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之名,以境内白泉湖得之。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老万金湖庙,显示了白泉人对万金湖的膜拜。清代时,位于白泉十字路的协成酒坊,年产黄酒千余缸。20世纪50年代以后,白泉先后有白泉食品厂、白泉酒厂、定海啤酒厂等生产过黄酒、白酒、啤酒等酒类产品,用的都是万金湖庙井水。万金湖给白泉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里的道路、商家、饭店、社区都有以万金湖为名的。崇圣宫龙泉井 民间称“龙泉仙水”。......
2023-10-15
马岙街道地处舟山本岛西北部。考古发现,5500年前舟山的先民就生活在这里,故有“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谷”之誉。马岙三面环山,东邻干,西接小沙,南靠盐仓,北濒海,全域面积25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地势由南向北略倾斜,呈圆盆形,两条山脉南北走向,两条山脉东西走向,间隔长春岭、龙潭坑两个山间幽谷。尤其是卧佛山,山荫林密,花岗岩裂隙带多矿岩,山泉和地下水低矿化,微酸性,水清润甜口,多古井古池。马岙是定海最早倡导水井文化的街道,在水井池塘处建设廊轩,疏通沟渠,完善设施,并设置“井品、井德、井韵、井悟”等井文化宣传栏,一井一景,颇有特色。
游笔溪七斗泉井群 坐落于马岙街道马岙社区卧佛山下。沿南北走向的游笔溪两畔,散布着五井两潭,形成七斗星的格局。虽是一个为打造美丽新农村开辟的新景观,故事也是新编的,但溪和井潭原本就存在,并且为村民所使用。故事涉及明时马岙闻人陶恭(约1451—1541),字肃之。他自幼好学,文辞精湛,却七试未第。45岁时,以岁贡授江西新昌县训导,被驻江西的宁藩王朱宸濠看中,聘请为王府教授。9年后,陶恭看出朱宸濠有谋反之心,便以“吾已见老”为由,作《归田赋》辞归家乡。
陶恭回家后,自号翁山樵隐,怡情于马岙卧佛山林壑,热衷于家乡人文历史、山川地理,作《形胜赋》称颂舟山。明正德元年(1506)始,他潜心编修《昌国县志》。耗时十年,奔走千余日,访问数百人,蘸完一斗墨,写成一箩书,修成《昌国县志》五卷,成为舟山历史上最早由私人修成的一部志书,成为明天启《舟山志》中有关昌国县被废后的许多资料的来源。
耆老相传,陶恭就是在卧佛山下的草庐编写县志的。陶恭文采出众,书写用的笔是朱宸濠当初聘请他时的见面礼。真是宝剑赠英雄,神笔赠才子。神笔到了才子手里,便变得很有灵性,也颇得文人真秉性。陶恭每次写完,都会在卧佛山草庐旁的一条山溪上清洗笔墨。陶恭也用山溪之水研墨,草庐旁的山溪坑便自然而然形成了洗笔潭(今游笔桥南侧)。
有一次,陶恭洗笔时不慎将笔掉入潭中,未及捞起,笔便被山溪冲走。陶恭颇感遗憾。想不到次日,陶恭去舀水研墨时,却发现那支笔又在潭边漂浮,他认为这是支神笔,自己又游回到了主人身边,于是将神笔命名为游笔,将平日洗笔的山溪取名为游笔溪。
怡情山水的陶恭活了90岁。老死之前,将游笔放回洗笔潭,说,游笔啊游笔,我大限将至,魂也将归没于山林之中。你有灵性,去留自便吧。谁知游笔在潭中忽然跳跃起来,并自行断成笔套、笔毫、笔斗、笔管、笔冠(即装饰毛笔的挂坠)、笔纽和笔坠七件,分落在游笔溪周边,点成了七斗形泉眼。游笔粉身碎骨也要陪伴在陶恭的周围。后来,每遇旱天,周边的居民就会在七斗泉水处挖井掘潭,便会有泉眼喷涌,甘霖滋润。渐渐形成了今天的五井两潭,分别是笔毫井、笔管井、笔冠井、笔纽井、笔坠井和笔斗潭、笔套潭。
笔毫井在游笔溪西侧约30米,有溪水汇至游笔溪。笔毫即笔头,能蓄水。相传此处为陶恭游笔笔头所落之泉眼。泉涌汩汩,每逢夜深人静,附近居民可听到笔毫蘸墨后唰唰书写之声,似陶恭在奋笔疾书。20世纪中叶,一对老年夫妻施善心出资开凿此井,故又名善心井。井圈有大小双层六边形,每边长0.3米,上层井圈高0.3米,内径0.5米。木制井轱辘高0.8米,宽0.7米,有摇柄。点缀景观石3块。
