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恩来同志与中学时代的友谊

周恩来同志与中学时代的友谊

【摘要】:周恩来先是被选为该会智育部部长,随后又被选为副会长、会长。柳猗与周恩来在中学同窗共读时,一致推崇新话剧运动。一九一四年一月十八日下午,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新剧团正式成立大会上,明确了剧团的宗旨,公推周恩来为团长。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堪称我国新文艺话剧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柳猗对新话剧运动深表赞同,并参加歌咏团助演。仍念念不忘于中学时代的同窗旧事。

柳猗在涿县养正学堂读完小学以后,学彰公慕南开中学之名,得友人辛树人先生之助,将柳猗送至天津,进入南开中学。自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五年,柳猗在南开中学度过了四年的中学生活。他是该校第七届的毕业生,尔后又在南开学校的高等预备班学习二年。

南开中学给予柳猗的影响是深刻的,他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中学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作为“巍巍南开精神”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事业上的进取心。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是位具有卓见的教育家,当年象南开中学那样规模的中学,不仅在天津,就是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学制为四年,国文、英文、数学三门为主科,课本除国文、中国历史地理之外,大都采用英、美原版教科书。从学校管理到教学,悉仿美国同类学校,其长处是力求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张伯苓校长的“公能教育”,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尚未成体系,但他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所以对于一些新兴的、进步的、科学的东西,他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支持。如开展社团活动、重视体育锻炼等等,在八十年前的旧中国,堪称难能可贵。正由于这样,南开中学也就树立起自己的独特风格。

考进南开中学是很不容易的,每届报考的人很多,录取的很有限;考试非常严格,入学以后,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因为学习跟不上而中途退学的大有人在。学校对学生的收费颇为昂贵,所以能够进南开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可是,柳猗上三年级的时候,比他低一班的一九一三届同学中,出现了第一个免费生,那就是丁二班的周恩来。周恩来同学年不过十五、六岁,虽家境贫寒而品学兼优,为张伯苓校长所器重,准予免费入学。作为全校第一个免费生,因而引起了师生的注目。周恩来在中学时的不少往事,给柳猗留下许多忆念,数十年无相忘。诸如组织新社团活动,周恩来同学不仅表现了很高的热情,而且表现了办事的魄力。一九一四年春,他入学才半年,即取得教师、同学们的信赖与支持,为成立敬业乐群会向张伯苓校长直接提出申请备案,经张校长批准,于这年的三月十四日在学校的大礼堂举行了正式成立大会。张校长亲自莅会,教师也派代表参加,与会者达数百人之多,开得隆重热闹。周恩来先是被选为该会智育部部长,随后又被选为副会长、会长。通过敬业乐群会这个社团,把青少年组织起来,宣传爱国、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倡导读书活动,既有利教学,又为此后的各项爱国运动、革命活动,培养锻炼了干才。柳猗原是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热心赞助人,他毕业前夕,便将所负责的社团工作移交于周。由是,他俩虽不同班,而过从甚密,交谊深厚。

柳猗与周恩来在中学同窗共读时,一致推崇新话剧运动。校中学生团体之一的新剧团,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即有不少师生参加,并且每年吸收一次演员和职员。周恩来以新剧团为阵地,倡导新话剧运动,并以《吾校新剧观》为题,撰写专论,连载于《校风》三十八、三十九期上,主张多演有先进政治思想的新剧,以“开民智进民德”,“纵之影响后世,横之感化今人。”一九一四年一月十八日下午,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新剧团正式成立大会上,明确了剧团的宗旨,公推周恩来为团长。新话剧活动在南开学校火炽一时,通过演出,宣传反对封建道德,破除封建迷信,提倡妇女解放等新思想。当日南开无女生,演剧无女角,翩翩年少的周恩来,发挥表演特长,担任剧中女角,演出《一元钱》、《一念差》、《华娥传》等剧,都取得成功。《一元钱》被邀请赴京演出,轰动文化古城。当日已成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亲邀演员座谈。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堪称我国新文艺话剧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柳猗对新话剧运动深表赞同,并参加歌咏团助演。

柳猗喜读书,尤喜攻读古今中外哲学家之专著,同窗好友常以“博士”的绰号戏称之。说起“博士”的称谓,柳猗曾讲过一件往事:那是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和谈”期间,柳猗到重庆送张伯苓校长去美国治病,在飞机场候机,柳猗正聚精会神地查看飞机起飞时间表,忽然有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博士,你好!”柳猗很惊诧,谁会这样称呼他?回头一看,不是别人,而是正在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副主席!柳猗说,这一声“博士”真不知唤起了多少青年时代的回忆!老友相逢,直叙谈到飞机起飞,送走了张伯苓校长,他俩才依依握别。(www.chuimin.cn)

柳猗回忆,中学时代他们两人经济条件都很差,清苦的生活使他俩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彼此更加愿意接近。那时,柳猗靠父亲举债以供膏火,周恩来靠给学校誊写文件、刻蜡版得钱当饭费。他们吃不起学校的包伙,经常到学校对面的豆腐房买豆腐充饥。

后来,柳猗与周恩来先后离开了南开母校,虽然天各一方,仍有书信往来,互相问讯。我们长期珍藏着周恩来给柳猗的亲笔信。一封是一九一七年八月六日寄自北京京兆尹财政厅,当时因为柳猗考取了自费留美,拟于八月初离津,周恩来原约定为之送行,因事逗留北京,不能如约话别,特写信以示歉意。信中写道:“自抵都,俗事扰人,困不得归。……怅望津门,万里征帆,翘羡子满台旧侣送兄行,无弟等插足地矣!”在信的末端特书一句“白水煮豆腐哎哑!”对他俩清苦的中学生活的回味,包含着难忘的同窗友情。

一九一七年秋,柳猗去国不久,周恩来东渡日本,十二月十九日自东京给柳猗写信,除了告知已到达日本的信息外,还谈到了在东京的一些南开同学的情况。信中写道:“故国天涯同为异客,夜深人静,每念暑前偕兄过从之雅,真不堪回首耳!兄古道照人,当有同情,能不为之一叹!近况何似,甚以为念。”字里行间,洋溢着相互间的深厚情谊。

一九一八年四月三日周恩来又在日本寄书美国衣阿华州葛林乃尔镇,当时柳猗就读于葛林乃尔大学,信中称:“左右居美,所得宏深,甚盼时有以示我,新思潮尤所切望。”并报告了自己的生活情况说:“弟在此甚好,每日自作饮食,持废止朝食、不食荤食两主义。每烹豆腐,顿忆兄矣!”仍念念不忘于中学时代的同窗旧事。这封信寄出不久,周恩来即从日本回津,彼此间的直接联系暂时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