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的井与井文化-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

舟山的井与井文化-井里乾坤:舟山的井与井文化

【摘要】: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

舟山是一个群岛的合称。舟山的“山”是岛的意思,而“岛”则意味着汪洋大海中的一隅之地。它交通隔绝,位置偏远,面积狭小,土地贫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严酷的生存概念:严重缺水。

就算到了现今,如果除去大陆输水工程引入的水源,舟山多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707立方米,那是全省人均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

舟山的缺水历史拥有无数惨痛的记忆。打开舟山地方志,因缺水而成灾的记载比比皆是。仅以明天启《舟山志》为例,在“灾祥”条下,就有如下苦难记载:宋开熙元年五月,不雨,至秋八月;十年,旱;十四年,秋,大旱。嘉定十年,旱;十四年,大旱。成化元年,大旱。弘治八年,大旱。正德三年,旱。

舟山特殊的海岛环境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先天不足,使得一部舟山生存史,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求雨求水史。

从舟山地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水井位置来看,凡是可能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的开凿。定海城关北面背靠镇鳌山,山高林密,是聚水和出山泉的好地方。因此,其山根位置曾经被密密麻麻开凿了几十口水井,如今舟山最有名的几口水井,如留方井、南明宫井、四眼井、藤坑井等,全在这一带。

在这些水井中,有一口井的地位非常显赫。舟山第一本地方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就专门对它进行了记载:“惠泉井,在县东北一里,深二丈。邑人皆汲用之。尝有白蛇出现。皇朝端拱二年开凿。”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是舟山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口水井。《四明图经》的记载表明,在舟山人文历史发展记载和描述的第一笔里,就有舟山水井的位置。

这种对于水井的高度重视,几乎成了舟山方志书写的一种传统。明天启《舟山志》就花了很多的笔墨,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定海城关的众多水井的名称和位置,仅城西北的镇鳌山下就有惠泉井、上荣井、荣庙井、山下井、四眼井、两眼井、棺材井、王衙井、荷穿井、叶家井、所井、李家井、府前左井和右井、王家井、小井、大井、仓井、达子同井、东井、城西井、刘家井、藤坑井、袁家井、庄周井、寺井等30多口,其他还有东南方向的衙山井、王衙同井、中洲井、杨家井、陶家井、南城井、吴家井、邹家义井和舟山井等。

这些水井,从名字来看:有与衙门有关的,如所井、府前左井和右井,或许还有王衙井、王衙同井和达子同井;有与寺庙有关的,如荣庙井和寺井;有与井的形状和位置有关的,如四眼井、两眼井、棺材井、小井、大井和坑井。但更多的是与井的主人有关,如叶家井、李家井、袁家井等。可见,几乎舟山的各个阶层,都曾经参与了水井的开凿、养护和使用。由于挖井的费用较高,有的水井还是几户人家共同开凿和拥有的,如庄周井。这里的庄周,显然不是道家庄子,而是指庄家和周家合挖合用的。因此仅仅从这些水井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到许多舟山的人文历史信息。

许多舟山水井,本身就是舟山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这使得它们的历史价值体现得更为突出。如定海城关的留方井所隐含的元末方国珍鸦片战争时期李昌达夫妇的身影,南明宫井与明末清初舟山的历史演变事件之间的关系,中营衙门井所保留的清代定海驻兵的历史信息,还有保息局义井对清同治年间舟山民间救助机构运转的间接反映。另外,位于普陀区的廉泉抗倭古井、戚家湾方井潭和位于岱山长涂岛的倭井潭等,都是当年抗倭斗争风云的历史留痕,非常具有保护价值。

当历史进入当代,水井的历史人文因素并未失去,许多水井俨然也成了历史的叙述者。譬如位于岱山长涂岛上的一口两眼水井,原来是一个水潭,20世纪70年代,村里的农业队、渔业队和运输社合力将之改造成可以饮用的水井,全村人非常高兴,特地在水井北面的石墙上建造了一个纪念碑,上面用红笔写着:“集体威力大无比,劈山引水人胜天。饮水思源情义长,时刻怀念毛主席。”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因此在舟山群岛,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水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数量上来看,舟山的水井总数之多是惊人的。根据1994年版《定海县志》的记载,仅仅在定海一地,就有7016口水井之多。其中城关777口,其他乡镇、海岛从数十至数百不等。普陀、岱山和嵊泗各有数百口,还不包括海岛渔民的自备天落水井。这说明长期以来,至少在大规模修建水库之前,舟山人基本上是依靠水井来生存和生产的。

舟山的水井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水质优良。明天启《舟山志》在记载水井名称和位置的同时,还不忘载出它们的水质和水源。如“四眼井”下面特注明“泉极甘美”,在“藤坑井”下注明“泉极甘美,舟山称最”,在“小井”下注明“深七丈余”,以突出水源为深层地下水。这种把水井水质与人居质量紧密相连的现象,在当今还有所遗存。譬如岱山本岛上有好几口井的水质非常优良,周围居民一直用井水来酿酒。秀山岛的两眼井的水质也非常好,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们采访者,这井水冬暖夏凉,至今仍然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用水。

从分布来看,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哪怕是非常偏僻的海角,非常小的海岛,也都有水井。譬如定海全县的7000多口水井中,除了本岛,册子、长峙、盘峙和大猫等岛都有上百口水井存在。又譬如嵊泗,属于缺水更加严重的偏远海岛,更是离不开水井,凡是有一点点地下水源的地方,几乎都有水井或坑道井的存在。