笔斗潭在游笔桥北20米处,长13米,宽3.3米,深0.8米。两翼建有宽2.5米、长8米轩廊。相传为陶恭游笔笔斗落处之泉眼。笔斗连接笔毫与笔管,是把握管者手劲气势化为墨汁从笔毫倾泻而出的部位。相传,陶恭书写时的灵感和智慧皆源自游笔的笔斗。此潭有泉涌如水花,四季阴凉。
笔管井在游笔溪东畔,依溪而凿,初凿于清光绪年间(1871—1908)。石制圆井圈,内径0.4米,高0.2米。井圈下覆盖一长1.3米、宽0.8米的石板。相传为陶恭游笔笔管落处之泉眼。陶恭之孙陶积继承祖父之遗愿,继续编修《昌国县志》。每遇文思阻塞,便坐在笔管泉处追思祖父,只见泉水清澈如镜,传说泉中会隐现陶恭的面庞,似在点拨陶积的文思。
笔套潭又有砚池之称,在游笔溪西侧约5米,传说是陶恭游笔笔套落处之泉眼。笔套所套乃游笔之机锋,故以笔套之水研墨,必字字珠玑,藏机蕴锋。潭长5.8米,宽3米,深0.6米,东西南三边廊轩,东侧有三眼屏墙,北有景观泄水卵石沟渠与游笔溪相连,为周边居民洗衣涮物之必备。
笔冠井位于马岙五四下段13号,东距游笔溪约30米,为马岙第一生产队于1977年凿建。相传为陶恭游笔笔冠落处之泉眼,泉与游笔溪相通。石制外圆内方古钱币形井圈,又嵌以“知足常乐”四字,内边0.55米见方,外圆直径1.3米,井圈皆铺石板。井深4米。井水富含矿物质,甘甜清冽,终年不枯,为周边居民饮用之水源。
笔纽井旁有小水潭,又名小水潭井,位于楼门街88号,在游笔溪流经楼门口处西20米处,相传为陶恭游笔笔纽落处之泉眼。笔纽,即游笔溪的枢纽泉穴。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林家人开凿。上有廊轩,井台面积近15平方米。井圈直径0.6米,井深2.5米。井水甘甜可口,周边居民及过往行人皆乐于饮用。
笔坠井又名楼门口古井,相传为陶恭游笔笔坠坠落处之泉眼。宋代始凿,为林氏先祖落户马岙时,楼氏太婆出资挖掘。井圈由石板镂空雕成圆形,直径0.45米,井壁石砌,井深4.2米。上有廊轩,井台面积近20平方米。井底有檀树根,勾住了游笔的挂绳,树根处清泉喷涌,百姓称奇,尊为“井神根”,誉为“生命之泉”。
龙眼古井 位于马岙街道北海社区同兴自然村龙眼山(又叫祠山)西麓。井深2米,长 1.95米,宽1米,四周条形方石砌筑,中间跨一块长1米、宽0.2 米的过桥。据前辈乡民口口相传,此井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
《马岙镇志·大事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大涂面塘,后称万安塘,长773米,围涂2200余亩。雍正元年(1723)建保舟庙(旧称下舟山庙)。说明自舟山展复开禁以后的康雍年间,北海区块已经陆续有人在此生产生活,由于靠海边盐碱地,需要寻找并开凿淡水,龙眼井应该就是在那会儿产生的。
据《海洋文化的发祥地——马岙》和《马岙镇志》所载,龙眼古井原有一石梁中分两井眼。现在能见到的却是1米见方的石条井,虽有石板跨山溪与山旁机耕路相连,但因草木繁盛,几乎遮了龙眼井。
马岙同兴村人过去皆以此井为生活饮水之来源,农民自酿米酒,必选龙眼水,认为唯此井水所酿最佳。
相传,龙眼井的来历跟马岙南面山岙里的龙潭坑有关,故有“南潭北井”之说。《海洋文化的发祥地——马岙》中记载着一个民间故事,说是一只蛤蟆精危害马岙,东海龙王四太子小青龙为民除害,与之斗,不料被蛤蟆精挖掉龙眼,扔在此地,化成了龙眼山,三股鲜血滴落在山之西侧,人们在那里发现了三口水潭,便用石块垒起,筑成井圈,称为龙眼井。这个传说马岙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他们认为长期饮用龙眼井水,男的更俊,女的更美,且延年益寿。
