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大师的社会揭露与批判

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大师的社会揭露与批判

【摘要】:在新俄罗斯电影中这种现实主义充满了纪实和隐喻。在注重反映俄罗斯社会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与现代电影内涵的要求相结合。这些新生代现实主义导演中以安德烈·萨金塞夫最为典型,是当代俄罗斯导演中的佼佼者。萨金塞夫从2003年执导第一部长片《回归》开始得到国际关注,该片先后获得两项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项俄罗斯国家电影金鹰奖。在电影中,父亲展开了一系列他认为儿子们必须在成为男人的过程中学会的事情,比如喝酒。

一批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导演,受青年时代历史变迁、社会巨变的强烈影响,难以坦然接受社会的巨变,而对经典苏俄文艺传统留有强烈的归属感,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人性内在的精神问题,将苏联传统的“诗电影”赋予现代社会意义,剖析了社会阴暗角落被人忽视的精神、人性与伦理问题,以引发关注与深思。此时俄罗斯出现了以安德烈·萨金塞夫、尤里·贝科夫、弗拉基米尔·达多洛夫斯基、鲍里斯·赫雷布尼科夫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俄罗斯导演。这些导演一般都出生于苏联诗电影繁荣发展的“新浪潮”时代,而艺术创作始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承老一辈的电影传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发展属于自己时代的“新俄罗斯诗电影”,导演们关注生活的视角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在思想开放的大潮下,绝大多数导演还是把对生活的着眼点放在了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大众生活的思索上。

在新俄罗斯电影中这种现实主义充满了纪实和隐喻。在注重反映俄罗斯社会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与现代电影内涵的要求相结合。既有魔幻的手法,也有心理分析的手段,还有黑色影片的阴暗,还与死亡、永恒等主题密切相连,赋予了多重含义。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中用象征和隐喻来揭示电影对人生的思考和困惑,在对芸芸众生的苦恼和喜悦的叙述中展示想象与现实的交织与错位,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社会生活的点滴真相,把种种普遍的意象都幻化为俄罗斯的独特象征。在这种生动的表现中让人们感受到在时代变革中的各种悸动,从而使观众们体验和思考自己与身边其他人的生存状态。电影的隐喻被放置在人们的思考当中,在视觉的冲击中完成对现实生活意义的寻找,揭示出覆盖在表层假象下的内在本质,达到现实生活的真相,多元化手法表现的现实主义使俄罗斯电影人在转型时期的迷茫和焦虑中能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开创出符合民族电影发展规律的创作方法和原则。在注重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同时,也把艺术性提升到一个固有的高度,表现出俄罗斯电影人的执着和坚守。

这些新生代现实主义导演中以安德烈·萨金塞夫最为典型,是当代俄罗斯导演中的佼佼者。萨金塞夫从2003年执导第一部长片《回归》开始得到国际关注,该片先后获得两项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项俄罗斯国家电影金鹰奖。

《回归》讲述的是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归来,两个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孩子既感到怀疑和强烈的隔膜感,又有些兴奋和好奇。对他们而言,强悍的父亲只是在照片上见过的陌生人,对他没有亲近,只有敬畏。而对于一个抛弃家庭的男人来说,回到妻儿生活的家,展现的不是一种愧疚或负罪感,而是父权的威严和对女人、孩子的统治姿态。为了增进父子感情,父亲决定带两个孩子一同外出旅行,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父亲对待儿子格外严厉,态度生硬而武断,经常用威严和震慑的手段,这种特殊的父爱让孩子们很难接受,大儿子安德烈对此只能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伊万对父亲的不满逐渐累积,越来越强烈,他认为没有父亲的生活同样过得很愉快。最后,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他们分头行动,约定好时间。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一些神秘的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威胁父亲要跳下去。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并快速爬向儿子所在的位置,结果父亲在快要达到的一瞬间,因手抓处的木板老化脱落而坠落身亡。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沉下湖心。看着父亲缓缓沉入大海,两个儿子终于开口喊出了“爸爸”。

