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魔法师安东·格洛节茨基是守夜人的一份子。女巫正在做法的时候,守夜人巡查队赶到了,制止了她。他们发现安东能进入黄昏界,原来安东也是个他者,之后安东选择成为一个守夜人巡查队员。......
2023-10-15
图1—1 《第四十一》海报
导演:格里高利·丘赫莱依
编剧:格里戈里·科尔图诺夫、鲍里斯·拉甫列涅夫
主演: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尼古拉·克留奇科夫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上映日期:1956年10月15日
片长:88分钟
获奖情况
1957年第10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奖提名
影片梗概
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部队的小分队在大沙漠中行进,队伍中有一名女战士叫玛留特卡,她是一个神枪手,弹无虚发,她已经射死了40个白军士兵。
一天,红军小分队遭遇到白军军队及被他们征用的骆驼队。交火中,一个白军军官躲在掩体后面朝他们射击,玛留特卡也与他对射。枪响后,白军军官消失了,本来玛留特卡以为白军军官已经成了“第四十一个”,但是这“第四十一个”从掩体后面伸出一把挂着白布的刺刀投降了。红军的政委叶夫秀柯夫决定把白军军官押到司令部审问,并把看管俘虏的任务交给了玛留特卡。
骆驼队是吉尔吉斯村民的,红军征用了其中的一半。当天夜里,一个吉尔吉斯村民趁哨兵失职睡着的时候,杀死了看管骆驼的战士,牵走了骆驼。红军只能继续在大漠里艰难行进,沙漠的环境异常险恶。狂风大作,艰险的路程上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了,沙漠里立起了一个个坟茔。队伍里最后只剩下一小壶水,战士们只能传递着一人喝一口,传到白军军官那里,他喝下了最后一口水。沙漠无边无际,一队人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忽然有人兴奋地高呼,终于看到大海了。
红军沿着海岸向前行进,他们来到一个村落,村民们招待他们饱餐一顿。村里的姑娘对白军军官很感兴趣,试图接近他,玛留特卡伸手扯下军官的肩章给了她。晚上,玛留特卡在一张纸上写诗,军官好奇地想看看她写的是什么。玛留特卡念了一段,军官称赞她写得不错,鼓励她有机会可以进学校学习。
政委决定派玛留特卡与另外两名战士押着军官从海上出发去司令部,自己则带领其他人沿海岸步行前进,以便沿途招募新兵。他嘱咐玛留特卡不得让俘虏逃走,如遇到白军,不能把活人留给他们。
渔船出发了,白军军官因为过去自己有私人游艇,对开船十分在行,他十分熟练地操纵船桨。灿烂的阳光下,船在大海上划行,玛留特卡望着军官的眼睛,不禁感叹道:“天啊!你的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
船在行进中,风暴突然来临,大海掀起巨浪,两位战士不幸被大浪卷走,玛留特卡和军官则被冲到了海滩上。此时白军军官奄奄一息,之后又发烧,大病一场。玛留特卡为完成任务,悉心地照顾他,军官醒后感激不已。在这个远离人烟的荒岛上,他们暂时忘却了敌我双方的仇恨,为了生存他们一起找吃的,一起寻找避风雨的居所,一起讲故事,一起写诗,在相处中逐渐萌发了爱情,开始一起憧憬未来的生活。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他们也时常陷入争吵,玛留特卡渴望的是人民的解放和自由,是共同劳动的幸福生活,而贵族军官向往的却是剥削阶级“田园诗”般的生活。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孤岛上,两个人还是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
(www.chuimin.cn)
图1—2 玛留特卡抱起了被她开枪打死的白军军官
与此同时,白军找到了海边的村庄,杀人放火,追问红军战士的下落。他们发现了白军军官的肩章,知道了他的去向,并出海寻找。多日后,海面上出现了一艘大船,玛留特卡和军官在岛上看到都十分兴奋,感觉终于得救了。可是大船驶近,他们才发现是白军的船。军官看到是自己人,急忙奔向大海。玛留特卡一再喝令其站住,但他毫不理会,玛留特卡不得已举起了枪,勾动了扳机,白军军官倒下了,终于成了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玛留特卡奔过去,抱起躺在海水里的军官,不停地呼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电影评析
电影《第四十一》是根据苏联著名作家拉甫列涅夫于1924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曾在1927年被苏联导演普罗塔诺夫改编成一部黑白无声片电影。丘赫莱依的《第四十一》以不同凡响的独特理念和大胆弘扬人道主义的浪漫情怀,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电影新浪潮”的开启之作。
1.深刻的人性
影片《第四十一》以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激战对峙为背景,在残酷的斗争中去展现丰富复杂的人性美。影片着力描绘了这样一个细节:红军战士在沙漠中艰难前行,干渴和恶劣的环境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只剩下最后一壶水的时候,只够每个人喝一口水,大家传递着水壶。玛留特卡在喝了一小口之后,把水壶递给了白军俘虏,红军战士没有任何人对此提出异议。此时,他们都不再是对立的红军或白军,而是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人性化的一面。
对于玛留特卡和白军军官的爱情,影片也以人性为底色,用细节铺陈了爱情的萌发和发展。白军军官并非常见的、类型化的、凶相毕露的反面形象,反而是一个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优雅而有魅力的青年。而玛留特卡既是一个弹无虚发的神枪手,一个坚毅勇敢的红军女战士,也是一个美丽而质朴的、贫苦出身的姑娘。影片有一段白军军官和玛留特卡谈论写诗的情节:红军战士经过艰苦跋涉后,到达海边,得到当地村民的款待,他们在帐篷里休息时,热爱诗歌的玛留特卡不断地在琢磨怎么创作,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军官给了她很好的提示和指导,并鼓励她以后要继续学习写作。两个人交谈之后,玛留特卡嘱咐军官赶快休息,还解开了捆绑他的绳索,并且给了他一条毛毯御寒。
