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叉。美往往是适宜性的标志,我将在第七章进一步强调。在其他情况下,人类对动物的偏好通过拟人化来改变它们的本性。在对动物的拟人化态度所产生的审美回应中,有两种特别值得提及,因为我们强烈地要采用它们。动物还受到人类审美偏好和偏见的影响。而这种与动物的同理心无疑可以为人们对动物的审美回应奠定基础。审美回应很少被强求,即使它们是合理的。这种赞美是认知的和自觉的。......
2023-10-14
我不会重申之前的论点,但可能有人会对我关于动物审美回应的范围的说法提出进一步的反对,我将在本节对此做出回应。
第一种是:我认为人类对动物的审美经验有时在功能上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出于进化的利益而有价值;而我应该把它描述为内在的重要——出于它自己本身而有价值。如果我们发现动物优美或崇高,这是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审美特征做出积极的反应,而不考虑它们在我们远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考虑它们在某些属性上与人类的相似性,也不考虑它们的稀有性。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对功能的关注不必与审美对立——确实,功能美的判断将两者联系了起来——因此我们不必接受它们之间假定的对立。但是对于这一特殊反对意见,一个不同的回答是:虽然我已经提供了一个功能性的(进化的)解释,来说明我们对动物的某些类型的审美兴趣的基础;但我并没有提出实用性的考虑总是在体验中凸显出来。当一个现代游客被某些原始景观的美所打动时,他/她当然不会考虑这里提供了很好的狩猎、居住的洞穴、饮用水,等等。而是,他/她在景观对他/她的召唤和吸引中发现了景观之美。也就是说,他将美作为场景的内在体验。同样地,我们当代人也准备为那些能晒太阳、高海拔、有水源和森林前景的房子支付更多的钱,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房子吸引人、令人愉快,而不是因为这些偏好模仿了我们祖先的偏好。然而,所有这些都与这样的观点一致,即适应的压力塑造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偏好。
事实上,进化通常会让有适应性用途的行为自我激励,换言之,让它们本身变得愉悦,这样它们就是出于它们自身而被追求的,而不是依赖于人们下意识地为自己做进化相关的核算。当我们回忆起适应性成功是根据一个人繁衍的后代来衡量的,而以这种方式衡量的成功并不总是有利于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繁荣时,我们可以看到,以自我利益来衡量可能是适应不良的。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发现性令人愉快,婴儿不可抗拒,我们自己的孩子迷人又让人有成就感,鉴于他们要耗费多么昂贵的时间和资源来生育和培养!
第二种反对意见是,当我们有意识地考虑动物的适应性时,我们发现所有繁衍生息的生物都能很好地适应它们的环境和生存方式,但我们并不认为它们都具有审美吸引力。例如,鬣狗和秃鹫的外表都不好看,而了解它们完全适应的生活只会进一步降低它们的吸引力,而不是增强它们的吸引力。当我们关注动物的某些部位或方面时,情况也是如此。猪的鼻子可能是嗅出食物的理想之地,蝙蝠的面部附属物可能设计得很好,可以用于回声定位,但了解这一点并不需要从它们所表现出的审美上的丑陋中得到什么。
我承认一个人可以考虑动物或其部分的功能化适应性,而不需要从中寻找审美属性,也不需要产生积极的审美反应。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体验忽视了物品的审美特征,在审美的方式中没有发现内在的可感知性,只有从中提取的信息才有价值。或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考虑这种体验的尝试可能会被其他消极的审美反应所阻碍或抵消。例如,我们可能会发现鬣狗和秃鹫没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扮演着危险、竞争者和拾荒者的角色,或者认为猪的小眼睛、长鼻子的脸没有吸引力,或者将蝙蝠的面部赘生物等同于毁容式的变异。
有些人可能无法超越这种消极反应。然而,其他人可以。如果这样的人能感知并欣赏动物的精致微调或其适应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征,我认为没有理由否认他的经历是审美的。他/她就像一个鸟类学家,把斑尾塍鹬看作一个令人敬畏的旅行者,我认为他/她的回应中没有理由不保留审美这个词。换言之,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关注“丑陋”的动物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对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我们就可能发现它们在审美方面散发的吸引力。
最后一个反对意见认为,我的叙述凸显进化,从而低估了文化在引导我们对动物的审美趣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的主要目标是去描述我们对动物的审美偏好的根源,因为这些似乎往往根深蒂固,实际上是去反映我们共同的人性,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相应的地方。然而,我的目的不是贬低文化,也不是否认先天与后天的紧密关系。我们的许多欲望、偏好和行为可能都有生物学基础,即使它们的表达方式受到我们文化定位的影响。证明这种根深蒂固的手动灵巧性和其他技能倾向的,可以是用棍子敲打石头,也可以是电脑飞行模拟器的精细操控。同样地,即使创造和享受艺术的倾向有一个生物学基础,在任何既定的时间里,什么都可以算作艺术,这取决于当时的艺术是什么,是谁呈现的,而这两点都取决于所讨论的艺术传统的历史路径。(www.chuimin.cn)
