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的井与井文化: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关的井

舟山的井与井文化: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关的井

【摘要】: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

定海作为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曾经历明末清初的辛卯屠城之难和两次鸦片战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许多节义忠勇的历史人物,让定海的古城文化变得丰厚,人文精神变得丰腴,其间,古城内的古井也成为这一桩桩历史事件的见证。

惠泉井 开凿于宋端拱二年(989),从旧志记载看,属舟山现存最早之千年古井。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载:“惠泉井,在县东北一里,深二丈。邑人皆汲用之。尝有白蛇出现。”宋宝庆《昌国县志》、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和明天启《舟山志》均有载,该井大旱不枯,历有维修,并云白蛇乃“井之灵也”。所载大同小异,唯《舟山志》将白蛇表述为白龙,亦有称“深丈余”的。“二丈”与“丈余”之间的差异,或跟井底是否清淤深掘有关,也跟井面是否提升、井圈是否筑高有关。

道光年间举人朱绪曾(1805—1860)曾来舟山,著有《昌国典咏》,内有《惠泉井》诗:“衔珠往往出灵渊,莫问隋侯报德年。桑苎翁无观海目,浪夸第一惠山泉。”

无锡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有赵孟、王澍书刻为证。盖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张又新《煎茶水记》又说:“水分七等……惠山泉为第二。”文人、茶人皆推惠山泉为天下第二,唯朱绪曾竟浪夸惠泉井为第一,还言陆羽(桑苎翁)未有观海之慧眼。传说中惠泉井出现的白蛇,朱绪曾竟想到隋侯救治的大蛇,后蛇衔夜明珠报恩,世称隋侯之珠。

现名惠泉井位于定海城北荷花池湾26-1号民宅对面,西为祈雨山。水泥浇筑的井圈呈长方形,四角弧形,长0.7米,宽0.4米,井壁为垒石所砌,井深3米。从水泥井圈往井内看,尚可见0.8米处现石板铺就的老井口,老井口呈长方形,石板厚0.2米。此井旧时一度被封填,1967年定海大旱时,有居民自行修挖,还重修了井圈。填池时古井得以保留下来,但井口又重修改小。20世纪90年代拍过一张惠泉井照片,井台和周边皆铺石板,整块湿漉漉的,中间长方形、两头弧形的井圈明显高于井台,水泥井圈上刻有“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一日修”字样。井在一户人家门前,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正在门口井边褪鸡毛,洗衣板上还有一位农妇在洗衣服。农妇面前,就是荷花池一角。阿能先生有文称,定海北门外祈雨山下的荷花池湾,旧时“池水清莲绿,石栏狮柱,池边有一口久旱不涸的长方形古井。这口井据说就是凿于宋代的舟山第一古井——惠泉井”。

如今,惠泉井还在。1996年之后,井台及周边石板换成了水泥,没了年月日落款。老人家的门成了一堵墙。2006年11月,荷花池因旁边修公寓,被填平筑起了花坛植树种花,成一健身小公园。池边的居民说,20世纪60年代荷花池还是清波绿荷,鱼游虾戏,钓鱼者每每钓起河鲫鱼。惠泉井与荷花池曾经相映成趣,从祈雨山东麓下来的一条溪沟既渗入惠泉井,又淌入荷花池。周边居民有“井水不犯池水”之说。

宫井 俗呼石榴下井,位于镇鳌山南麓,今建国路舟山警备区司令部内,建于明代。清顺治八年(1651)农历九月初二,清军破定海城,一万八千臣民同日殉难,明鲁王元妃陈氏、义阳王妃杜氏、宫娥张氏也一并投井。舟山辛卯之役前,南明将领刘世勋准备把元妃转移到安全地方,元妃拒而誓曰:“蛎滩黥背之间……愿得死此净土。”定海城破后,她“整簪服,北向拜,投井死”。为保全元妃遗骸,不为清军所亵窥,锦衣指挥王朝相和内臣刘潮用巨石填井后,自刎于井旁。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加建石栏,上勒“舟山宫井故址”。井口呈圆形,直径约2.5米,深约8米。井为雪交亭覆盖,井壁用块石垒叠圈砌。清代文人全祖望曰:“舟山何以有宫?盖明亡以后监国鲁王一旅居焉,故自称曰宫也。宫之井何以传?志监国元妃陈氏死节地也。”2001年6月,此井列入舟山市文保点。今雪交亭已不在,井圈也换新了。井圈直径0.4米,井台高0.34米,位于花圃之东侧。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曾写诗《勾章井》(见清末董康诵芳室刊本《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感怀鲁王政权。据孙峰考证,勾章井即舟山宫井,诗中有“只看文甃勾章井,金鳌背上穿清冷。三军卤饮感甘泉,十丈飞流牵素绠”“金井杯承帝子浆,玉颜影入昭阳扇”“羞落陈宫玉树花,胭脂井上无颜色”等与井有关的感伤句子

20世纪20年代定海县知事陶镛《宫井诗》云:“种族战争亡国惨,崖山之后有舟山。”镇鳌山下原鲁王行宫、清总镇署废弃已久,邑人请拨此地建新的成仁祠,经浙江省批准移建,并为定海公园之点缀,原书院弄张肯堂寓所的雪交亭也早已毁,便在原鲁王宫的宫井之上重建雪交亭,构亭护井。(www.chuimin.cn)