“回归”的意思是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位置,影片的名字表现电影的主题。在片中,父亲消失12年以后回归家庭,他带着儿子去远足,在路上用严格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希望孩子们能成长,他也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愈演愈烈的父子冲突使死亡不期而至。父亲的身后似乎隐藏着许多秘密,但这些秘密也随着父亲的死亡难以言清。对许多观众而言,《回归》是一部情节扑朔迷离、主题晦涩难懂的影片,这也是一部需要耐心观赏、细细品味的电影。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现实世界被远远抛在身后,被彻底模糊,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永恒的诗意气质,渗透出深沉的哀伤情绪和冷冽的美。”导演自己也曾说,故事以寓言的方式透视人生处境,观众只要循着这个方向欣赏,定会看出真正的意思。

《回归》表现的是“父亲”的深刻内涵,影片首先反映一个家庭的父子关系,父亲突然回归,开始了对两兄弟的教育和引导,其中还掺杂着父权的霸道和强权,以及两兄弟的反叛和成长。所以,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表现父子关系和生命传承的影片。

整部电影充斥着冷凝、压抑的气氛,其戏剧张力、戏剧冲突主要在于父子之间的矛盾。两个儿子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在他们的成长中充当着保护伞的角色,将儿子护在身边。影片开场的游戏中,弟弟伊万因为胆怯不敢跳下去,其他孩子都回家了,他只能独自蹲坐在高台之上,母亲得到消息后赶来,将他拥入怀中安慰。父亲的缺失让儿子们面临着成长困境,伊万有恐高症,在母亲身边只能是一个哭泣、懦弱的羊羔,但他有时候也很倔强,会因为不高兴和别人打架。哥哥安德烈软弱而没有主见,自己的弟弟被欺负也不敢帮助。显然两个男孩子都存在着性格缺陷,没有男人应该有的血性和强悍,所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父亲的角色。但归来的父亲是强硬、专制、不善表达的,他想通过一次旅行来弥补自己在儿子生命中的缺失,教育儿子成为真正的男人,但他的方式让他们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影片也更加充满张力。伊万还是一个离不开母亲的孩子,对于凭空出现的父亲一直保留着抗拒、怀疑的态度,而对于安德烈来说,父亲则是心目中一直以来的期待,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对父亲的话语言听计从,模仿父亲的行为。兄弟俩对父亲都有好奇,会在睡前讨论父亲,回忆妈妈曾经描述的父亲形象。

在电影中,父亲展开了一系列他认为儿子们必须在成为男人的过程中学会的事情,比如喝酒。父子相聚的第一面是在餐桌上,父亲打开一瓶干红,为自己倒上酒之后,对母亲说:“给他们点酒。”在儿子平生第一次品尝酒的滋味后,他问小儿子伊万:“喜欢吗?”“不完全。”伊万说。“我喜欢,爸爸。可以再来一点吗?”大儿子安德烈或许是在幼童时受到过父亲的熏陶,或许是因为已经长到了理解男性的年龄,他的回答与弟弟正好相反。但是父亲说:“够了,吃饭吧。”“酒”是男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俄罗斯这个国家而言,所以父亲首先让儿子们品尝酒,当然,“酒”只是男性世界的一个象征,喝酒仅仅是参与男性世界的一种仪式。

踏上旅途之后,父亲想要传递的是对权威的服从,男性世界是一个权威与秩序的世界。尊重并服从权威,或者成为权威,是在男性世界里生存的必要法则。这对于小儿子伊万来说尤为凸显,因为在两兄弟中,伊万也许一直被母亲呵护着,所以他是更任性的那一个。

在父亲和伊万相处的过程中,几乎一直是命令的口吻:“伊万。”

“什么?”

“什么,爸爸。”

“什么?”

