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井文化:慈善组织和公益活动相关

舟山井文化:慈善组织和公益活动相关

【摘要】:定海历来民风淳朴,热心慈善的人众多。凿公益井以济民生,也成为当时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士的选项。由此可知,保息局是一个公益性的慈善组织,是一个解救民困、安养百姓的慈善机构。关于定海保息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定海县志中均未见记载。但由保息局慈善机构专为扶持困难百姓生活用水而开挖的义井,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定海城市变迁和古代慈善机构变迁有重要价值。现为舟山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造福乡民,故名惠民井。

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定海作为对外交往的前沿港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活跃期。特别是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城乡居民经商形成了一股洪流。定海城中商号林立民国《定海县志》称:“自南面滨海轮埠起,迤逦经半路亭,入南门,历状元桥,迤西屈东至龙首桥,西至汇源桥,市肆骈列,号称繁盛。光绪辛卯,横街一带悉遭回禄(火灾),廛舍重建,公墙矗立,盛逾曩昔。比年轮舶往来,北达沪、江,南达象、台,西至镇、鄞,交通频烦(繁),商业愈盛。”

然而,商业繁茂的背后,也有大量贫苦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定海历来民风淳朴,热心慈善的人众多。凿公益井以济民生,也成为当时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士的选项。

保息局义井 位于蓬莱社区徐家塘18-1号屋前一个很狭隘的弄内。井深3米,井口直径约0.3米,井沿用一整块大石头雕成,外面呈六角形,内径为圆形,直径0.5米,井圈高0.33米。开凿于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井圈为一整块青石镂空而成,井沿内壁光滑,是取水时被井绳摩擦的缘故,已经裂成两半,但拼接尚好。井沿朝东的外壁,右边一面有直书 “义井”两个字。左边一面刻“同治元年八月”和“保息局开凿”字样。井壁内为石块垒砌。

这是一口有着明显历史纪年的古井,在定海城区内还是不多见的。但光绪《定海厅志》、民国《定海县志》以及1994年版《定海县志》都没有这口井的记载。

既是义井,便是公益性开凿。那么,保息局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呢?“保息”一词,典出《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即“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是指安养百姓,使之繁衍生息的措施。由此可知,保息局是一个公益性的慈善组织,是一个解救民困、安养百姓的慈善机构。(www.chuimin.cn)

关于定海保息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定海县志中均未见记载。庄世维先生根据博物馆相关资料分析,认为清同治元年(1862)战乱影响,加上大疫,江苏、上海一带难民成群,饿殍卧道,哀鸿遍野。当地士绅自发济困赈恤,首先在上海县城内开设保息局,以接济难民。同治《上海县志》卷二记载:“保息局在县治西北广福寺。同治元年夏大疫,时苏人避难来沪者甚众,苏绅公建为施医药、施棺代葬之所。其始专为苏人避难者设,厥后旁及他处,不分畛域。”是说后来保息局的救济对象不分区域,扩大到其他地方。上海作为定海商人最密集的经商之地,定海籍商人自然不会眼看自己的故乡亲人同样遭受战乱苦难,所以很可能效法上海,集资捐款在定海成立保息局,以解救当时战乱荼毒所造成的难民群以及鳏寡孤独者。

徐家塘义井上铭刻的保息局,很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定海成立的民间慈善机构。只不过它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湮灭得无影无踪了。但由保息局慈善机构专为扶持困难百姓生活用水而开挖的义井,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定海城市变迁和古代慈善机构变迁有重要价值。

惠民井 位于定海城区东大街聚奎弄6号刘鸿生故居内。该房屋坐北朝南,占地555平方米,建筑面积364.63平方米,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有正屋7间,左右厢房各3间。正屋后有天井和杂屋,院中有一棵合抱的沙朴树。现为舟山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本有水井和水塔,但刘鸿生先生心系家乡,他知道“靠天喝水”一直是海岛居民用水的一大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自家正屋后面打造了一口水井,平时后屋的边门都是打开的,方便街坊邻居来淘米、洗菜或者打水拎回去烧饭。因其造福乡民,故名惠民井。据周边邻居讲述,这口古井一年四季水源不断,而且水质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