1943年4月17日,黄炎培先生考察舟山,在镇鳌山下看了成仁祠,祠旁有井,碑刻“舟山宫井”四字,他也看到了全祖望的《舟山宫井记》,曾赋《舟山半日游》一首,其中有“寻声下访迷失道,道旁宫井埋青草。三百年来碧血新,谢山一记犹堪考”几句。回来后写了游记《之东》一书,书中附有舟山宫井照片和陈姓元妃图像照。

竺家弄井 又叫七姑娘井,位于竺家弄20号屋后,外井圈方形,长0.84米,宽0.76米,高0.34米,厚0.12米。内有0.15米厚的椭圆形井圈,内井圈长度比外井圈长约0.1米,宽度比外井圈短约0.08米,井深4.4米。外井圈南北两块板凿有两个小孔,东西两块板镶有金属锁眼、锁扣,井壁用非常整齐的石块层层垒叠。

竺家弄是个有故事的小弄。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日,清兵攻占定海后,进行了血腥的屠城。他们接到命令屠城一晚,天亮止。清兵屠到竺家弄刘家时,公鸡受惊嘶鸣,清兵以为天亮了,便放下屠刀,刘家人虎口余生,以不食鸡肉报答公鸡救命之恩。屠城后,定海城中只留七姓人家,“刘”为第一姓。刘家的公鸡救下的是整条竺家弄的居民,所以,老定海人都知道,竺家弄人过年是不杀鸡的。

梵宫池 位于龙峰山腰东南侧,海山公园北侧的舟山烈士陵园内。原是古刹普慈寺的放生池。池平面略呈正方形,长31米,宽28米,北端略短,池边高3.95米。2000年大修时,池壁用块石垒砌,石质栏杆围护,栏高0.76米,栏柱高1.05米,围栏下有0.43米高辅墙。1840年7月6日,英军攻陷定海东门,定海县令姚怀祥知事不可为,且身又负伤,危急之际,他脱下衣冠掷付屠者阿狗转告家属曰:“我不克保守兹土,死且有罪;汝辈,寇来勿贻我戚!”再脱下“身上夏布衫与所戴铜边眼镜”交给他的胞弟姚怀铨,嘱云:“此物到时,便吾尽节时也!”英军步步进逼,姚怀祥从容跳入梵宫池自杀死节,时年58岁。今池边立有“姚公殉难处”碑。

留方井 井深5米,一井三眼。三眼井圈皆由5块石板构成,高0.4米,长宽皆0.6米,井眼直径0.32米,井圈南北两面皆镌“留方井”三字。字高约0.3米,宽约0.25米。留方井所在地旧为定海城内方河。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入侵定海,定海军营书记李昌达不屈,投方河殉职,其妻房氏亦效夫继殉。后方河旁立有“义士李先生殉难处”碑。清同治七年(1868)里人谷兰亭将方河填塞,建留方井,定海乡民感李昌达夫妇之节,在方河处凿井三口,题镌“留方井”。1979年6月,留方井与“义士李先生殉难处”碑作为一个整体被列为舟山市文保单位。

中营衙门井 位于镇鳌山下建国路31号戴家老宅西北侧约15米的弄堂边,根据2012年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海山风物——舟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载,中营衙门井开凿于元代。但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并未找到关于此井的记载。宋元两代,舟山的衙门建于镇鳌山山麓,长达600余年,此井在还未被命名为中营衙门井之前,就是供衙门官员用的一口水井。查明天启《舟山志》有关井的记载,在上荣井和四眼井之间,列着“山下井”,根据同在建国路的排序分析,此山下井很可能就是后来命名为中营衙门井的那口。

舟山“平定”后,康熙御书“定海山”以示对舟山之重视,并派兵驻防,设总兵1员,辖中、左、右三水营。在北门镇鳌山脚下设“中营衙门”,配从三品的中营游击将军和四品的中营守备。另配千总2名,把总4名。中营陆汛分防区辖2寨12台,外加1台,基本在舟山本岛西乡片区内。水汛防区为“拔午把总一员,驾哨船二只,配套工程足水兵,巡防二月更番”。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先后莅任过乐廷柯等五个中营游击。根据《清史稿·军制》载:“游击为从三品,分左、中、右营,位次参将。”

中营游击公署在此设置后,此井便成了供应营署驻军饮用水之井。那时增建4块正方形石板井圈,并以铁条加固。井圈边长0.53米,高0.3米。井壁用方形青砖叠砌,井圆形,井底铺石,内径0.36米,深6米。水质优,旱年不枯,可供数百人饮用。中营衙门井边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以挑水为生的男子,每天早出晚归,以担水卖钱养活一家老小。这也证明了旧时定海还有挑水卖这一行当,有些人家没劳力去挑水,有些富庶人家懒得去挑,诸等原因让他们的饮用水通过购买来获得。北门头水好,卖水人每天就把北门头的井水挑到街头巷尾去叫卖。有些行动不便的老太太,与卖水人订了“包月”按量送水,月底按担数付酬等协议。可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挑水卖这个行当慢慢淡出了定海人的记忆。

中营衙门井虽然规模不大,但行制规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对研究清初定海历史与军事海防沿革、人口发展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井2001年6月被列入舟山市文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