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井文化:小沙井的重要影响

舟山井文化:小沙井的重要影响

【摘要】:作为小沙街道王家村宗族祠堂,探究其来源,在舟山发展史上却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王国祚认为翁洲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全,海疆弃守则海盗骚扰沿海,内地的盗贼亦易流窜海上。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期间,村民们在村对面、马岙至小沙公路北侧的外桩墩挖坟时无意中发现。槐花井在紫微侯家,有老槐树;潭陈井在小沙潭陈村,有老香樟树,故民间有“南有槐花井,北有潭陈井”之称。井是潭的组成部分,或潭井相通。

小沙,别名锦沙,位于舟山本岛西北部,三面环山,东邻马岙,南靠双桥,西接岑港,北面临海,濒灰鳖洋和大猫洋,与岱山县隔海相望。辖10个社区,陆地面积53平方千米,人文资源丰富。境内有大潭岗、九峰山、寺岭、大岭、鹅鼻岭、麦水岭、茶岭等山峰,岭下形成诸多河流,纵横全境入海,舟山本岛片拥有昌门里、青林、东岙弄等大小20余座水库,长白岛片也拥有11座大小水库,河流两畔及流经处均为居民集聚区,多凿井于此,毛峙山和峙中山各拥有坑道井一口。

复翁堂诸井 在小沙街道光华社区王家村复翁堂周边。其中五房井两只,均单眼,一在复翁堂南侧,一在西侧。八房井一只,双眼,在复翁堂北侧小弄里。

五房井井圈圆形,南侧石井圈直径0.5米,井深1.7米,井圈是从一块长0.94米、宽0.84米的长石板中间镂空,旁原有长0.7米、宽0.6米的石碑,刻有“娶嫦娥归月殿 福禄寿喜保安康”字样,落款题“月下山人”。还有一块长1.8米、宽0.7米,两侧雕花、中间凹平的石槽架作洗衣板,可惜现在被水泥覆盖。五房西侧井井圈直径0.55米,井壁内容量大,约2.6米长,2.1米宽,2.7米深。

八房双眼井,井圈方形,边长0.54米。井深2.4米,长2.4米,宽1.1米。双眼井北侧是石头墙,内植大樟树2棵,白杨树1棵。原本连小弄堂皆是卵石路,今已成水泥路。

复翁堂前有一溪坑,溪坑上铺一石碑、两石条,石碑长1米,宽0.6—0.7米,镂刻有六个繁体字:“清处士传令范。”碑文讲的应该是清朝一个高人、乡贤或名流的事迹。右侧竖刻有“道光四年十二月”字样。道光四年就是1824年。两石条雕花粗中见雅,很明显是一条长2米余、宽0.4米的长形方石条断裂后一分为二。除此以外,整个王家村多别致的古石井、石板、石条、石梁、石柱、石磨、石臼、石子小巷、石溪坑,古朴厚重,很有风味。

复翁堂,1982年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小沙街道王家村宗族祠堂,探究其来源,在舟山发展史上却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迁昌国(今舟山)46岛居民入内地。不愿背井离乡的百姓四处躲避,一时流离失所,人心惶惶。王国祚认为翁洲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全,海疆弃守则海盗骚扰沿海,内地的盗贼亦易流窜海上。展复翁洲,实为保全内地。他历尽艰辛,上金陵(今南京)面见太祖皇帝,力陈昌国不可迁徙、翁洲不可弃守之理,创议办土团法与官兵同守,得到太祖采纳。王国祚回乡传太祖旨意,经办海禁的官员认为王国祚造谣,将其擒至金陵,被太祖放回。王国祚保全舟山本岛548户,使8085人免于内迁,得以安居乐业。百姓感佩,尊称他为“复翁先生”(舟山古称翁洲,唐时设翁山县),并悬匾“复翁堂”额于其厅堂。

清人胡邦器曾题《赠复翁堂诗》:“境入翁洲触处佳,迁民痛忆旧生涯。奏闻京国三千里,诏复闾阎十万家。海上有天重日月,山中无地不桑麻。丈夫功绩应难泯,特匾高堂永岁华。”清代舟山籍学者黄式三论述说:“复翁先生竭肫诚之心,有回天之力,其有德于乡里,固卓绝矣!且翁洲者,四明之门户,两浙之藩篱也。复翁先生内外相维,唇亡齿寒之说,岂不信然。”

