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井文化: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井

舟山井文化: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井

【摘要】:定海古城小而精致,自古便有“古越东夷,海邦灵岳”之称。在象征文教的古城人文景观中,水及与此相关的池、井都融入了文化元素,提升了定海古城的文化品位。井内架一横梁,约0.26米高。1982年,祖印寺列入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省民宗委公布的26所省级重点寺院之一。城隍庙井 在城隍庙西侧的城隍庙弄8号门前,井深4米。据旧志载,定海民间有祭祀城隍神必与山川诸神同祭的风俗。“文革”时,曾有人在此投井自杀。

定海古城小而精致,自古便有“古越东夷,海邦灵岳”之称。城因水而灵动,宅映水而生媚,水系维持了定海古城的活力,也赋予古城人以灵魂和精髓。在象征文教的古城人文景观中,水及与此相关的池、井都融入了文化元素,提升了定海古城的文化品位。

祖印寺井和放生池 祖印寺井位于昌国街道城隍庙前18号祖印寺南门门前东侧。井深4.2米,双眼,每个井眼直径0.3米,井圈高0.3米,长1.5米,宽0.6米。井内架一横梁,约0.26米高。寺内有放生池,长14米,宽6.3米。池中驾拱桥,池两边置假山各一,池深1.3米,放生龟等动物。围栏高0.7米,连栏柱高1.05米。

祖印寺旧名蓬莱院,原址在今衢山岛,初创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北宋治平二年(1065),朝廷御赐“祖印”额,其名沿袭至今。南宋嘉熙二年(1238),昌国县令余桂将祖印寺迁至今址,与普陀山接待寺合而为一,祖印寺成为昌国县城主要佛事场所,也成为赴普陀山朝圣者的必经转驻之地,素有“翁洲第一古禅林”雅称。元代高僧一山一宁曾在此开法,高僧密庵咸杰禅师曾为该寺住持。明代以后历经数毁数兴。清初闭关海禁,寺院殿宇亦毁于兵燹。1658年,郑成功率军北伐,在羊山(洋山)遇挫后,为了超度死去的将士和亲人,请来高僧,在祖印寺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礼仪备至,三军感泣。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海总兵蓝理募资修复。同治年间(1862—1874),住持僧云岫禅师又募资扩建。宣统元年(1909),工商巨子、邑人朱葆三捐资再次重修。1949年后祖印寺一度用作国家粮库、舟山市博物馆。1982年,祖印寺列入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批准为开放寺院。2006年成为省民宗委公布的26所省级重点寺院之一。2014年,一山一宁的舍利被迎回祖印寺,供奉于藏经楼。

城隍庙井 在城隍庙西侧的城隍庙弄8号门前,井深4米。石井圈高0.3米,向上微倾,内径0.38米。井圈内还有一环内井圈,造型别致。井旁有一老人家一直在呵护此水井,保持着井边的环境整洁,还在井墙上挂了块“古城老井”牌。

城隍庙,亦曰邑庙,源起古代水(隍)庸(城)的祭祀,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照壁尚存,有头门、二门、三门三道大门,中座戏台和左右看楼。前后两殿,大殿五开间,后殿三开间,庙梁上雕龙画凤,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明天启《舟山志》载:城隍庙在城惠应坊之北,山人徐慎初有记并碑。天启二年,团操把总黄大武重修。清光绪《定海厅志》在“祀典”中称,城隍庙,厅治西南百余步,康熙间,知县缪燧建。缪燧书碑记曰:城隍庙“与坛壝、学校并峙于城郭数里之内”。据旧志载,定海民间有祭祀城隍神必与山川诸神同祭的风俗。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合祭于山川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南门外半里观山下。清嘉庆九年(1804)七月毁于火。知县殷起瀛重建。

在祖印寺东侧,城隍庙弄5号屋后有一口老井,井深3.4米,井圈壁高0.35米,井圈外直径0.46米,内直径0.4米。井北侧是原舟山市粮食局职工宿舍厨房,职工生活用水皆取自此井。“文革”时,曾有人在此投井自杀。根据风俗,在清理出尸体,抽空井水后,井底被放置了一块大石磨,以为镇邪。

关阳殿井 位于定海古城东大街东首与都神殿路口相交之处。井深4.2米。石井圈呈圆台状,高0.3米,上井圈直径0.5米,下井圈直径稍大,约0.7米,砖叠井壁。此井四面有墙,南墙开门。门额题繁体隶书“关阳殿井”四字。此井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原在左营将士祀祠关阳殿(即关公殿)内。

上荣庙井 位于建国路14-1号门侧。井深9.5米。根据康熙《定海县志》和光绪《定海厅志》记载,上荣庙,昔之上营庙,中营游击、湖广人乐廷柯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西室祔供山西人石子固、福建人廖程和乐廷柯,此三公都在定海任过中营游击,有惠泽,里人德之,肖像以祀,故称三公祠。今天的建国路把三公祠与上荣庙井分割在路西路东,上荣庙井就在三公祠北端东侧。

泮池 在今定海一中内,是清朝古迹。泮池上有一石拱桥,即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海知县周圣化在芙蓉洲重建学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定海知县缪燧凿泮池,使学宫规制一新。清同治五年(1866),泮池四周加砌条石与石栏。

泮池,指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水池,意为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也是学宫的标志。西汉刘向《五经通义》说:“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是学宫不可或缺的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采摘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

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泮”的入学仪式。过泮桥,象征着拜谒先师,行游泮礼后方可修习孔子倡导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文化。《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经“入泮礼”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孔门弟子。

