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井文化:揭秘新城(定海方向)的井

舟山井文化:揭秘新城(定海方向)的井

【摘要】:凉水井 位于临城街道凉水井村。由此可见,凉水井村应该是清康熙年间颁示《展海令》后,渐渐形成的。笔者在为凉水井村王氏一族编修家谱时,发现王氏一族的始迁祖是在清乾隆年间,从宁波镇海大迁居到凉水井的张家岭下落脚。王氏一族排行为“立继开德、世代忠信、贤良方正”,至今已传至第十代“良”字辈。文人用“文君绍昌永、佩显继安康”十字作为陈氏排行。到了陈氏第八代继字辈,出现一个旅沪商人、定海首富陈少梅。

新城区域最主要的河流是临城河,发源于黄杨尖山,南流入里洞岙水库,出水库向西经洞岙溪坑,过新城村折南经新碶头河,至老碶头分两支,一向南经翁浦至田螺峙碶入海,一东流过荷花乡东荡田村,汇两眼碶河,经茶山浦至双阳碶入海。

新城区域还保留有井湾塘、大潭下、货池头、大池墩、三角池头、郎家洋畈、长河头、荷花池头、小池头、马头洋、茶山浦、东荡田、泉水岙等老地名,可知水潭对这里的农耕文化有多重要。还有直接以井命名的地名、村名,比如柴家井,原荷胜村委会驻地,为最早居此的柴家人所挖,其南还有马家井;又如香柳井,黄土岭村委会驻地,地处石家岭北侧山岙,村边有口香柳井,村以井得名;又如板井头村,东连孔家,南临公路,北靠碾子山,因村中有井,称板井,遂以名村。

高道山青龙潭 高道山古名高大山,又名高台山,海拔245.5米,上有龙潭。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父老相传,有白龙乘云而下,双睛注地,遂成龙渊。卷石勺水,旱暵不竭,有青蜥蜴常现潭,遇旱则祷焉。

类似的龙潭和祈雨之说,在舟山各地有很多。在高云寺下首的隐秘处,曾有三间破旧的小庙,里面席地而供的就有龙。《昌国州图志》中的“青蜥蜴”应是“青龙”的化身,而且高云寺庙史中介绍:高台山原有一道山坑,山腰有个青龙潭,每逢大雨,洪水翻腾,如雷声巨鸣,时有白云覆盖高台山上空。和尚晒谷之时,小青龙驾云洒雨;和尚收谷后,小青龙揭去乌云,现青天白日,存心戏耍寺里的和尚。后有风水先生路过,见小青龙作祟,便破了青龙潭,致使山洪泥沙淤塞,青龙潭消失。《昌国州图志》中的“白龙”之说,可能是因为覆盖山上的白云,或者是小青龙驾驭白云之故吧。

高道山的来历和高云寺和尚是颇有传奇色彩的。高道指的是三国时江苏句容人葛洪,人称葛仙翁。他在翁山修道时,曾来高大山采药,发现山中多名贵草药。他在《抱朴子》中说:“论古仙者之乐,以登名山为上。而以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之类者次之。”葛洪是道士,常来高大山采药,久而久之,民间就改称高大山为高道山了。

高云寺的来历,大多与传说中的白云乘龙有关了。龙是道教的神物,高云寺的创始人也就自然成了佛道合一的角色。“高僧,苏州人士,名曰法宏道师”,这一写在寺壁上的资料,显示着民间并不规范但合乎俗世信仰的宗教情怀。集高僧与道师于一身的法宏,很容易让我们联想为葛洪。可能属于民间与寺庙的不同版本吧。后有一位扬州高僧龙境,云游至高台山,见一石洞,能容八人围坐。龙境喜出望外,留于此洞修道,并练就一身好功夫。夏季闷热,他可一跃至几丈高的石椅上乘凉,渴了就在石井潭饮水。他用手在草上来回挥几次,洞口的茅草就会枯死。山下的百姓常常上山请他看病,无以为谢,就会带些粮米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摆放在洞中。龙境只以手心吸来一撮米放进口中,用水一口冲下。头发长了,则用两指剪发。龙境在石洞口的平地上造了平房三间,这就是高云寺的雏形。龙境深居简出,最后圆寂于石洞中。后又有江苏泰兴的广照来高云寺削发为僧,与日军过招周旋的故事。