沙峧双眼井 位于小沙街道滨海社区沙峧26号门前。井深3.1米,井为椭圆形,长径2米,短径1.2米,两眼井圈直径0.6米。井前有排水沟连一面积约20平方米的池塘,池塘外是农田。双眼井旁有两块80厘米见方的石碑,曾长期用作村妇的洗衣板,碑上题有两首五言诗

漫道青囊术,至怀却自全。一丘兼一壑,瓜瓞荫绵绵。

——觉庵题

山冢□□营,山明共水清。祥征金斗瑞,奕奕庆簪缨。

——墨缘书

觉庵书法苍劲流畅,墨缘书法潇洒,需要说明的是,觉庵所题首字“漫”,以“忄”替“氵”,这在唐朝孙过庭和怀素等大家的书法作品中也曾出现过。墨缘所书因碑面部分脱落,个别字只留隐隐笔迹,已难以辨别。

青囊术,也叫阴阳术、青乌术、风水术,是中国民间一种独特的文化。主要用于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祥征”即瑞兆,“金斗”指坟穴,风水学家在选择坟穴时遵循所谓的“金斗秘诀”,山明水秀,藏风聚气,乃暗合天象的旺方。“簪缨”,旧指高官显宦。奕世簪缨,意为子孙世代都为显宦贵族。上述碑文说这里风水好,都是一些吉利的好话。由于历史久远,石碑曾被废弃,埋入地下。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期间,村民们在村对面、马岙至小沙公路北侧的外桩墩(马岙九十九土墩之一,过去沙峧村属马岙乡管辖)挖坟时无意中发现。传说该坟为清朝时小沙傅家道光十九年(1839)武举人傅骏三之墓。当时还曾经挖出凤冠霞帔等女墓主的随葬品。石碑上的题书者“觉庵”和“墨缘”是谁,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峙中池 位于小沙街道峙中岛原西岙自然村中部,其岛形如口朝西南的畚箕,中部凹形,有两只天然水池,以池在岛中,故名池中,“池”“峙”方言音同,谐音为峙中。在成为废村之前,岛上以林、傅两姓氏为主,林姓由南宋宝庆年间从福建迁来,傅姓由明朝万历年间从鄞县(今宁波)迁小沙后再分支而来,开发较早,两个池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1996年峙中渔业村并入长白乡云龙渔业村,后岛民外迁,池中也长满青草,成为枯池。

潭陈井 坐落在小沙街道庙桥社区潭陈村。槐花井在紫微侯家,有老槐树;潭陈井在小沙潭陈村,有老香樟树,故民间有“南有槐花井,北有潭陈井”之称。村以潭名,井亦以潭名。香樟树树龄至今已达260余年,潭亦年龄相仿。原井墙古樟下,以红漆写有“千年神井,庇佑”之类的字。今之井口呈长方形,井壁以石条叠砌。井口长约2.32米(之前约5米),宽1.05米到1.15米,深约2米,清澈见底,井水离井口约0.3米。井之东南两侧为民宅,西侧农田临山,北侧农田水汪汪的一片,小沙大溪坑流经村东口。以前,此潭井也放水车车水,可见潭水亦用于农田灌溉。

该潭俗称七尺潭,看上去似呈椭圆形,周边砌了矮墙,设了洗台,盖了遮阳(雨)棚。潭水甘洌,大旱不浅,大雨不溢,颇神奇。井是潭的组成部分,或潭井相通。前些年附近村民办纯净水厂,水源就是此潭。潭井南侧还有两口石砌小池塘。因未加护理,水质稍差。

据清时编纂的潭头陈《陈氏家谱》载,陈氏始祖公尚信,竟不知祖籍在哪。后人说法多样,有云宁波城西门外的,有云宁波城南门外的,也有云奉化的,未曾确定。陈氏迁徙到定海时,陈尚信年仅十余岁。陈尚信孤身渡海从毛峙埠头上岸,中途遇小沙庄陈家村陈氏先祖(即三毛先祖)。陈氏先祖见陈尚信年幼,容貌仁厚,深为矜怜,也不胜喜悦,随带归家,相当于收作螟蛉。待尚信长大,陈家村的陈氏太公给尚信娶妻安家,落户潭头村地盘,因此陈非彼陈,便自创一家。此陈家堂号永和堂。字辈从“尚”字始,经“世代文昌大承爵位”8世后断排行,至后又逾三四世以上。