关于这口古井,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大户人家,老爷精通卜算,预言龙眼山之龙将现真身,且龙会在一个月内开口,龙开口时将会有许多金银财宝出现。但老爷无法确定真龙何时开口,于是让自己的儿子上山,务必守到真龙开口。但似乎天意注定,儿子左等右等,一个月也未见真龙开口,甚是丧气,最后一天还没过下午,他就掉头回家了。就在他走后,一个樵夫路过,甚是口渴,樵夫看见山脚一眼井井水清澈,便停下来喝水。正当他喝水时,一声巨响,龙开口了,樵夫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山洞,出于好奇,樵夫随手把扁担倚在了洞口,致使龙闭不上嘴巴。樵夫走进洞内一看,里面堆满了金银珠宝,富丽堂皇,真是别有洞天,好似东海龙宫。樵夫是个本分人,不取来路不明之钱财,逛了一圈便出来,拿起扁担准备回家。就在此时,真龙闭上嘴巴飞走了,金银财宝也随之飞走。这时,大户人家的儿子听到动静赶来,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故事似乎在说明:意外之财宝有缘人得之,无缘而想取之,即使有了机会也会因定力不够而无所得。而无心意外之财者,财宝给了他也不受。因为不义之财,或许就是不意之灾。一眼清澈的井泉,福泽乡民数百年,便是世间最大的财宝,教会了人勿贪,才是最好的福报。
后来因马岙盐场废弃,北海村民拆迁,古龙眼井也已弃用。20世纪80年代初在古龙眼井东北侧的山麓中又掘一井,泉眼水喷涌不止,至今泉水每天溢出水井。井圈六边形,井口直径0.66米,井深4.1米。外面筑墙,形成一个井洞室。1987年,经国家地矿部调查测定,发现此井水为低钠偏硅酸盐优质矿泉水,低矿化,微酸性,含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舟山本岛上很珍贵的矿泉水。老龙眼井因知名度大,1993年9月被列为定海区文保单位。新井出水后,原龙眼古井水位渐枯。
陶家井 位于马岙街道三胜社区高兴自然村高家85号北侧山麓。井口长0.7米,宽0.6米,垒石井壁,井内圆形,内径1.2米,井深3米,水质至今仍澄清。昔时此处有陶家田、陶家弄和陶家井,面积很大,是高兴村最有历史的家族地名遗存。
马岙有五陶。宋时陶回孙,宋元之际陶椿卿,明时陶铸、陶恭和陶积。他们各有文才、节操和武略,都恪守孝道、追求正气,是马岙乡贤文化的杰出代表。清宣统二年(1910),《定海乡土教科书》作者、马岙秀才王亨彦为纪念陶氏功绩,改称马岙为景陶乡,表达敬仰陶氏之意。至20世纪60年代初才恢复称为马岙。直到今天,连接马岙楼门街和白马街西段通往马沙线的那一截公路还叫景陶路,在并入三胜社区前,高兴村和王家弄村一度也曾合并建景陶村。
陶家井就坐落在景陶村里。由于年代久远,具体凿井年代难以考证。几经修复后,今天看起来只是一座表面为水泥所浇的平常乡村井,但井因陶家名,陶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家族渊源,毫无疑问赋予了陶家井历史文化。(www.chuimin.cn)
三星冷水井 坐落在马岙街道三星社区上袁。清一色石板铺地,2米见方井口,井深约3.5米。井下由10条搁梁垒起来,每条搁梁0.3—0.4米高。井叫冷水井,这个地方也叫冷水井,最早住在这里的人,都叫冷水井人。2005年社区合并的时候,这里钉地名牌,名字就叫冷水井。
冷水井人姓袁,查《定海县志》,袁家祖先是明时从诸暨迁入的。不知冷水井是袁家哪代祖先凿的,2010年编的《马岙镇志》认定冷水井为明朝始挖。
三星村还有戴家井、顾家井、耿家王井三口同样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老井,但论水质和水量的恒定,只有冷水井为佼佼者。井口洗衣挑水的村妇无不夸井水好、井水凉。冷水井因此成了袁家人的骄傲。