凉水井 位于临城街道凉水井村。井水清澈无比,因冬暖夏凉而得名“凉水井”。水井的井口不大,直径1.5米,井深3米,井旁立一石碑,上书“凉水井”三字,下面有跋:“水泽长流,万古久安。”水井北边是个四合院,高于水井2米多,院主在道地里开有一个半圆形的口子,可以直接从道地里向水井里提水。

这口老井,不仅是凉水井村世代居民饮水的水源地,也是一位见证凉水井村春秋历史老人。

凉水井村地属翁山,很久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偃王曾在这一带建过徐城,故有徐偃王“隐于东海之翁山”一说。春秋时期,凉水井属甬东吴榭庄。有文化研究者认为,“吴榭”便是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后流放的地方。从唐开元年间(713—741)置翁山县,到北宋复设县,易名为昌国县,元初升县为州,凉水井一带属富都乡吴榭庄管辖。明清时,由于实行了两次长达300年的海禁,吴榭庄变得十分荒芜,少有人烟。

但是,在这300年间,宁波一带曾有不少居民为生活所迫,暗中迁徙至舟山各岛。在凉水井村东不远处有座非常有名的寺庙,叫章家庙,也是凉水井村的香火庙。定海城里人说的“十里甬东桥,廿里章家庙”,说的就是这座庙。据章家庙的庙志记载,明朝时,这里迁来了一对宁波的章氏夫妻。他们靠打捞海底沉船的物品为生,来到舟山海域后捞到不少好东西,变卖后发了财,便在吴榭定居下来,从此繁衍生息成章氏一族。清顺治十四年(1657)海禁时,章氏一族被迫离开吴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后,回乡开垦的后人,便将章氏一族的旧居作为自己的住处。为感恩章氏一族先民,后人修建了一座庙宇,并称作章家庙,以示纪念。由此可见,凉水井村应该是清康熙年间颁示《展海令》后,渐渐形成的。

从张家岭、朱家塘、侯家塘、韩家塘、胡家塘等村里的地名来看,凉水井村的先民并不是一起来此开垦居住的,也就是说凉水井村原先并不叫凉水井,可能先叫陈家、朱家,后来又有了张家、侯家、韩家、胡家、王家,最后因凉水井叫出了名气,村庄也被人叫成了凉水井村。

这从凉水井村的一些族谱中可得到佐证。笔者在为凉水井村王氏一族编修家谱时,发现王氏一族的始迁祖是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宁波镇海大碶(今属北仑)迁居到凉水井的张家岭下落脚。始迁祖迁往张家岭下时,十分贫苦,身挑两只箩筐,一只箩筐装儿子,一只装日常生活用品。当时,凉水井居住着从福建迁徙而来的陈氏一族。王氏始迁祖定居后,就一直在当地财主陈氏家做长工。王氏一族排行为“立继开德、世代忠信、贤良方正”,至今已传至第十代“良”字辈。

而凉水井陈氏一族的始迁祖,原为福建渔民,因出海打鱼突遇海上大风,船在海浪中漂泊多日,漂到吴榭庄一带海边。上岸后,因无力再回福建,就在凉水井落户,娶了当地姑娘,并按照舟山的习俗,请文人雅士建立了自己的家谱。文人用“文君绍昌永、佩显继安康”十字作为陈氏排行。到了陈氏第八代继字辈,出现一个旅沪商人、定海首富陈少梅。陈少梅,名继富(1853—1933),号少梅,娶长峙前山人为妻。如果以一代20年计算,8代为160年,陈氏始迁祖到凉水井时,刚好是在清康熙年间颁示《展海令》期间。

陈少梅年轻时是一个网师,以编织渔网手艺维持生计。他有个哥哥名继生,少年英俊,地痞流氓以为他是富家子弟,把他绑架到了镇江。后来,歹人发现绑错了人,便把他丢弃在镇江街头。十七八岁的陈继生从此流落街头,正为生活犯愁时,他邂逅了一个富商。那位富商是与外国人做生意的,见这位年轻人长得白白净净,人又本分老实,就雇用了他,让他跟自己学经商。当时,镇江经济比较发达,陈继生很快学会了生意经,开始与洋人打交道,并出洋到过不少国家。受资本主义启发,他先在镇江做实业,大获成功。镇江的“十间屋”就是他建造的。后来,陈继生又奔赴长江通商口岸汉口经商,很快站稳脚跟,并发展迅速。因摊子大,人手不够,便叫胞弟陈少梅过来相帮,兄弟俩靠洋人发了大财。发财后,陈少梅寄钱回家给妻子,在凉水井盖起了13间大屋。后因凉水井地处乡下,回家不方便,陈少梅便将凉水井的房子卖给王氏一族的第二代传人王德富,自己又在定海城东檀树庙后的火龙岗下建造了一座有36间房屋的深宅大院,就在现在的开元中学一带,人称庙后头陈家。