有个故事,说陈氏第四代有叫陈文达的,秀才出身,为某卢姓家庭的教师。陈文达见卢宅紧靠西北边龙脉,须挖一个七尺见方、七尺深的水潭,方可接通龙脉,保儿孙富贵。卢家雇人花了七天时间挖成了七尺见方、七尺深的“七尺潭”。之后,卢家儿子果然当了大官,光宗耀祖。陈文达因“泄露天机”致双眼失明。不过卢家以恩人奉养陈文达。

陈文达过世后,卢家后代则开始鱼肉乡里。陈文达儿子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言:如若卢家欺压百姓,可在我坟前竖两根七尺长石柱。陈子照遗言而行。不久,卢家果被削职抄家,从此没落。而陈文达后代在七尺潭之南安家,繁衍生息。

这类故事很多地方都有,可想而知是后来编的。但《陈氏家谱》里倒确实记载了一位四世文字辈陈文德的事迹:

文德公,号武备,生于嘉庆丁巳年(1797),卒于光绪丙子年(1876),配伍佰岙傅增绪二胞姊,公生身勤农务,立品端正,见得不苟,举约正厅。又□覃恩上寿,平生力为公事。与本庄傅先生讳梦占,凡遇创修庙宇、淘浚河堤,公务皆所同谋其成,殊称相洽。梦占先生逝后,公修建东西二处寝宫。于同治□□,年已七十有□,目已昏花,独虑义火广仁祠。前承县主恽公谕建,年久倾颓,传众议为更建,皆未能同志。公思美事难废,竭力图厥成功。众所共见共闻。公持家勤俭,最好读书,同治癸亥科甲子年分六月初一日,长孙楚善游庠,公曰:吾家上蒙神佑,下承祖荫,辟启书香,殊为深幸。功年迟晚余,无所虑,唯虑我族宗谱未成。至光绪二年元正之二十四日,适有邻友王锦章兄,邀孙楚善厘定宗谱,公念及本族之谱,迟延已久,不得再延,于二月初四日,公曰吾躬有恙,未恐不痊,当命孙与堂侄辈聚首,同堂云及族内本支,趁吾在日,速宜录出……(www.chuimin.cn)

事迹中提到陈文德勤耕务农,品行端正,修庙浚河,公益乡里。还培养出了一个考入府学的生员孙子,自称陈家上蒙神佑,下承祖荫。此潭此井或也有陈文德的功劳,古潭井、古香樟,即象征祖荫也。1934年曾遭遇大旱,小沙周边井水皆枯,唯独陈潭井水深如故。周边村民纷纷前来取水,有不远十里赶来担水者,可见潭井之影响。

方家双眼井 位于小沙街道大沙社区方家。方家迁自宁波慈溪三北方家河头,已有300多年历史。方家宗祠六桂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方家老街在20世纪初期到1939年日寇入侵止,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商贸一条街。老街长约500米,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据当地老人方定发回忆说,当时有腾瑞丰、方彩庄染店两家,百灵堂、仁德堂、卫生堂药店三家,源昌糕饼作坊,方裕泰副食作坊,方春兴等布店三家,泰生、永兴、蔡德丰、徐大兴、方德兴等南货店多家,银楼两家,剃头店两家,永兴店等同时经营杀猪、卖肉。货源多数来自定海,从道头船运至碇次短礁头,翻过茶岭至大沙。日军侵占定海后,加上土匪抢劫事件增多,大沙老街许多作坊撤走,逐渐萧条。

大沙溪坑发源于鹅鼻岭山麓和麦水岭山麓,系两山水溪汇合而成。从源头而出至大沙老街,溪坑上依次建有岙里厢甩龙桥、大桥、外甩龙桥、方家桥、永年桥、民众桥、万年桥、文明桥、太平桥,溪旁还有东溪坑桥、双眼井桥等,均为长石板或长石条构建。其中文明桥连接大沙老街上街和中街,始建于何时无考。现桥梁上刻有“文明桥”三字并“乾隆甲午年”和组织、捐资修建者的名字等(字迹已模糊),当为重修时的见证。乾隆甲午年即乾隆三十九年,也即1774年。除了双眼井,老街上还有单眼井数口。