图1—3 在孤岛上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当玛留特卡押送白军军官在海上航行时,她看到军官的一双眼睛犹如大海一样碧蓝,也正是这双蓝眼睛成为玛留特卡命运中的转折点,也正如她所说:“真是一双招惹人的眼睛啊!”是这双眼睛拨动了少女的心弦。风浪打翻了船,两个红军战士被大浪卷走,只有玛留特卡和白军军官漂流到了一个孤岛上。养尊处优的军官经不住风浪而几天昏迷不醒,玛留特卡刚开始是出于完成任务,要将携带重要情报的军官押送司令部,所以对俘虏悉心照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军官知识渊博,是一个富有幻想、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年轻人,而军官也十分感激玛留特卡的救命之恩。在远离敌我纷争的孤岛上,为了生存下去,就得相互依存。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动人的爱情故事得以舒缓地展开。
但是毕竟阶级立场和思想观念不同,在表现两个人感情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情感的温柔,也有矛盾的爆发。军官在讲《鲁滨逊漂流记》时玛留特卡听得全神贯注,但当他辱骂布尔什维克之后,玛留特卡扬起手来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表现了两个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也正是由于不同的立场,出于一个红军战士的责任,玛留特卡还是对着白军军官扣动了扳机。从孤岛回到现实中,他们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丘赫莱依将故事置入一个封闭的时空之中,在阶级矛盾、意识形态矛盾、敌我矛盾等建构的表象之下,将人性、人情倾注其中,把处于悲剧境遇中青年男女的丰满人性表现得格外动人心弦。玛留特卡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立场,又有少女丰富的人性,人性与阶级意识的尖锐冲突构筑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战争中缔造的这段爱情走向了宿命般残酷的毁灭,正是这动人心弦的情感使整个作品超越了时代,更具有普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世界影坛之中都能够脱颖而出,达到了一个艺术的新高度。
2.造型化的摄影
摄影大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对丘赫莱依电影风格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乌鲁谢夫斯基(1908—1974)是苏联著名的电影摄影师,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末拍摄的影片《乡村女教师》已为他在电影界奠定了较高的地位。片中他着重运用摄影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光”来描绘年龄变化、性格逐渐成熟的女主人公。
乌鲁谢夫斯基认为电影画面不仅能表现作品内容,还能表达摄影艺术家的内在激情和创作冲动,他拍摄镜头从不追求写实,而是广泛运用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的不同表现手段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表述情感的艺术语言。在《第四十一》中乌鲁谢夫斯基卓越的摄影造型和画面的情绪渲染赋予了影片强烈的效果。乌鲁谢夫斯基认为“电影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应该是电影语言的一个词语,不能随便摄入”。他“重视摄影造型的加工表现作用,重视画面的情绪渲染,尤其是对电影画面中的环境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风景‘有自己活的生命’,是‘表达情绪的词汇’”。①所以,影片中许多场景都像有生命一样在渲染情绪、表述感情。
影片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就是沙漠和大海,乌鲁谢夫斯基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力,他镜头中的大海和沙漠不是单纯的环境地点,而是作为剧情的积极参与者而存在。乌云密布的天空,风沙扑面的沙漠,大海的阳光旖旎和惊涛骇浪,这些或激烈或舒缓的自然景物都传达出人物情感的汹涌波涛和起伏跌宕。
影片一开始就是广阔无垠的茫茫沙漠,狂风怒号,沙土弥漫,乌云笼罩着大地,画面上一小队人朝着观众走来,灰蒙蒙的画面几乎看不清战士的面目,但是他们顶风抗沙,不畏艰苦。画外音介绍故事发生的年代,这是一支从强大的敌人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的红军小分队,他们一个个已经筋疲力尽,在沙漠上蹒跚前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在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倒下了,沙漠里立起了一个个坟茔,战友们在上面插上了用干枯的树枝做成的十字架。无望而冷酷的沙漠显示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突出扼杀生命的狰狞画面。同时,艰苦的环境造型又显示了红军战士的坚毅无畏。一场战斗过后,小分队夺得了维持生命的水和粮食,小分队战士的心情有很大的改变,尽管还是风沙劲吹着沙丘上的孤草,但那明亮的色彩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影片中大海的摄影造型处理则伴随着故事的发展注入了大量抒情片段,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玛留特卡和战士们押着白军军官在大海上航行,一片晴空映衬着平静的海面,军官划动着船桨,一行人悠闲地坐在船上,玛留特卡注意到白军军官那湛蓝如大海般的眼睛。