据村里老人介绍,过去邻村高家人做自酿酒,一到夜晚就到冷水井来挑水。问缘故,原来酒糟浆板要与井水一起和,同样100斤,用冷水井水和起来后就有101斤,当然用龙潭坑水和起来后就有102斤。只是龙潭坑远,冷水井近,自然就用冷水井水了。
1954年,县里召开水利会议,什么地方可造水库,什么地方可挖井潭,河道如何挖等,请大家畅谈水利建设。那时,农田灌溉用水紧缺,偏遇天旱。“烂田里头吃三斗,田水还未到田头。”这话的意思,是说田水实在太少。灌溉没水,农民没法干活,于是,开始在冷水井旁挖水潭,水井则向南移动了一些。水潭挖成后,有了4000立方米的储水容量。但水井南移,要使泉眼不移位,势必要采用特殊办法将泉眼里的涌水接引过来,否则新井便成死井。县里批下来2包水泥,用来井下浇引水管。村民掏了道水沟,用三道毛竹管筒插好,方便把水接引过来,稻草覆其上,上再覆牛粪(一种迷信办法,认为污秽物可以阻挡井神逃脱),再用水泥浇好。井底用捣子头搡石灰,后用夯头夯实。石条、石板、石凳都是村民们从山上抬来的。井内12根搁梁(实际用了10根),是从古德岭西头的小沙蚕娘岙抬来的。
水井改造过程中运用了民间办法,有智慧也有迷信。实际效果是,冷水井至今水质清冽,夏冷冬暖,不改本色!
1965年左右,遭遇大旱,大队里派人对冷水井进行管理,目的是勿滥用井水,节约用水,实行分配供水。近者如本地村民每户两挈当桶(有提梁可提挈的小水桶),远者如毛峙等地村民给两桶。当初蚂蟥山下一大片农田需要灌溉,因缺水,也有人组织小板车来冷水井拉水。
冷水井曾经有棵柳树,老人说,那时冷水吃吃,井潭边肉(洗澡),大柳树上觉困困(睡觉)。
冷水井的“冷”是出名的,所谓的冷,其实是阴凉,且是针对夏天而言。冬天则是温水,会冒烟,比家里的自来水温多了。井水清澈见底,流大而不溢,罕旱而不涸,可供2000余人饮用。水中含几十种微量元素,早些年井水尚有些青草气味。
唐家方井 位于马岙街道团结社区唐家老街西南,方井头39号门前数米处。井口呈正方形,四边皆石条卯榫结构拼合而成,故名。《马岙镇志》说方井具体建凿年月无考。《海山风物》转引1987年版《定海县志》记载说凿于明代。县志说方井头清澈见底,旱年不枯,可供数百人生活用水。而镇志则说,可供千人饮用。井口为四块厚0.2米的条石围合,东西两块条石宽0.5米,南北两块条石宽0.35米。井口内周边长1.22米,外周边长2.2米,边宽1.9米,井深2米。井内壁也以石壁组合。旁有直径为0.75米的石斗槽一只,有下水孔。原来还有一口特别大的石水槽,专门用来洗刷之用。夏天,用木桶取来井水,倒在石槽里,人们就跳到槽里洗澡,后来这石水槽不知去了哪。方井头旁边,原来还有一个水缸弄,弄里每户人家的灶间靠路边的后墙墙脚都安放了一只七石缸,水缸的一半在墙内,一半露在墙外,上面有盖板。村民从方井里挑水过来,直接倒进露在墙外的水缸里。可惜水缸弄在当年日军火烧唐家街时被毁。1998年8月,由村民安世明、唐友来、唐兹宏等人发起对这口方井进行了重修。
与方井配套的是勺池,面积约72平方米。一井一池,相映成趣。马岙各村皆是一幅山环水绕、钟灵毓秀的水乡画卷,而唐家深厚的人文积淀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生动悠远的故事。
唐家的老人们从小到大都是喝着方井水长大。唐家人在外自称是马岙方井头人。以前在上海经商,以及在中国台湾和海外的唐家前辈写信给家里,地址就写马岙方井头,方井头是在外唐家人心中永远的情结所在。
唐家人先祖大、小祭民兄弟俩约于清康熙中叶,从宁波畈田塘渡海来到马岙,已经300多年了。他们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创造了唐家老街距今近190年的繁盛和美名。唐家老街从清咸丰末年开始就成为马岙政治、经济、贸易中心,方井是唐家人祖先所造,应在老街形成之前。但是康熙中叶之前,唐家人还未迁居马岙,方井又是谁凿的呢?凿来给谁用呢?