周虞岙井 位于小沙街道大沙社区周虞自然村,村以周、虞两姓居多而得名。周姓是明隆庆年间(1567—1572)由新昌迁来,虞姓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慈溪虞家迁来。岙井终年不枯,水质清纯甘甜。井圈圆形,直径0.5米,井壁系由石块砌成,水面接近地面,井深约3.8米,直径1米。岙井的上下两头各有一碧潭,长年汩汩泉涌,清澈见底。下方紧挨陈家池潭,潭中另有一井,六边形石井圈,井深约1.2米。上方20余米处是油车池潭,池水碧蓝,池子呈椭圆形,由30余块石板拼合成池圈。此处三面环山,如一只畚箕,水源自鹅鼻岭、麦水岭山谷而来,岙井正处于畚斗口位置。大沙岙及老街的村民都饮用岙井的水,水质甘甜清凉,解渴解乏,用井水烧饭沏茶都是上佳的。

三毛乡愁井 坐落在小沙陈家村三毛祖居内(现为三毛堂伯母家东厢房)。旧时水泥浇的圆井圈,直径0.6米,高0.3米。1989年4月20日,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回祖籍地,她爷爷出生的地方——定海小沙陈家村。在祭拜完爷爷陈宗绪的墓冢后,她裹了爷爷坟头一包土,又在陈家祖居的水井里灌了两瓶井水,说,家乡的泥土和着家乡的井水,可以治病,这是宝贝。回台湾后,三毛把其中一瓶井水给了她的父亲。

三毛在她的《悲欢交织录》里这样写道:

好了,起身道:“故乡那口井,可没忘,我们往它走去。”

祖父老宅的水井仍在。

亲戚疼爱小沙女,都以为台湾小姐娇滴滴的,立即用铅桶打了一桶水上来要给。妹妹道:“别打,让我自己来。”乡人问:“你也会打水吗?”小沙女道:“你们可别低估了人。”

于是把水倒空,将桶再放进井里去,把自己影子倒映在水里,哐的一声,绳子一拉,满满一桶水。

水倒进一个瓶子里。不放心沿途还有很多波折,深恐故乡的水失落。拿起一个玻璃杯,把没有过滤过、浑浑的井水装了,不顾哥哥一旁阻拦:“妹妹不可以,都是脏的——”一口喝下。

……回到旅馆,还是不放心,拿出那罐土,倒来那瓶井水,掺了一杯,悄悄喝下。心里告诉自己:“从此不会生病了,走到哪里都不再水土不服。”

有一位诗人写道: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走多久,母亲和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外面最温暖的两件外衣,永远是我们灵魂里面最亮的两盏灯。三毛故去了,可是三毛故乡的人还记着她,陈家那口井,从此不妨叫它三毛乡愁井,或者小沙女井。

青林水井群 位于小沙街道青岙社区青林村。2016年因建水库需要实施整村拆迁,青林的水、青林的井,成为青林人滴落的乡愁。康熙《定海县志》“大沙岙”中有关青岙水系记载如下:其在大沙者,为青岙、南岙二流,青岙水导自岑港岭北麓,北流历永安、宝藏、唯乡、庆元、回水、大兴诸桥,折而西,又折而北,而东北出青岙碶,注于浦。

那时候,青林是青岙的里半岙,岑港岭北麓即现在的青林鲍家岭水库以上。过去没建水库,沿岑港岭而下的一条溪涧汇集多路溪水支系,向北流经村岙,这是一支;第二支从黄泥岭、石岭和林家而下,汇集一溪,在二龙桥处与自鲍家岭而下的一支汇合;第三支溪流从戴家而下,至陈家下首也与前两支交汇,再流经永青桥至青岙。根据王亨彦《定海乡土教科书》第四十课《大沙》载:摩鼻之东,有支山曰石岭,北趋讫乌岩庙;又东有支山曰黄泥岭,北趋讫龙水庙。