陈少梅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捐资把东门外的木板桥改建成了石板桥,取意“东门外陈少梅”中“东”“梅”两字的谐音,命名为“东美桥”。是时,定海累遇旱灾,田地颗粒无收,穷人食不果腹。陈少梅就在祖印寺门前搭棚施粥好几个月。陈少梅造桥又施粥,好评如潮,省、县政府,舟山旅沪同乡会授予“急公好义”匾额进行褒奖。他还给刘鸿生创办的定海中学捐过资,曾是该校的名誉校董。陈少梅81岁无疾而终,落葬时有一件奇特的随葬品,一对织渔网的工具,有人说他到了另一个世界,还会从一个网师做起。

关于凉水井的前世今生,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

在很久以前,这里河汊纵横,一片沼泽,无法种植水稻。居住这里的朱姓人家只好在附近的山地上种些番薯,勉强度日。

凉水井的东北角有座大山叫黄杨尖,山上住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士,人称葛仙翁,经常下山化缘。一个盛夏,葛仙翁冒着炎炎赤日来到这里,向当地的朱家人讨水喝。朱家人热情地给葛仙翁让座,然后拿出茶碗,放上茶叶,自己就忙去了,迟迟不给泡茶。葛仙翁十分纳闷,怎么不烧水泡茶呀?好半晌,才见朱家人一头大汗提着一桶清水进院,连声说让仙翁久等了,我立即烧水泡茶。弄得葛仙翁一头雾水,明明水缸满是清水,为何去外面提水。后听了朱家人解释方知,村子四周全是苦水,无法泡茶,这水呀,是从老远的山上提来的。

葛仙翁急吼吼地饮完茶,没吱一声,便拽着朱家人的衣袖往外走。朱家人不知何事,又不便多问,只好任其摆布,被葛仙翁带到一个小山坡下。葛仙翁用手中的芭蕉扇,煞有介事地在地上画了一个筛子大的圆圈,然后什么话也没说,便扬长而去。朱家人心里很是纳闷,不知葛仙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道下面有金银财宝?还是有……百思不得其解。转而一想,管它下面有啥,金银也好,财宝也好,试探着挖一下。于是,他回到家,叫来儿子,扛着锄头,在葛仙翁画圈的地上挖了起来。

父子俩挥舞锄头,挖呀挖呀,挖了几尺深,挖了个筛子大的圆坑,坑里虽不见金银财宝,却冒出一股清澈的水来。父子俩喝了一口,凉丝丝,甜津津,顿觉神清气爽,直沁心脾。他们高兴极了,继续挖呀挖呀,挖了四五尺深,终于挖成一口水井。因井水沸而无垢,清凉净爽,就取了个“凉水井”的名字。

从此,朱家人再也不用喝苦水了。这口凉水井,不仅解决了朱家人饮水难的问题,给朱家人带来甘甜幸福。原本芦花飞舞的沼泽地,在井水的润泽下,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人们种上了水稻,吃上了白米饭。(www.chuimin.cn)

过了几年,朱家人心生奇想:这井水喝也喝不完,灌田田又不多,要是这井水能卖钱多好啊。于是,他向葛仙翁默求许愿:“初一赶早祀家庙,十五趁早拜仙翁,保佑我井水能卖钱。”没几天,果然梦见了葛仙翁的回复:“明天,你把井里的水挑到街上去卖,准能卖个好价钱。”

翌日清晨,朱家人提着水桶去挑水,舀起井水往桶里一倒,却闻到一股酒气冲天,清香纯正。他大喝一口,哎呀!真是满口香醇的酒啊。他立即叫上儿子挑到集市卖,喝过的人无不跷起大拇指,连连夸奖:好酒,好酒。

又过了一段时间,朱家人又有了新盘算。他心想:“这仙翁对我是有求必应,真是太好了,我如今有吃有喝有钱了,还盖起大瓦屋,要是再养上几头大肥猪,该有多好啊。可养猪,没有猪爱吃的糟呀。”

于是,他决定上黄杨尖山去拜见仙翁求酒糟。但仙翁不是他要见就能见到的,一连几趟都没见到仙翁,他便早拜黄杨尖的仙台寺,晚拜黄杨尖的纯阳寺,保佑“井水当酒又当糟,养好肥猪快上膘”。仙翁知道后觉得此人太贪心,暗中将井水复化为了凉水,并在壁上写道:“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变美酒,还说猪无糟。”从此以后,凉水井的水再也没有酒味了。