距方井潭东侧五六十米,是唐家祖堂天佑堂。唐氏先辈有浚河的功绩。如唐华九,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青年时打拼上海滩,潜心机械事业,驰骋商场,光绪(1875—1908)中期事业达鼎盛,据传当时与商界巨头朱葆三等称兄道弟。在团结社区安家公园有块红石板碑文,是唐华九的自跋:“……薄储半尽于公益。乡有浚河为清者,予以水利攸关不辞而为之肩任,其他之有益乡里者,亦必量力之所及而为,非望报也……”
唐华九把积蓄的一半用于乡里的公益事业,尤其是开凿了原中峰庙东侧(大河头)至三江码头之河道。其拳拳之心,桑梓之情,着实可贵。又如唐孝才,曾在唐家街开设“万兴里”酒坊等,所酿之酒俗称“白酒水”,占尽定海西乡片白酒市场,开马岙酿造工业之先河。而这些跟唐家的水有关,酿酒之水,汲自方井水。唐家有老人说:方井名气在外,连在上海都闻其名。想必就是唐华九等几个商人在上海成功闯荡的关系,他们留在上海和武汉等地的后代,将方井作为自己老家的标志,乡愁的符号,真要是有在远方的唐家后裔日后前来寻根,先辈一定告诉过他,有方井的地方就是咱们唐家祖先的家,就是咱们唐家人的根。这就是方井名声在外的意义呀!
唐家街伴随着一条自南而北的溪坑,溪坑是沿着中峰山下(今团结水库)水系而来,形成唐家方井的丰富水源。1998年8月,由安世明、唐友来、唐兹宏发起,捐款重修方井潭。除井口石板外,全浇成水泥,在水泥还未普及之前,方井周边应该皆是石板石条,水井田园,一派古韵。不过,近年来,民宅密布,方井水质渐差,过去可饮用,今天连洗衣服都没人洗了,周边人家洗洗涮涮都到方井池里了。
杨家池古井 位于马岙解道卧佛山下农业生态观光休闲胜地“青青世界”入口处,“好物集市”西侧。井圈砖砌六边形,高0.4米。内径0.4米,深4米。井内圆形,外径0.65米,内径0.42米。“青青世界”开业之时,古井还有一个古朴的井轱辘,很有古韵。后来加盖了木亭子,茅草覆顶,上书“井亭”两字。再后来,变成了“好物集市”的一个别致点缀。
传说南宋之前,马岙卧佛山下的原住民是两个杨姓人家。他们分别挖有两口池塘,一曰大杨家池,一曰小杨家池。大、小杨家池蓄水,多用于农田灌溉、浣衣洗物和家畜饮用。而杨家池古井则是他们共有的饮用水源。
农村古井多有古树浓荫相伴。杨家池古井边原先也有一棵已不知年头的古樟。据当地几位林姓老者回忆,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古樟树下玩耍,盘突地面的树根形成了宽大的树墩。古樟主干需四人张开手臂方可抱拢,可惜这棵古樟于1958年被砍倒。当时马岙、干合并为一个人民公社,为支持渔业发展,古樟被干人运去打作渔船。古樟消失后,马岙人在杨家池造田开园之时,在古井附近又挖出了不少瓦罐、檐阶石和后门石地栿等遗迹,还有一只喂马料的石槽。
石马槽的出现,印证了马岙先人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并非空穴来风。相传大杨家池居住的杨氏世代养马。有一次,马吃掉了小杨家池杨氏农田里的庄稼。小杨家抓住了马,并把马宰杀吃掉了。大、小杨家因此打官司,结果地方老爷判小杨家胜,理由是马吃庄稼在先,小杨家没了收成没得吃,吃肇事之马天经地义。大杨家心怀愤恨,伺机报复,借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抬请“水井姑娘”之机,祈咒小杨家,结果小杨家池应验成了死潭。这事随后就被小杨家知道了,于是小杨家也利用水井施阴算,致使大杨家池也成了死潭……双方就这样互施阴算毒咒,不罢不休,最终的结果是大小杨家人丁不旺、年损寿折、两败俱伤,终致灭族。
故事里,心胸狭窄的杨家人竟为了一匹马施法斗术,搞得乌烟瘴气。杨家池及其古井800年前就已真实存在,而大小杨家互施阴算无善终的故事是否杜撰已不再重要,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与人为善,其族自荣;为人恶毒,必取其祸。
长春岭龙潭 位于马岙长春岭村龙潭坑内,有两个大水潭,称大龙潭与小龙潭,祖辈都说天再干旱,龙潭水也不会枯竭。龙潭坑有灵气,关于它的传说更神奇。曾有村民在水潭里抓到了一条鳗鱼,杀了以后,怎么煮都煮不熟,后来放了韭菜一起在锅里蒸,还是蒸不熟,村民就将鳗鱼和韭菜倒入了水坑,鳗鱼也就游走了,倒掉的韭菜至今还能在水边发现,生命力非常旺盛。而鳗鱼身上从此也印上了韭菜的纹路。所以,村民又叫这个龙潭为韭菜龙潭,龙潭里的龙为韭菜龙。龙潭边有座桥,桥边有座龙王宫。龙王牌位上写有“韭溪龙潭得道龙皇圣位”。龙潭坑四面环山,溯源龙潭坑里的水,来自小沙、马岙、盐仓和双桥四个街道交界的中峰山、凤凰山、大潭岗、诛倭岭等,最终汇入长春岭水库。有意思的是,翻过马岙龙潭坑西边的山头,还有一个叫紫微“狭门龙潭坑”的地方,就是今日的茶人谷。
