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大师经典作品评析《压路机与小提琴》

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大师经典作品评析《压路机与小提琴》

【摘要】:一个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看到萨沙被小朋友们欺负,帮萨沙解了围,并和萨沙成为好朋友。影片分析这部短片是塔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塔可夫斯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和意蕴在《压路机与小提琴》中已经初见端倪。就这样“压路机”与“小提琴”愉快地相处了一天,瑟黎卡帮助萨沙跨过路上一大片积水,一起吃午餐,请他吃面包。

图2—1 《压路机与小提琴》海报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

主演:伊戈尔·福姆琴科、弗拉基米尔·扎曼斯基、玛丽娜·阿朱别伊、柳德米拉·谢苗诺娃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上映日期:1961年12月30日

片长:46分钟

影片梗概

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萨沙跟母亲一起住,母亲对他非常严厉,而他的小提琴老师也是一个古板而严格的女人。萨沙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不能自由玩耍,他的生活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周围的小朋友都嘲笑他、捉弄他,戏称他为“音乐家”。萨沙很苦闷,还要尽力躲开孩子们的捉弄和奚落。

一天,萨沙居住的这片区域来了一拨整修建筑的工人。一个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看到萨沙被小朋友们欺负,帮萨沙解了围,并和萨沙成为好朋友。瑟黎卡开着一辆巨大的压路机,好奇的孩子们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工作。瑟黎卡教萨沙操纵压路机,甚至让他独自驾驶,萨沙开心极了,这也使小朋友们羡慕不已。萨沙也给瑟黎卡讲述他学习小提琴的事,并给他深情地拉了一曲。通过萨沙的小提琴表演和介绍,工人瑟黎卡开始体会到艺术震慑人心的力量。瑟黎卡处处关心小萨沙,答应晚上带他去看电影《夏伯阳》。可是,严厉的母亲得知后,将萨沙锁在家中,他们的约定最终未能成行。

影片分析

这部短片是塔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塔可夫斯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和意蕴在《压路机与小提琴》中已经初见端倪。(www.chuimin.cn)

1.片名内涵

整个片子始终围绕着两个主角,叙述拉小提琴的男孩萨沙和压路工人瑟黎卡之间的短暂友谊。“压路机与小提琴”这个名字,代表着对两位主角的身份认知,这两者的奇异组合,也激发了某种想象,带来了无限的思索。

影片开场,小男孩萨沙背着小提琴盒走出家门,他穿着灰短裤,长袜子,蓝色的毛衣,背着一个大琴盒,身影落寞而孤单。萨沙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与严厉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个同样严厉的女老师。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要按照老师和妈妈的要求不停地练琴。萨沙没有朋友,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外面自由玩耍。当他出门时看到楼道里有许多踢毽子的小朋友,躲在楼道的阴影里不敢挪动脚步。被嘲讽为“音乐家”的小萨沙是其他孩子眼中的另类,他们孤立他、嘲笑他、捉弄他,常常抢走他的琴。这时候瑟黎卡出现了,他为萨沙解了困,赶跑了欺负萨沙的男孩们。

在上音乐课的途中,萨沙有了短暂的自由时光,他看着五彩缤纷的橱窗,有了很多美好的遐想,像万花筒一样的天空、街道和行人,使萨沙露出了纯真的笑容。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钟声提醒萨沙要赶快去上课。气氛压抑的课堂,永远不会满意的古板的老师使闷闷不乐的萨沙十分沮丧。在上课的间隙萨沙遇到了一个同样来学琴的可爱的小女孩,他们没有交流,但一只苹果缔结了默契和友谊,这也是萨沙紧张枯燥生活中的一点慰藉,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像一个孩子一样恢复了天性。