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波涛汹涌,他们奋力与海浪搏击着,但两个战士还是不幸被恶浪冲走了,只有男女主人公漂流到了孤岛上。劫后余生的他们坐在火边烘烤衣服时,大海趋于平静,在夜幕下海水闪现出点点的星光,给人以一种安全平静的感觉。军官经受不住风浪的折磨,七天七夜昏迷不醒,在他昏迷中狂喊乱叫时,摄影师用汹涌的波涛渲染男主人公激烈的情绪,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他挣扎在生死线上。玛留特卡的细心照料使军官挽回了生命,特别是她听到军官讲述有关鲁滨逊的故事之后,两个人的感情升华了。这时的大海层层叠叠,海浪冲击着岸边,正如男女主人公起起伏伏的心情,影片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以及浓烈的人性思考。
影片获得了苏联国内的一致好评,尽管审查机构对个别情节提出了意见,建议剪掉,例如男女主人公上岸烤衣服时、几乎赤裸着身体、背靠背坐着的镜头,这种场面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但导演坚持使用,这一镜头成为俄罗斯电影史上的首例。在第1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影片《第四十一》因“剧本的独特性、人道主义和诗意情调”获得了大奖。
有关从苏联到俄罗斯:电影大师经典作品评析的文章
光明魔法师安东·格洛节茨基是守夜人的一份子。女巫正在做法的时候,守夜人巡查队赶到了,制止了她。他们发现安东能进入黄昏界,原来安东也是个他者,之后安东选择成为一个守夜人巡查队员。......
2023-10-15
卫国战争期间,通信兵阿廖沙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将军接见了阿廖沙,要嘉奖他。这一事件中展现了阿廖沙信守诺言、疾恶如仇、颇富正义感的性格特征。返家途中的一系列事件延误了阿廖沙的旅程,在经过了千辛万苦之后,阿廖沙终于回到自己的家。......
2023-10-15
另一类是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这也是梁赞诺夫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而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下面主要论述梁赞诺夫爱情悲喜剧的艺术特点。悲喜剧是喜剧中的一种形式,主要还是以喜剧为主,兼有悲剧的某些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悲喜剧能够大胆准确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其背后都有着积淀深厚的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原因。......
2023-10-15
现代生活方式代替传统生活方式,现代文明代替落后传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图6—7草原上出现了巨大的烟囱俄罗斯人谢尔盖则代表着俄罗斯人对民族的骄傲和辉煌陨落的哀叹。除了上述两部影片外,米哈尔科夫其他影片中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俄罗斯民族精神与气质淋漓尽致的表达。同样是从最初的有罪判决,到最终全票通过的无罪判决,其中经过了案情的推理和人性的较量。......
2023-10-15
但是,在相处中他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薇拉会对顾客态度恶劣,当他进一步知道了她生活的不易,更对她产生了同情。普拉东与薇拉两人感情的发展带有惺惺相惜的感伤成分,他们都是生活苦难的承受者。虽然生活是残酷的,但素昧平生的薇拉表现出对普拉东命运的关切、同情,为他鸣不平。悲喜剧是苏联喜剧发展的一种样式。薇拉一言不发,过去在他背上猛地一捶,咳嗽立即停止,泪水却涌上普拉东的眼帘。......
2023-10-15
到了后期,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转型时期社会表现出来的各种不正常社会现象削弱了梁赞诺夫早期喜剧的明朗乐观基调,从而增添了更为鲜明的批判性。梁赞诺夫的喜剧电影即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为表现对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不足,并通过这种矛盾和不足来阐发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列车员利用职务的便利,从异地运输物品倒卖。显现出梁赞诺夫深厚的现实主义功力及其喜剧电影的独特风格。......
2023-10-15
伊万诺夫·瓦诺是苏联动画片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动画大师,1900年1月27日生于莫斯科。伊万诺夫·瓦诺于1951年成为国际动画协会的创始人及副主席。1929年伊万诺夫·瓦诺进入苏联国家电影技术局工作。1949年伊万诺夫·瓦诺拍摄了以鸟类作为主角、象征苏联反对西方文化侵蚀的宣传片《外来的声音》。此外,伊万诺夫·瓦诺1951年拍摄了《白雪公主和七个英雄》。......
2023-10-15
一个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看到萨沙被小朋友们欺负,帮萨沙解了围,并和萨沙成为好朋友。影片分析这部短片是塔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塔可夫斯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和意蕴在《压路机与小提琴》中已经初见端倪。就这样“压路机”与“小提琴”愉快地相处了一天,瑟黎卡帮助萨沙跨过路上一大片积水,一起吃午餐,请他吃面包。......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