说到动物美学,我认为跨文化差异的空间要比艺术少。然而,在引导我们对动物的审美方式方面,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例如,哪些动物被视为稀有动物,将取决于我们刚好在哪里,这不仅与栖息地有关,而且与该地区人类使用动物的历史和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有关。同样重要的是,人类控制着某些物种或动物种群的繁殖,他们有时在决定繁殖的特征时会诉诸美学标准。(有时这对动物是有害的。例如,波斯猫和喜马拉雅猫的扁鼻子使它们呼吸困难,并导致健康问题[350]。)同时,一个人对自然历史的了解,无论是实际的还是理论的,都取决于他/她的文化环境和机会,而这反过来又影响到他/她对动物的体验如何被认知。同样,如果一个人通过艺术的棱镜接近自然,棱镜的形状将取决于他/她对自己文化中的艺术的了解。
我们对动物的一些审美回应,例如对蟑螂的反应,似乎是基本的和反射性的。然而,即使是这些昆虫也可能会受到文化上的修正或改变,这一点从某些文化中的人被昆虫驱逐,而在其他文化中昆虫成了烹饪佳肴[351],这一事实可以明显看出。狗在一些社会中被吃掉,在另一些社会中被当作宠物饲养。此外,在这类问题上也存在着一系列个人差异。狼蛛、蛇、老鼠和雪貂被一些人当作宠物饲养,他们欣赏它们的美感。许多动物爱好者也是肉食者。有些人喜欢血战,比如斗鸡,并从积极的美学角度看待鸟类的殊死搏斗[352]。
关于食物,毫无疑问,人类在吃什么方面是非常灵活的。当然,这为纯粹出于社会原因将潜在的营养生物排除在菜单之外创造了空间。请注意,在这个或那个时候,许多不同的宗教禁止食用这种或那种生物。孩子们被教导在吃饭的时候吞下他们文化中的食物价值观和规范,其结果是独特的文化食物偏好很容易被传播。此外,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不可能吃(或难以下咽)一些异国情调的食物,其实它们吃下去是可以提供营养的。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对煮熟的人肉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烹饪差异是值得期待的。然而,我们也可以预见,极端的饥饿状况可能会导致人们愿意尝试他们本来不愿意吃的食物。老鼠被视为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的情况并不难想象。
至于个体差异,它们与假设人性基础的说法是一致的。通常情况下,那些领养不寻常的、常被人们以消极的审美观看待的动物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非传统、独立或叛逆的天性,即使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动物也有真正的审美偏好。已有评论认为,宠物主人喜欢外表与自己相似的动物,或者他们用其他方式使用宠物来象征他们更广泛的品位和自我形象。
因此,我的目标不是要在我们对待动物的美学方式中低估文化或个人品位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一直致力于说明动物审美经验的各种来源,包括纯粹的文化。但我并不认为我们对动物的态度和回应的多样性表明我们完全摆脱了植根于生物学的审美倾向。相反,我认为它们指出了人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从基因型——个体基因遗传的总和——和其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中显现出来的。
【注释】
有关艺术物种:美学、艺术和进化的文章
人与动物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叉。美往往是适宜性的标志,我将在第七章进一步强调。在其他情况下,人类对动物的偏好通过拟人化来改变它们的本性。在对动物的拟人化态度所产生的审美回应中,有两种特别值得提及,因为我们强烈地要采用它们。动物还受到人类审美偏好和偏见的影响。而这种与动物的同理心无疑可以为人们对动物的审美回应奠定基础。审美回应很少被强求,即使它们是合理的。这种赞美是认知的和自觉的。......
2023-10-14
审美对象是一个比美涵盖更广的概念。比如,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欣赏范围就在不断扩大,诸如沙漠、沼泽、极地等从前被认为是丑陋的自然景观,现在转变成了审美对象。一些美学家干脆将审美对象界定为审美经验中的对象。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蒙克的《呐喊》比安格尔的《泉》更具有审美冲击力,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审美经验,因而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是更好的审美对象。这就是基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区分。......
2023-11-17
[4]卡尔森所提倡的肯定美学,始终强调要按照“自然所是”以及“自然所具有的特性”来欣赏自然。卡尔森在论述肯定美学内涵时,着重强调了自然欣赏的适当性问题,因为对于自然的适当或正确的欣赏,是肯定美学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尽管审美不等于认知,但是卡尔森认为,认知是审美的基础,在自然审美活动中,欣赏者不应该随意地违背关于自然事物的科学知识。......
2023-11-17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网友形容此时天空的蓝色为“APEC蓝”。当然APEC蓝也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我们这里关心的是“APEC蓝”出现的原因:它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人工现象?因为这个问题涉及“APEC蓝”这种审美现象的哲学根据。......
2023-11-17
萨特在破除了对审美对象的心理学理解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看法,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非现实的“想象”对象。与萨特将审美对象视为非现实的现象对象不同,茵伽登将审美对象视为“纯粹的意向性对象”。茵伽登以文学作品为例,对审美对象进行了说明。有了这种形而上性质灌注的文学作品,是“具体化”的审美对象,先前的未定点得到了填充,因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