从种类来看,舟山的水井种类也是比较多的。从井的拥有者来分,有衙门井、军营井、寺院井、村落井、家族井等;从井的功能来分,有吃水井、酿酒井、洗涤井、民间崇信井等;从井的形状来分,有竖井、坑道横井、上宽下窄井、下宽上窄井等;从井口的数量和形状来分,有单眼井、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和圆口井、方口井、半圆形井等;从井与水源的关系来分,有泉井、潭井、井池合体井、井池分离井等。种类非常齐全。我们的水井采访者孙和军甚至还在定海紫微的一个村庄里,发现了一口五眼井。一井五眼,非常罕见。甚至还有八个井口的八眼井,估计它们本是一个池潭,浇上水泥盖后留出多个洞口,就变成这种五眼、八眼等多井口的水井了。(www.chuimin.cn)

更难能可贵的是,舟山的有些水井还非常具有海岛特色,譬如海岛渔民家里的自备水井。嵊泗一带的许多渔村土壤贫瘠,地质基本都由花岗岩等岩石组成,缺乏掘地凿井的基本条件,也几乎没有地下水的储存。天然的雨水被岛上人称为“天落水”,成了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他们用各种办法搜集“天落水”,储存在院子里用水泥和砖石砌成的“井”里,一年的生活用水,全都在里面了。这样的取水和用水方式,大陆上的人们是很难想象的。

舟山渔民对于水井的感情,甚至还体现在渔船的水舱里。他们把渔船上面的水舱也称为井。水井里的水是源源不绝的,而渔船水舱里的水是有限的。在海上劳作的渔民,最害怕水尽粮绝,他们把水舱称井,就是希望水舱里的淡水永远不会枯竭。

舟山还有一些水井,形状虽然很普通,但是内涵上却有特殊性,因此也可以归入特色井,如位于定海岑港里钓山的宕口爱乡井,为1991年7月台胞庄兴隆先生捐献1000元美金所凿。长白岛上的腾家井,为新加坡侨胞腾宝友夫妇捐款所凿。还有坐落在小沙陈家村三毛祖居内的三毛乡愁井,是因1989年4月20日三毛返乡祭祖时取水带回台湾而得名。

另外,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所在地,舟山的一些水井还与渔业生产有一定的关系。譬如蚂蚁岛大井潭的水质好,就被蚂蚁岛渔民用来烧“栲道”(又叫“栲陶”)水。在尼龙线网出现之前,渔网都是用苎麻织成,非常容易被海水腐蚀,而栲网能让网具更牢固,更有韧性。据说栲网用的水,一定要是上好的井水,蚂蚁岛大井潭的水井就派上了大用场。当地老人说,20世纪60年代,栲网前会安排五六个小伙子挑水,大家争先恐后抢着挑,挑着水桶,跑得飞快,这就赋予蚂蚁岛的井文化非常特殊的内涵。

舟山渔业重镇虾峙岛上的草屋水潭、庙湾大井潭和大岙岗头水潭,都是虾峙岛上的渔嫂们挖成的。虾峙的渔嫂非常了不起。她们有的下海捕鱼奋战在洋鞍渔场,有的积极参加庙湾海塘的修筑。这也是舟山井文化的渔家特色吧。

数量惊人的各种各样的水井,基本保障了舟山居民基本的生活所需,但是水井的容量毕竟有限,到了大旱时节,水源断流,水井干涸,争水夺井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有许多悲剧,如1930年嵊泗大旱,嵊山岛“水价昂至一元一担。汲水者多掘地卧守其侧,持杓而舀,因其汲水而启争斗者,日常有之”。但也有许多动人的颂歌,如舟山多地流传着“部队让水于民”的美好故事,其中著名的有马关部队井,这口本来为部队专用的水井,因为许世友的一个命令,而流传成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此井水质好,出水旺,附近老百姓也很想来用水,部队一度盖上井盖。刚好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来马关公社蹲点,闻知争水事件后,非常生气,下令开井让百姓取水。于是第二天,营房围墙外挂出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里面井里有水。”从此军民关系更加和谐了。

只有严重缺水的舟山居民,才会感受到水井的重要,才会感知部队让水的情谊,所以也只有在舟山,这样的佳话才会代代相传。

不仅是部队让水这样的佳话到处传播,历史上还有一种凿井让水的佳话也让人永记,这其实也是舟山井文化特殊性的体现,那就是一些僧侣等出家人挖掘开凿的水井,供周围居民享用。这样的佳话在普陀山、朱家尖和六横等地,经常有人提起。对僧侣等人而言,这是一种积德施善的体现。对于没有力量凿井而又迫切需要用水的居民来说,这样的让水是莫大的恩德,所以这样的佳话也代代相传。

正因为舟山的水井在人居生活保障、民间井神信仰和历史风云变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自古以来,舟山人民就有很强的水井保护意识。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把惠泉井记载入志,本身就是水井保护意识的体现。因为入志后的水井,必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舟山人民对于水井的保护,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砌井壁用的石块,都是最干净的原石,井栏大多为整块岩石挖洞而成,既美观又结实。水井周围整洁卫生,不远处基本上都挖有排水沟,防止污水倒灌水井。

如果条件许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水井周围都留有很大的空间,绝对不会紧贴着水井造房子。哪怕是在渔农村地区,也绝对不会在水井附近建造猪圈,更不要说建造厕所了。

水井要有好的干净的环境,这是舟山人普遍的水井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已经变为自觉的维护行动,任何破坏水井环境的行为,都会被坚决地制止。

人们会给一些重要的或者水质特别好的水井盖上盖子。这些盖子,有的是木质的,有的是石质的。近现代后,有些井盖变成了水泥浇制的。

随着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水井面临被填平的命运。大家虽然惋惜,但也表示理解。然而对于历史悠久、位置重要、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水井,大家也奋起保护。如沈家门有一个水井,在城建规划中被标注填平,结果居民纷纷反对,政府部门充分理解并尊重市民的感情,最终把它保护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