有关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的文章
白泉之名,以境内白泉湖得之。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老万金湖庙,显示了白泉人对万金湖的膜拜。清代时,位于白泉十字路的协成酒坊,年产黄酒千余缸。20世纪50年代以后,白泉先后有白泉食品厂、白泉酒厂、定海啤酒厂等生产过黄酒、白酒、啤酒等酒类产品,用的都是万金湖庙井水。万金湖给白泉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里的道路、商家、饭店、社区都有以万金湖为名的。崇圣宫龙泉井 民间称“龙泉仙水”。......
2023-10-15
衢山岛是舟山第四大岛,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是集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于一体的“海上仙山”。塘岙里厂井 位于衢山岛西部海岸的塘岙村。程觉龙出生于1868年,为人急公好义,公正讲理,是衢山岛上调解纷争、维护地方秩序的总柱首。太平宫井潭 位于衢山岛太平村大平头内道路旁,一侧建有规模宏大的观音殿。衢山民间多将庙宇俗称为宫,宫井潭由此得名。......
2023-10-15
岱东镇位于岱山本岛东北端,东、北濒临竹屿港、岱衢洋,南与高亭镇接壤,距新区仅2千米,西连东沙镇,辖沙洋、龙头、涂口、北峰、虎斗5个行政村。磨心水库位于磨心山麓岱东镇境内,为岱山本岛最大水库和主要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库,蓄水量达173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54平方千米。清康熙《定海县志·岱山图》所标注的“浒兜岙”即虎斗。密家井 位于岱东镇沙洋社区密家225号民宅东侧。......
2023-10-15
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2023-10-15
由此可知,嵊泗现有水井的历史大致不会超过200年。历史上的八角井潭原为块石垒砌,石与石之间咬合紧密,井口用青条石叠砌成八角形,故名八角井潭。但可惜的是,这口见证了历史的井,最终难逃被填埋的命运,至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金鸡岙的最里侧,有个被称为“大槽”的聚水池。据村民回忆,大槽原先为天然形成的水潭,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为金鸡岙村民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渔业发展发挥了一些作用。......
2023-10-15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2023-10-15
清康熙二十三年,舟山展复,逐渐有宁波等地渔民在虾峙附近海域作业,并上岛定居。虾峙岛曾有当地最大水潭,位于沙峧,称“沙峧大井”。三是虾峙岛大小水井数量多。沙水潭是目前虾峙岛上最大的井潭,现四周筑有高墙,高2米左右,团团围起,像一座微型城堡。......
2023-10-15
蚂蚁岛是舟山渔场著名的张网作业区,附近海域盛产小虾、虾,并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青占鱼、鳗等鱼类。穿山岙井 位于蚂蚁岛客运码头附近的穿山岙。井水去咸变淡,也反映出蚂蚁岛的地貌变迁。关于蚂蚁岛人居来历的传说,也与镇海周姓渔民有关。长沙塘的大井潭,位于长沙塘119弄4号附近,可能是旧时蚂蚁岛最大的水井潭了。......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