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认为需要“艺术特定”理论?理想情况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艺术特定”与进化的联系,“艺术普遍”理论应确定一个进化性的重要功能,不仅所有的艺术都履行这一功能,而且这一功能只有艺术能履行。在她看来,艺术、仪式和游戏都属于“制造特殊”的涵盖范畴[532]。同样,艺术只是众多性表现的可能形式之一,因此米勒的性选择理论也不是“艺术特定”。艺术所涉及的高水平技巧可以使它特别适合炫耀,这符合米勒的理论。......
2023-10-14
我已经勾勒出我对审美的看法。我认同它产生的经验类型,以及经验所关注的属性类型,这些属性是最普遍的美的类别,即优美、崇高或它们的对立面。我反对把所有愉悦或不悦的感性体验都视为审美,因为这一立场太过随意。但我的观点和第二种观点都不符合十八世纪发展起来的美学模式,这种模式最终导致了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理论。因为这种传统观点成了主导范式,而且由于它的元素渗透到更广、更多的公众面前,因此我必须解释为什么我觉得它太狭隘和太过认知化。我将继续解释,它太过狭隘,把审美兴趣局限于主要以形式为形式的欣赏。同时,它过于认知化,将欣赏者想象与理解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互动当作审美经验的核心。
康德在讨论他所谓的自由美时,提供了理解审美经验的典范。他的立场概括如下:审美经验是一种以感性对象形式为美的愉悦。这种美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想象和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认识,而想象和理解都是直接针对某个对象而言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它的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观点进行想象。特别是,这种互动是“自由发挥”,这意味着它不受观念和分类的支配。我们应该抛开关于对象是什么东西的知识,包括它有何用处,它是如何产生的,等等。审美经验是无功利的,也就是说与我们的目标、兴趣或欲望无关[75]。
后来一些理论家扩展了无功利性的概念[76],使其成为审美经验的标志。他们坚持认为,审美经验必须适当地保持距离——不要太接近自己的顾虑,以免偏离了体验;也不要远离对象,以免产生冷漠。有人认为,为了达到这个适当距离,审美者必须抛开对体验对象的所有了解。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审美经验需要采取一种独特的心理态度——如与普通注意力相对的“距离”,这种假设遭到人们的质疑[77]。这些是引发美学家们质疑审美经验心理独特性主张的首批论证。(www.chuimin.cn)
对于康德来说,审美经验需要在感知过程中和对象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这个过程涉及感知者想象和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象必须拥有足够的元素来呈现某种形式。鉴于此,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感性或简单的感官愉悦,即不同于他所说的仅仅是愉悦的体验。按照康德的观点,对冰激凌、性、鲜艳的色彩或婴儿的微笑产生的愉悦反应过于简单和草率,不能算作审美。它们不精致,基于欲望,距离过近,过于感性,未经装帧。简言之,它们在想象和理解之间留下的自由发挥空间太小了。相比之下,对自由美的无功利的感知反而总是涉及这种自由发挥。康德认为,什么东西仅仅是愉悦的不需要审美辨别就可以感知,但只有审美辨别才有资格评定对象是美的。
康德的理论将审美经验与现实功利分开,将焦点限制在对象的形式特征上,并强调回应的认知复杂性,他的理论或许为欣赏纯艺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模式。尽管如此,试图将审美和艺术行为与生存和繁殖这一非常实际的进化事宜联系起来的说法与康德的说法是不相容的。然而,康德的观点影响之大,以至于一些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他们讨论艺术时已然默许了这些观点[78],即使这重创了他们的解释。伦理学家恩斯特·格罗斯(Ernst Grosse)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早期例子。他在1897年撰文时坚持认为所有文化都有艺术,但出于对康德主义的尊重,他做出了令人难以信服的论证,即“原始”艺术与宗教从未有过联系[79]。他以康德式的方式推理:如果对艺术的态度必须是无功利的,艺术就永远不能以实际目标为主,如服务于宗教。
有关艺术物种:美学、艺术和进化的文章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需要“艺术特定”理论?理想情况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艺术特定”与进化的联系,“艺术普遍”理论应确定一个进化性的重要功能,不仅所有的艺术都履行这一功能,而且这一功能只有艺术能履行。在她看来,艺术、仪式和游戏都属于“制造特殊”的涵盖范畴[532]。同样,艺术只是众多性表现的可能形式之一,因此米勒的性选择理论也不是“艺术特定”。艺术所涉及的高水平技巧可以使它特别适合炫耀,这符合米勒的理论。......
2023-10-14
审美对象是一个比美涵盖更广的概念。比如,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欣赏范围就在不断扩大,诸如沙漠、沼泽、极地等从前被认为是丑陋的自然景观,现在转变成了审美对象。一些美学家干脆将审美对象界定为审美经验中的对象。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蒙克的《呐喊》比安格尔的《泉》更具有审美冲击力,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审美经验,因而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是更好的审美对象。这就是基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区分。......
2023-11-17
与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审美对象的认识不同,古德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审美对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古德曼看来,当一个东西起例示的符号作用的时候,它就成了审美对象。由此,古德曼从符号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了。......
2023-11-17
可以说,这两派各执一端,片面夸大,并进行相互的理论攻击。康德对经验主义哲学予以充分肯定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则通过方法论的角度,为感性与理性、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做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可以说,近代经验论哲学也是通过康德而对现代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理论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当然,经验主义哲学在现代的复兴,除了在理论上受到康德知识论思想的影响之外,也与19世纪初新兴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023-11-17
萨特在破除了对审美对象的心理学理解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看法,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非现实的“想象”对象。与萨特将审美对象视为非现实的现象对象不同,茵伽登将审美对象视为“纯粹的意向性对象”。茵伽登以文学作品为例,对审美对象进行了说明。有了这种形而上性质灌注的文学作品,是“具体化”的审美对象,先前的未定点得到了填充,因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023-11-17
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区别开来。这些美学家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心理对象,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意象”或“胸中之竹”。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明确将审美判断的对象归结为心理对象,而不是物理对象,当时流行的看法是“美在观念”。美存在于观念领域,是心灵感知的对象。朱光潜对美或审美对象的认识就比较接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这种看法。这是心理学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认识的典型表达。......
2023-11-17
十八世纪,哲学家们开始将美学理论系统化。优美与崇高都被看作审美的积极因素。如今,美学家们倾向于谈论更具体的审美品质,特别是以艺术为主题的审美品质。构成一个物体审美品质基础的属性有时被限制在物体的边界内,但通常情况并非如此。第一类的例子是一个人看到婴儿的微笑时喊道:“哦!多美啊!”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基于感性的判断、偏好或选择都是审美的。)不一定是审美的。......
2023-10-14
在将审美经验规划到主观合目的性的范围之后,康德就对其性质本身做出考察,认为审美经验的核心问题就是审美判断力。康德把审美判断即审美经验的本质规定在主体身上,他说:为判断某一事物美还是不美,我们不是借助知性,把它的表象联系于对象以求得知识。照康德的看法,审美就是主体先天形式规约对象的过程。首先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是没有利害感的。......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