传说增添了凉水井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村里的热闹地方。每天从早到晚,来凉水井挑水的人流不断。人们在井旁搭了些石板,在石板上洗衣,在一旁淘米。日久天长,水滴石穿,凉水井畔的青石板,竟然被挑水、淘米、洗衣的人踩出道道深深的印痕。凉水井的水像是甘甜的乳汁,无私地养育着小村的居民。它又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着小村的春秋。

朱氏祖堂内井 位于临城街道吴榭社区凉水井113-117号拆迁区块。朱氏老宅是一幢传统的四檐屋,坐东北朝西南,已历百余年,石板道地,东西北三厢房皆石板和木板结构。井在其北厢的祖堂内,为目前舟山仅有的祖堂内井。室内掘井:一为防火,以备不时之需;二为在族人中讲规矩,定方圆;三是守住财势的象征。

茨湾里蟹嘴巴井 位于千岛街道洞岙社区新城村茨湾里8号民宅前。北靠大湾岗,西傍碾子山,东依金山与铁火尖山,山高湾深。井略成圆形,深1.4米,井口直径0.55米到0.66米,井圈用红砖铺就,井壁下东南靠山一侧是石壁,其余三侧皆石块垒成。井圈下搁长0.8米、厚0.2米的石条。据居民介绍,井下石壁滴溜滚圆,石壁中有缝隙,可以插进多枚竹管子,好像蟹嘴巴吐泡泡的形状,所以称之为蟹嘴巴井。井水源自周边山坑,水质极优,周边村民有口皆碑。先前有村民用茶壶来引水,据说饮后治愈了不少疾病,村民视之为蟹精仙水。

寺基井 坐落于新城千岛街道荷花社区龙舌村寺基岭侧,延庆寺下。它的寺基就是千年古刹延庆寺的基址。据光绪《定海厅志》载,延庆寺在定海县东40里,寺基岭西侧,旧名罗汉寺。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僧法荣建寺,取名延福寺。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据守臣岳甫请示,将律宗改为禅宗。理宗宝祐五年(1257),根据赵节度请示,改额为“继善衍庆”,故名为衍庆寺。在朱绪曾《昌国典咏》里,说洞岙延庆寺即延福寺,乃衍庆寺之误。

寺是古刹,可在当地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里发生过一件寺庵之间有违佛教道义的事情。说是某年钱洞岭万寿寺某花和尚看中了延庆寺某尼姑,尼姑不就。和尚懂风水,看出了延庆寺的发达源于龙舌这脉好风水,就组织本寺众僧趁夜色偷偷来到延庆寺下,在今寺基井旁的一块空地里,也就是龙嘴上下颚之间的要害部位掘潭,以为可以破龙脉,结果晚上掘好,次日一早掘潭处又自动合拢了。几次下来,终究破不了延庆寺的风水,于是和尚采用“狗血犁耙”的办法,果然潭不再合拢了。待延庆寺尼姑发现,已然来不及了。尼姑们便合计到万寿寺依法炮制,她们在钱洞岭正对万寿寺的方位也动了岭的“颈骨”,悄悄破坏了万寿寺的风水。不久,两座寺院都遭祝融之灾。

延庆寺那个传说中被挖过潭的地方,后来虽有山泥淤积,至今依旧明显是个浅潭。浅潭旁的寺基井,闻名周边。井口表层为砖砌,下层为石砌。井口1米见方,井深1.5米,井台上有“1977年9月6日”修缮过的文字痕迹。

孝李井 位于新城管委会中湾社区,翁山路和临长路交会的桃湾山庄建筑工地。2012年3月,在走访中发现,工地东侧有一口古井叫孝李井,井表面多年前被浇上了水泥,但井内壁叠筑着许多古石板石条。其中一条被百姓用作洗衣板长达60年之久的花岗岩横石碑,碑长2.28米,宽0.52米,厚0.15米。碑左右两端各有一个突出0.09米×0.28米的榫头。墓碑阳面碑文为魏碑楷书“明诰赠太夫人郑氏之墓”,阴面镌“陆地仙藏”四字,上款“隆武己丑年(季)春吉旦立”,下款“太师威虏侯黄斌卿书”。题书者黄斌卿是南明抗清时期驻守舟山的参将,落款中黄斌卿的头衔和隆武年庚见证了那段铁血岁月各种政治势力在舟山博弈的情状,是南明抗清这一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实物佐证。