下课回来,瑟黎卡让萨沙坐上压路机,教他操纵这个庞然大物,萨沙甚至可以自己独立开压路机了,经常欺负他的孩子们看到萨沙受到如此厚爱都惊呆了。中午休息时,瑟黎卡和萨沙遇到了一个男孩正在欺负一个更小的孩子。萨沙想让瑟黎卡帮忙,但瑟黎卡说:“你要救他需要你自己解决。”面对比自己高一头的对手,萨沙虽然也很犹豫,但在瑟黎卡的鼓励下勇敢地站了出来。就这样“压路机”与“小提琴”愉快地相处了一天,瑟黎卡帮助萨沙跨过路上一大片积水,一起吃午餐,请他吃面包。萨沙为瑟黎卡奏琴,他们畅快地交谈,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还相约晚上去看电影。

在萨沙的家庭中,没有父亲的身影。父亲的缺失,使萨沙的成长缺少了怎样成为一个男子汉的教育。学小提琴是在母亲和女老师的教导下,成为音乐家在片中被赋予了些许女性的气质,所以萨沙成了小朋友们嘲讽的对象。在面对小朋友们的欺负时萨沙常常不知所措,只有想办法逃避。作为压路机工人的瑟黎卡的出现,适当弥补了男性气质缺失这个缺陷,他教会了萨沙什么叫勇敢,怎样面对大孩子的欺负。驾驶压路机也是充满了男性力量的一种暗示,弱小的萨沙在压路机上拥有了强有力的力量和荣耀,一个向他挑衅的大孩子的自行车被撞翻了,只能狼狈地一瘸一拐离开。

但“压路机”与“小提琴”这两个格格不入的事物之间终究隔着一堵隐形的墙,他们的友谊注定是短暂的。对他们两个人来说,相遇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意外,他们注定还要回归原来的生活。最终萨沙被母亲锁在房间里,未能赴电影之约。瑟黎卡也只能和一个一直倾慕他的女工友一起去看电影。他们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或许是阶层方面的,或许是教育背景方面的,或许是其他方面的,但终究是难以逾越的。这就是社会现实,有些无可奈何的遗憾和悲伤。

2.镜子折射、光影波动镜头的运用

《压路机与小提琴》运用了光影波动、镜像折射、水面上下的叠影等镜头手法,这一向是塔可夫斯基重要的视觉母题,在以后的作品中,这种手法会经常被运用,如《伊万的童年》《潜行者》《乡愁》《牺牲》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借由镜子、水面反射主体的映像,往往让记忆、梦境、想象等心理空间与现实在镜头中并置,来描绘抽象而更具真实的心理状态,塔可夫斯基由此奠定了他毕生追求与实践的电影风格。

在他这部早期的作品中,镜头语言内在的张力,是在安静之中孕育情绪与情感,使镜子、阳光、雨点、水滴和水洼等意象寄托的情感更加突出,运用得富有诗意。当萨沙站在街道的橱窗前,此时运用了万花筒式的镜头语言,这是一种模拟孩子视角的手法,万花筒里的世界一瞬间仿佛被人为地童话了,光影一层层流淌开去,阳光在漫游,大树在舞蹈,行人在微笑,五彩的气球,飘荡的小船,一切都是暖融融的,就像一场小小的音乐会,连背上的小提琴都唱起歌来。

图2—2 镜子折射、光影波动形成万花筒式的视觉效果

而在一场大雨过后,萨沙与瑟黎卡倾心相谈时,影像以地面水洼中波纹涟漪和天空倒影的交融,暗示两人心理的愉悦状态。萨沙表演小提琴时是精神上的陶冶,此时背景音乐和映在瑟黎卡脸上波光粼粼的水光相契合,把那种心弦拨动、内心陶醉的喜悦之情通过听觉和视觉外化表现出来。快到结尾时两个人相互约定的情节在积水的倒影中展现,分别时一滴水击碎水面,泛起涟漪,似乎预示着两个人的交集是不可能长久的,现实和理想是相斥的。萨沙最终不能赴约,他从楼上抛下的纸飞机没有被瑟黎卡看到,飘落的纸飞机充满无奈。结尾时萨沙现实的挫折与心底的渴望被导演用主观化的镜头表现出来,推移的镜头从客观视角经过楼道的曲折顺理成章地转化为萨沙的主观视角,他想象自己越过一片水洼,水纹一层层荡漾开去,奔向压路机。水面上下,虚实相映,心理和现实的时空纷呈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