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配售美粉之风波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配售美粉之风波

【摘要】:一九四八年三月,天津民食调配处正式成立后,首批供应平、津两市的美援面粉运抵天津,北平所需配粉由津转运。根据南京五市配售会议决定的原则,每月配粉价格应以前月下旬当地平均零售市价为准,适当降低。平、津第一期配售自四月上旬同时开始,事先既经充分准备,进行较为顺利,成为当时很受各方面重视的一件大事。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我正式委托天津商品检验局对当时正在配售的面粉进行抽样化验。

一九四八年三月,天津民食调配处正式成立后,首批供应平、津两市的美援面粉运抵天津,北平所需配粉由津转运。

四月初,杜建时、胡梦华和我同去北平,会同北平市在中南海举行第一次议价会议。这次会艾维也参加了,因为第一个月的配粉是由美国供应的。根据南京五市配售会议决定的原则,每月配粉价格应以前月下旬当地平均零售市价为准,适当降低。平、津两市当局的共同愿望是价格定得越低越好,借以收揽人心。对此,艾维提出异议,他反复强调粮食配售不是救济,如价格过低,对未实行配售的地区的人民是不公平的。他还说美援配粉的收入,用于救济性的建设事业,如配粉价格过低,直接影响计划的实施。他讲来讲去,貌似公允,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增加美援款额的目的。我们针对艾维的观点,从各方面述说配粉价格宜低不宜高的理由,其中一点打动了他:收回粮款用于救济性的建设事业是间接的,一般市民感受不到,但如果配粉价格便宜一些,所有受惠的市民都会感谢美国援助的“友谊”。这样,艾维就不再坚持原来的主张了。

平、津第一期配售自四月上旬同时开始,事先既经充分准备,进行较为顺利,成为当时很受各方面重视的一件大事。首批配粉运到天津,杜建时亲去迎接。第一车配粉运到北平,何思源不仅亲去车站,并且肩扛第一包面粉卸下火车,在国民党统治下,这是罕见的表现。由于配售工作一开始就着意美化美国“友谊”,造成了先入为主,以至很多市民都认为配粉是靠了美国的援助。(www.chuimin.cn)

美国面粉来自剩余物资,牌号杂乱,袋有大小。除美粉外,还有加拿大粉、澳洲粉等。这些面粉在国外用途不同,小麦产地也不同,其中有些是精度有余,韧性不足。天津市民买到这些面粉,见它又白又细,价格便宜,做出来的馒头松软可口,当然相当高兴;却也有些市民高高兴兴地买回去,没料到包饺子皮破露馅,抻面条一拉就断,当然十分懊恼。于是,市面上逐渐产生了调配处的面粉掺有白棒子面的传说,个别报纸还以“听自市民议论”为题写了报道。我想解释,又怕被人家说成“此地无银三百两”。正在此时,天津商品检验局局长李尔康在一次全市性的会议上也对面粉掺假提出怀疑,并举他家里包饺子破皮的事为例,意欲追查责任。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我正式委托天津商品检验局对当时正在配售的面粉进行抽样化验。化验结果证明粉内不存在掺入杂质问题,精度较高,只是部分小麦本身品种的韧度较低。与此同时,调配处还在同和居饭庄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宴席,用运到天津的七种不同产地和牌号的面粉,每种编好号码,分别制成饺子、烙饼、馒头、面条等四种不同的面食,酌配菜肴,邀请经常到调配处采访的各报社、各新闻社的外勤记者、民食调配委员会部分委员、艾维及其同事等多人前来品尝、验看。在编号不同的二十八种面食分别摆上台面后,大家看到馒头、烙饼都很好,饺子只有二、三种有个别破皮现象,面条则咬劲不够,不符合日常习惯的要求。经此一番比较,大家尽释疑团。席间谈笑,我顺口说了句:“外国人只会烘面包、制糕点,他们不会包饺子、擀面条,所以这种粉最好是用来蒸馒头、烙饼。”不想,有家小报在第二天登出一段消息,题为《请君吃面包——孔令朋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