“你应该说‘什么,爸爸’。”

“什么,爸爸。”伊万极不习惯这样不够亲昵的对话。

影片中,“叫我爸爸”的规训一直在父子之间重复着。安德烈马上接受并习惯了这种称呼,而伊万一直到失去父亲后,才从心底喊出了“爸爸”。

对于伊万而言,在母亲无条件的呵护下,他滋长了更多的任性,而任性是孩子气的主要表现。父亲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不容置疑的权威。“你还有两分钟解决你眼前的食物!”“你还有30秒钟解决你的汤和面包!”“坐下,然后吃面包和汤,明白吗?”面对虽然饿却赌气不愿意进食的伊万,父亲不断拿出表来命令他。在海岛上父亲也不近人情地提出“谁最后一个吃完,谁就得洗盘子”,孩子们只有绝对服从。

父亲还通过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男人如何解决问题、男性世界的行动和担当是什么。这在推车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父亲虽然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过这些意思,但是他的话和行为一直在提醒着儿子们,在安德烈问怎么弄轮胎的时候,父亲只说了一句话:“用你的手。”男人以行动为先,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的事情,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能依赖别人,这在抢劫事件中也有所体现。在餐馆吃完饭后,父亲出去打电话。安德烈刚刚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唤服务员过来付账,手里还拿着父亲的钱包,于是兄弟俩决定先看看包里到底有多少钱。这时两个大男孩走过来,希望分享他们的钱,遭到拒绝后,一个大男孩打倒了兄弟俩,抢了钱包就跑。父亲开车将那个男孩追了回来,让他站在兄弟俩面前。然后,父亲分别对兄弟俩说:“他打了你,现在他是你的了,做你想对他做的事。”

在两个儿子分别表示不愿意报复时,他失望地羞辱他们:“你们裤裆里面都没有东西。”

“我没有准备好。”安德烈为自己辩护道。

“你应该一直做好准备的。”父亲反驳说。

父亲质疑儿子们为什么自己不去解决,他不插手也是想锻炼儿子们的这种能力。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暴力不是必需的,但是他要有自卫的意识,当别人欺凌他的时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必须学会用暴力保护自己。(www.chuimin.cn)

电影中多次出现父亲对儿子的惩罚。第一次小小的惩罚是在钱包事件之后,父亲告诉两个儿子,他们的旅行结束了,他们要带上自己的包和钓竿,搭乘公共汽车回家。而当他们坐上公共汽车既懊恼又莫名其妙的时候,父亲又回来了,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小车。

第二次惩罚比较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当他们在一个美丽的湖边经历了钓鱼、烧烤和野营活动之后,第三天又开始新的旅程。伊万抱怨父亲的安排让他不得不中止了钓鱼,放弃了钓到一条大梭子鱼的机会。父亲让伊万“闭上你的鸟嘴”,并在伊万继续絮叨时将伊万和他的钓竿丢在一座桥上,自己则与服从的大儿子一道继续前进。这是一次漫长的放逐,在旷野,没有回家的办法,也没有继续前进的可能,伊万孤零零地坐在路边。后来又下起了雨,他被彻底淋湿,内心绝望、无助与懊悔,自然还有怨恨。直到这时,父亲的车笛才重新响起。

“告诉我你为什么回来?为什么?”伊万坐回车上责问道,“我们不需要你,没有你我们生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回来?”