鳌山砚池 坐落在鳌山下。过去,鳌山墩曾有奎光阁和文笔峰塔,下面是一条石砌筑的长方形砚池,也称蜃池。往年池水清澈见底,学童时常在此钓小虾。当年,奎星阁、文笔塔、砚池、墨井相呼应,组成定海老城一上好佳景。然奎星阁在1968年被烧毁,文笔峰塔亦于1973年被毁,现仅存砚池和墨井。后鳌山墩建工艺美术厂,山周边建住宅楼,鳌山景区旧貌已荡然无存。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蜃池,在州治前,周数十丈,方广如一,亢阳不枯,旧传蜃潜其中,一名笔砚池。”这个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的笔砚池,是昌国州判冯福京所建,坐落在宋元时期的昌国县衙、昌国州治所在的镇鳌山麓(今陆军司令部内),故最初的蜃池不在鳌山墩下。但是康熙《定海县志》和光绪《定海厅志》所列职官表中冯福京是元大德二年(1298)任昌国州判官,大德四年(1300)调任。贞元年间并没有官员调任记录。

再看明天启《舟山志》对蜃池的记载,基本与大德志同,只是后面加了一句“今皆为圃”。清康熙《定海县志》与光绪《定海厅志》表述与天启志也几乎一致。(www.chuimin.cn)

到了清道光十年(1830),定海县知事王鼎勋捐俸薪和总兵捐资重修砚池,这时的砚池选址在鳌山下。为何选址鳌山下?因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翁山县治时,就在霞山之麓(今东门鳌山新村)创建了学宫。霞山是文教之山,象征文教的砚池移建于此,正好能与文笔峰塔、墨井、文稿田(鳌山下与学宫之间曾有大片稻田,象征纸)契合成“文房四宝”之雅意,是古城文运昌盛、鼓励岛民读书习文的象征。

新建的砚池长15.8米,宽14.5米,池深2.9米,面积约230平方米。条石砌筑,周围有32块石栏板,栏中嵌立对称石望柱,南北柱各9根,东西皆6柱,柱高1米。望柱柱头雕刻石狮一对,其余皆雕饰莲花。石栏板中间刻有“砚池”两字,落款为“大清道光庚寅”(1830),与文笔峰塔相呼应。这与康熙《定海县志》所载“今皆为圃”和朱绪曾的按语“今池乃新凿,在衙山下”相吻。衙山,又叫霞山,即今鳌山。

朱绪曾在《昌国典咏》里题《笔砚池》诗曰:“拈得龙鬓咏十洲,暂供游戏海云秋。风雷岂是池中物,下视人间即墨侯。”

龙鬓,指毛笔;墨侯,即古代文人对砚台的雅称。笔在砚台蘸墨,如游龙戏海。在这样一个砚池中自在徜徉,岂不腹有诗书气自华,朝濡暮染富春秋?

从蜃池到笔砚池再到砚池,名称有所变化,池址也有所改变,但其寓意是一体的,传承的。

墨井 位于昌国街道东管庙社区鳌山新村6号旁,与砚池同时代建造。清道光十年(1830),县知事王鼎勋捐俸薪,定海总兵也捐资一起重修。他们不仅在鳌山下开凿了砚池,还在池旁挖了一口墨井,与砚池水相连,现井口四周已用水泥硬化。

墨井深4.2米,井口圆形,井圈直径0.6米。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奎星神,魁星是其俗称。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宿。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之首。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其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海中大鳌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魁”与“奎”同音,并有“首”之意。相传奎光阁中的奎星就是用笔蘸墨井水点状元,并在砚池中洗笔。自古以来,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一大决定因素,东大街墨井和砚池一样,为旧时鳌山墩附近主要水源,对定海老城区繁华古街的形成和传统商铺作坊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奎星阁和文笔峰塔先后于1968年和1973年被毁,现仅存基本完好的砚池和墨井。但砚池石栏柱头已有不少破损,东西两侧的老树也是稀稀落落,似乎少了几棵。砚池南侧与巷道之间有一米余落差,有人把其间的七阶长石条喻成墨石。墨井的水体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已无居民问津,需要清淤排污。

青龙潭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叙水》和明天启《舟山志》皆载有青龙潭,此潭在普慈寺(旧址在今舟山烈士陵园放生池东侧之后山),一泓如镜,祷雨则出青蛇,以显其异。青蛇便是青龙,舟山民间称蛇为小龙,青龙潭便是以潭内有青蛇得名。传说旱天祈祷求雨时,青蛇会现身。

盘峙岛北纬30°古井 盘峙岛,又名大盘峙,位于定海城区西南面,为定海南部诸岛之一,归环南街道所辖。全岛丘陵环抱,呈南北走向,东北部低平,岙口众多。几乎每个岙都有小型水库或山塘、池塘,每个岙都零星分布有数口水井。

北纬30°古井位于盘峙岛长礁13-16号陈氏三合院老宅西侧。井内有方井圈,边长0.6米;外有圆井圈,内径0.38米,外径0.6米,高0.28米。皆石质。井圈口部分已经磨损,足见浸透沧桑。井壁均石砌,井内圆形,深3米多。一旁还有一口看起来与古井同样古老的长方形水潭,沿着山溪坑向上还有水井两口。

北纬30°线穿过舟山境内的普陀山、东港、临城至甬东一带,大五奎山、盘峙岛北端、盐仓螺头一带和金塘岛南部大丰一带。盘峙长礁古井的井眼刚好在此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