石岭和黄泥岭分别在青林村林家自然岙的西侧和东侧。岭北的乌岩庙原来在下庵和东岙交界的山上,因山上有乌色山石而名,现在靠近东岙的大路边。龙水庙可能在青林村境内,也有可能在青岙社区境内,今已不见其踪影。龙水庙无疑供奉龙王,佐证此处水资源的丰沛与村民对水的依赖。丰富的水源,无疑是掘井的基础。包氏有两眼井,据说是包氏先祖择水而居之处,井圈圆,井沿方。张望井水,反见天圆地方。村中心二龙桥旁有一口公井,平时加了井盖,据说是干旱时周围村民取水而不涸的公用井。现在里面养了一条鲫鱼。用竹竿测试了一下,井深大概有3米。下包(聚落土名,相对于上包)有一木楼,依山而建,楼内后间凿一水井,1米多深,暑夏时节,清凉异常。

李家也有井,李家38号祖堂有“一乡矜式”匾,楷体,匾为黑底红框金字,匾额已经脱漆模糊,左下角缺块,上款为“乾隆六十年定海县正堂张”,下款字迹已湮失。匾上沿有“皇恩钦赐”四字。

“矜式”有敬重、取法、示范、楷模之意。“一乡矜式”,就是一个地方的道德模范人物。李氏祖上耕读世家,勤读一生,屡屡报考,总是名落孙山。据说连乾隆皇帝都为之感佩,又于心不忍,便劝他勿再多考了,钦赐一匾以表彰其勤学之精神。舟山古代宗祠中多类似的匾,很多并无“皇恩钦赐”字样,按理乾隆皇帝也不太可能亲自表彰他,多是地方官员上报后,由上而下赐予的。李家后代的传说,有多少真实程度,恐怕他们自己也无数。但既然有此传说,权作家族野史也无不可。李家的祠堂山墙前有三级石阶,村民又赋予了它一点理想主义的特权——上了这三级石阶的人,都尊了一分。即便是犯事的人上了这三级石阶,衙差也不得上去抓人,皆因有皇恩钦赐的匾在,颇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威严。

而今,这些溪,这些井,都成了青林水库内的一分子。这是值得保留的纪念——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叶落在哪,根出于哪,乡愁也就滴落在哪。

长白腾家井 位于小沙街道长白三龙社区碶门头村爱乡南路159号门前路下。井深3.4米,圆形,石砌井壁。井圈六边形,边长0.58米,井台面积约50平方米。水源来自其北部的小龙山。井旁有腾家老屋,腾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慈溪迁来,此井为腾家迁来后打凿。腾宝友先生,1910年出生于腾家井旁,为谋生计,1927年出国谋生。1945年开始定居于新加坡,在新加坡开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北京酒楼”。1978年12月,腾宝友携夫人首次回乡探亲,看到了童年时代汲水、洗澡、嬉戏的腾家井,爱乡之情更加殷切。在与长白乡干部交谈后,他认识到“要发展要建设,首先要有电力保障”,返回新加坡后,即汇出港币70余万元,建造了舟山第一个捐资项目“长白友谊电厂”。电厂于1980年正式向全岛供电,结束了长白岛无电的历史。腾先生后来未再回乡,但他一直牵挂家乡,一再嘱咐夫人要继续保持与家乡的联系。1991年腾先生在新加坡病危,命人从长白岛带来腾家井水和滕家泥土。仙逝后用腾家井水洗浴遗体,用腾家泥土铺垫灵柩,以这种方式魂归故土。

小龙山水井 位于小沙街道长白岛三龙社区小龙山村范家55号东南2米处,据当地老人相传有500余年历史。井口纵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井沿长方形,长0.86米,宽0.57米,用长1.3米、宽1.1米的整块白石板透雕琢成。井壁块石垒砌,呈圆形,内径1米,深3.3米,水质优良,清可见底。经历代维修,井沿和井台等保存基本完整。其西侧另凿一姐妹井,井沿大致相仿,亦3米余深。其南10余米处有水潭,面积近100平方米。其东10余米路上,另有一方井,内井圈长0.66米,宽0.55米,井深2.5米。井圈表层水泥浇筑,但水泥下全是老石板石条铺筑,井壁之下才是垒石砌成。此处居有范、张、庄、刘等姓,庄姓和范姓分别在清顺治年间(1644—1661)和乾隆年间(1736—1795)从宁波迁来,为清初舟山展复前后上长白岛开发较早的一拨人,水井当为这拨人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