“你妈妈要求我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也希望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

“为什么,就为了奚落我们?”可惜,伊万此时还不能明白这一切。

之后,儿子们划船出岛钓鱼迟归事件又引起了一场大爆发,父亲对他们没有信守承诺和遵守时间十分愤怒。

在海岛上,儿子们要求去钓鱼,于是父子约定了时间。可是,儿子们发现了一艘搁浅的沉船,为了钓到船舱里的一条大鱼,延迟了回去的时间,他们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父亲近乎苛刻和毫无人情的教诲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激起了更大的冲突,七天的旅途中父子之间有着无数的矛盾,最后一次冲突将父子关系推向高潮。父子之间持刀相对,在追逐小儿子的过程中,父亲跌下高台骤然离世,整部电影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这个结局意味着父亲的离场与儿子的成长。“弑父是寻父旅途结束后父亲们离场的最佳方式。”父亲的死亡成为两个孩子的成人式:未成年的孩子们没有哭也没有害怕,他们变得独立和坚强,也明白自己对父亲的感情。一直顺从的安德烈镇静地决定要把父亲的尸体带回去,并充当起兄弟两人中领导者的角色;伊万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从他一直畏惧的高塔上走了下来,父亲的离去意味着儿子们的超越。可以说,弑父是儿子们的成人仪式,电影最后两兄弟用父亲所教的知识平安归来,象征着他们克服了自我弱点,完成了从男孩向男人的蜕变。

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导演并没有迎合观众。很多电影里都塑造过严父的形象,但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在某些桥段里展现父亲柔情细腻的一面,虽然这么处理可以让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但这样的处理难免成为一种套路。在《回归》中,导演反其道而行之,把父亲形象处理得非常符号化。父亲的形象非常片面,除了专权还是专权,脸上从来只有一个表情。除了最后伊万爬上高塔使得父亲流露出关切、焦虑的神情,其他的时候就如同伊万所说“他从来不关心我们”。然而这种符号化的处理手法是很写实的,很符合父亲神秘的身份。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我没有把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这是一部典型的艺术电影,隐晦、富含隐喻,难以言说其中的道理,但是给观众带来非常多对人性的思考。

《回归》是围绕着父子关系展开的。不过本片能够获奖无数、被影人推崇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便是它对俄罗斯历史背景和人性的隐喻。父亲还可以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寻父”这一主题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在转型中经常出现的,有一定的文化现实意义。能和美国对抗的强大国家解体后逐渐丧失了霸主地位,俄罗斯民族在迷惘中寻找精神的皈依。电影于2003年上映,12年前刚好对应着苏联解体的时间,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父亲的消失和国家强权的消散相呼应。

如果结合俄罗斯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部影片,就能看出人物形象背后的隐喻。结合剧情,片中父亲的形象也体现了父性权威和集权统治。在哥哥安德烈的眼里,父亲是充满着男性气概的榜样,是他崇拜的对象。而弟弟伊万却对父亲充满了怀疑和敌意。这刚好体现俄罗斯人民一直以来对于权威的两种态度。哥哥安德烈的顺从和弟弟伊万的叛逆,反映出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对待自己生存状况的两种对立的态度,而故事中父与子之间的疏离和陌生,正是这种态度的直接反映。父亲的形象带有俄罗斯人民的期待和寄托,是俄罗斯民族呼唤回归的对象。

父亲一直用无情、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而苏维埃政权统治下的俄罗斯又何尝不是如此处境呢?父亲尽管教会了孩子们用铁血的方式面对种种问题,但是并没有补足孩子们需要的爱。苏联尽管在资本主义国家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重工业,超级大国的形象屹立不倒几十年,然而对于人民来说,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然而这才是人们最关心、最需要的东西。

俄罗斯的发展处在瓶颈当中。它已然不是当年那个超级大国,却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全球化之中。它名义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实质上保留了大量社会主义时期的残余,处在进退两难的局面。它将何去何从?影片中,父子的旅途正好历时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在宗教中有着轮回的意味。那么一直笃信东正教的俄罗斯是否要重蹈覆辙,在命运的漩涡里将历史重演?这恐怕是导演想要警示众人的吧。