南明小朝廷隆武只存世两年,1645年为乙酉年,1646年为丙戌年。己丑年是1649年,隆武政权早就灭亡3年了,何以郑氏墓碑仍旧奉隆武年号呢?黄斌卿在崇祯时就是舟山参将,在北门的镇鳌山下建有参将府。太子太师,是唐王封给黄斌卿的。“威虏侯”,乃是黄斌卿支持鲁王监国绍兴时所受封之爵。黄斌卿在墓碑上同时使用“太师”和“威虏侯”两个封号,正反映了当时诸王称王称帝、分疆割据的复杂背景。黄斌卿在隆武政权被灭3年后仍坚持使用隆武年号之举,看上去是一个效命于隆武帝坚贞不贰之臣。

墓碑阴面的“陆地仙藏”又作何解析呢?陆地仙是指拥有超卓法术,能造福于人,造福于己,无拘无束,自由往来的人中之仙。他们精于养生,可以修炼到不饥不渴、寒暑不侵、遨游海岛、长生不老、自决生死的地步。这属于道教的范畴。郑氏墓葬所在区域的翁浦、翁山、高道山及黄杨尖,曾是舟山群岛留下道家麻鞋云履的肇始之地。葛洪、葛玄在此炼丹、采药、修道,传播天师道的孙恩在此起兵……浓郁的道教气息,正是藏裹郑氏的护体磁场。可能郑氏是个修道之人,黄斌卿寄予了她超生后逍遥自在的愿望。

孝李井位于桃湾山东麓,南与钱王庙隔一条翁山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翁山就在桃湾山的南面。孝李井西面隔着临长路就是两塔岗,两塔岗上旧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据世居两塔岗的村民李和合及其母亲朱素琴说,20世纪60年代初石牌坊还在。

孝李井周围老碶村原有居民1000多人,旱天饮用都靠此井水。水井得名跟原来井边的一棵杨柳古树有关,年老的村民年幼时见到的只有井底下的老树根,说是村里小男孩顽皮,曾潜到井底用刀割树根,见有红血出,村民便视此为树神,并叫这棵杨柳树为萧柳(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孝李”。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可惜随着城市改造,此井已被破坏,相关数据不可得。

野猫洞水井 位于孝李井北边的中湾社区野猫洞(杨茅洞)自然村一农户家门前。水井本身不深,井圈长方形,井台全是旧石板铺成。其中有一块是横式古墓碑,题“诰授骁骑将军圣英宗公墓”,落款为“大清雍正甲辰岁(1724)季冬月立春吉旦”。清代将军大体有五类,其中第五类武职封赠官阶名号。初为绿营正二品至从五品的封赠官阶,依次为骠骑将军、骁骑将军、昭勇将军、怀远将军、明威将军、宣武将军、武德将军、武略将军。圣英宗是死在舟山的从二品将军。

在万石庙与几位老者聊天,得知两塔岗、吴家山、新屋里、野猫洞连绵山系原本有规模的古墓颇多,可惜都已毁坏。此地何以多古墓?中湾社区原是老碶乡的青湾村与洞岙乡的华中村合并而成,在明清属吴榭与洞岙两庄境域,人文气息浓厚,是舟山境内文物古迹和名人墓葬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

清水井 位于临城街道三官堂郑家塘60号门前。井口原为矩形,井维修后呈不规则的月牙形,直径1.8米,井壁石砌,井台约4平方米。井低于水泥村路约1米,西侧井沿较高,井口三边有块石垒砌的矮墙围护,南侧为取水处。东侧原来也是水坑,现已经浇上水泥。此井形制古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余姚狭门迁徙而来的郑家塘先祖开凿,对研究当地人口迁徙、拓荒开田有一定价值。

孔家古井 位于千岛街道荷花社区孔家。井口长方形,长1.3米,宽1.2米,井深1.4米,水源来自大坑山和青龙山。当地老人介绍此井为孔百万所凿。孔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宁波庄桥迁来。

沈家古井 位于千岛街道洞岙社区同胜村沈家正山脚下竹林旁,沈氏30余户在此族居,今属搬迁区域。井口一米见方。井深1.5米,井壁四周皆用石板铺筑,井底有泉水涌出,水脉充分。因长期无人使用,井水表层已被绿藻覆盖。附近有沈家小型水库,周边村落已接近原生态。尚有三两村民为看护果蔬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