用,故称昙华庵老井。井至少有100多年历史。现井呈半圆形,直边长约1米,高约0.75米。昙华庵,旧址即今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最初为静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僧心贵同孙广成重建为庵院。

九礁井 位于朱家尖九礁村九礁36号附近。井圈为长方形,条石砌成,外长1.37米,宽1.3米,内井沿长1.1米,宽1米,沿高0.14米,水深4米多。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井地处稻田,原来为一口小水潭,旱天不干,村民挖深取水。后来朱家尖某部队卫生队进驻九礁,对这口小水潭进行了改造,挖深加宽,成为军民共用的水井。位于九礁的部队卫生队,是当时朱家尖重要的医疗机构,朱家尖老百姓也多来这里看病求诊,这口水井则记录了军民鱼水之情。

大王庙老井 位于朱家尖大王岩大王庙墙根,为当地最早老井。当地村民多姓林、蔡等,清代从福建迁徙至此,多从事渔业。先辈在此创业而形成村落,筑大王庙,井在庙边。水井很浅,不足1米,井口呈正方形,边长1.2米。因靠近海边,水质不佳,略有咸味,有小蟹活动,今村民已不用该水井。附近村民后来挖建蔡家井潭。井呈正方形,外径0.9米,内径0.63米,井沿高0.3米。

白山嘴大井潭 位于白山村白山嘴26号,分外井和内井两口。外井是大水池,100多平方米以上,供村民洗涤之用。内井呈长方形,井圈用条石围起,井沿内侧长1.4米,宽1米,水深4米多。井背部上侧有小路,为防止脏水流入,路边砌矮墙以护井,该井曾是当地的饮用水源。当地村民多来自宁波、台州一带,这口大井潭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关于这口水井,当地流传蜈蚣精的传说。水井所处位置在蜈蚣峙山麓下,传旧时蜈蚣峙有蜈蚣精,由于蜈蚣精经常作祟,因此当地时常发生火灾。要破此精,有风水先生说要找准蜈蚣精的眼睛所在,挖两口井,就能够让蜈蚣精老老实实。于是村民就在白山嘴附近挖了两口水井,其中一口就是白山嘴大井潭。

馒头峧井 位于馒头山北侧山脚下。井口呈长方形,井沿内侧长0.96米,宽0.55米,水深4米多。该井类似坑道井,井内壁一直延伸到山岩里面,水质优良,曾是当地的饮用水源。该井挖建时间不长,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所修。旧时馒头山与顺母山之间有大片滩涂,甚至还有航道,50年前附近还有沈家门航船停泊。后来筑塘垦田,两山连成一片,该地称为“馒头峧”,村民集聚形成村落,就在山脚挖建此井。馒头峧井的修建,见证了朱家尖的沧桑变迁。

新厂上井潭和下井潭 这两口水井都源于炮台岗山的地下泉水。上井潭,位于顺母龙新村新厂22号。井呈圆形,内径1.55米,水深2米多。下井潭,位于顺母龙新村新厂41号。井口呈长方形,井圈内侧长0.8米,宽0.75米。该井原来比较大,后来井面周围改建成停车场,井口缩小,并安装铁质围栏,以防落水。这两口水井都有百年历史,是涂田围垦、村落人口集聚的产物。新厂,因早年镇海人来此开垦,搭草厂居住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