同样根植于冲突,萨金塞夫探讨男女两性的伦理关系也十分耐人寻味。《为爱放逐》中描绘了一个内部岌岌可危的家庭,展现了夫妻生活的重重矛盾。妻子对于日渐冷落的夫妻生活心灰意冷,男主角再现了一个内心丰富、外表木讷的丈夫在面对妻子“出轨”时怀疑和绝望的复杂心理,从妻子维拉撒谎的出发点可见爱情中男女双方诉求的差异。阿列克斯以自己固有的方式表达情感,甚至在兄弟面前坦陈自己的感受,却对最亲近的妻子保持缄默。他没有提出离婚,但也并没有补救破裂的意愿。影片开始画面平静、和谐,镜头对准两个人的手,同样的戒指闪着柔和的光,但现实中的两人已经貌合神离,夫妻两个人爱情上的放逐令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在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萨金塞夫的电影《利维坦》初次亮相便斩获奖项。2015年,该片又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同年获得第72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及第35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新千年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电影,《利维坦》位列第47名。将电影命名为“利维坦”其本身就值得深思,一方面“利维坦”正是托马斯·霍布斯所谓的《巨灵论》;另一方面象征着圣经中与约伯抗争的凶恶巨兽“利维坦”,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伟大的风景画家利维坦。所以影片中既有上层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又有与邪恶奋勇抗争的约伯,更有那种美得让人绝望的画面,一如利维坦的风景画。海边已经腐朽的船和巨大的鲸骨骸,对应着社会中的腐朽,这种腐朽不只是政治体制,更是人性的贪婪和背叛,片中有妻子对丈夫的背叛、朋友对朋友的背叛、父亲对儿子的背叛、政府对人民的背叛、人性对上帝的背叛。

在《利维坦》中,萨金塞夫似乎更明确地将社会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通过边远山区的一个地产拆迁官司,将社会的、家庭的、国家的和人性的问题放到一起。《利维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俄罗斯西北部巴伦支海沿岸的一个边陲小镇。主人公科里亚是一位退伍军人,他和前妻的儿子罗马以及年轻貌美的妻子利里娅过着悠然恬静的生活。在祖辈生活的地方,科里亚有一栋精致的小楼,小楼依山傍水,且离市中心不远,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当地市长瓦迪姆垂涎,市长遂以市政需要为名强行征收科里亚的房屋,科里亚的悲惨生活就此开始。市长野蛮骄横且无所不能,从警察局到检察院再到法院,他手法老道地裹挟着国家机器为所欲为。最终,市长通过罗织罪名让科里亚锒铛入狱、家庭破碎。他自己也达到了目的:权力巨兽利维坦要踩死一只蝼蚁,也可以做到程序上的合理合法。

《利维坦》展示了科里亚这个原本属于国家机器当中的一员与强征土地的市长所构成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种对立与冲突是现代政治的一种普遍处境,它可能在任何一个国家及这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人身上发生。换言之,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萨金塞夫所要探讨的主题,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它(电影《利维坦》)讲述的是人的命运,不仅是俄罗斯人,也不仅仅是发生在俄罗斯的事,它讲述的是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人与国家之间的冲突。”

对于萨金塞夫作品的审视,应当拥有更为宽广的视角,不应仅仅将当时当地的俄罗斯国家和社会现状作为批评语境,可以说是对于超越国界的人性、国家、社会、宗教的褒扬与批判。无论是在父子、夫妻的家庭伦理,抑或人与人的关系、个人权利的社会政治伦理,甚至是神与人、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宗教伦理层面,安德烈·萨金塞夫都倾注了个人持续的关注,并做出全面且不乏洞见的评判。在这些影片的伦理叙事方面,既有人性的张扬,又有毫不留情的揭露、批判。或许,正是这多重伦理视角的引入,使得萨金塞夫的电影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也同时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生存的永恒寓言。

注释:

① 云风:《不可忽略的经典之关于〈回归〉的回归》,http://ent.163.com/ent/editor/movie/040924/040924_321068.html。

②《戛纳获奖影片〈利维坦〉“号脉”俄当代社会》,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world/u7ai1651831_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