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职教社创办《生活》周刊。为了更迅速地传播职业教育的消息和理论,反映当时店员、学徒等的生活和要求,职教社决定创办《生活》周刊。早期《生活》周刊的发行量仅有二千八百多份,多为赠送,影响力不大。《生活》还将自己盈利的一部分资金捐献给职教社作为职业教育经费。可以说,《生活》周刊与职教社二者之间是“形离而神不离”,仍然联系密切。......
2023-10-14
(一)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整体概况
伴随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内迁,1938年1月,黄炎培、江恒源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领导人达到重庆,与当时中华职业学校校长贾观仁一同商议筹建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校址的选择是当时建设渝校的基础,江恒源、贾观仁等人在寻觅适宜校址的过程中,幸得当时巴蜀学校校长周勖成的大力帮助,周校长同意拨出该校一部分校舍以供中华职业学校渝校建设之用。随后渝校在巴蜀学校内设立办事处,陈文担任主任,同时渝校办事处还租借重庆学田湾车栅一间80平方米的空房,置放从上海转移而来的重要教学、实习设备等,以作为学校的实习工场。学校前期工作准备就绪之后,7月底,渝校正式对外招生,报名者有百余人,8月底,学校实习工场开始投产,工科主任金一新在工场办公,10月11日,渝校正式开学,第一期共招收学生185人,其中包括机械科、土木科、商科学生167人,与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培养的机械职工训练班18人,学生中85%来自四川。
1939年,日军的侵略进一步加大,重庆也非一方安全之地,日军的飞机对重庆市区进行了大轰炸,致使重庆城内所有学校被迫停课,渝校也在停课后向中华职业教育社申请转移到乡下开展教学工作。最后,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渝校师生冒着生命危险,一路艰险,来到了江北县黄桷坪,5月7日,在学生家长的山间别墅中复课。6月11日,学校在学田湾的实习工场遭到敌机的轰炸,房屋与教学设备均被炸毁,为另辟实习工场,学校派人下乡考察,最后决定在江北县寸滩白沙沱明心堂租地三亩建校建厂。由此,渝校在9月初开学之时,分成两处开展教学工作,商科、土木科、会计训练班在黄桷坪,机械科、机械训练班在白沙沱,黄桷坪校区由校务主任陈文负责,白沙沱校区由工科主任金一新负责,当时两校区的学生有700人。在渝校分开办学几年之后,1942年秋,土木科迁往白沙沱,1943年初,商科和会计训练班也迁往白沙沱,最终结束了渝校两地办学的状况,集中在白沙沱开展教学和生活工作。
当时渝校的组织结构为,创办初期校长为贾观仁,1943年贾观仁辞职,江恒源接任,杨卫玉代理,1944年杨卫玉辞职,由徐仲年代理校长。同时,在校长下设校务主任,陈文担任校务主任并兼任商科主任,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三处。当时学校仍设有校董会,校董会主席为张群,校董有陈光甫、顾树森、王正延、张嘉璈、王志莘、潘序伦、卢作孚、王云五、宋汉章、浦心雅、陈其采、虞洽卿、顾毓泉、胡子移、王佐才、凌鸿勋、杜月笙、刘攻芸、狄赝、吴蕴初、金侣琴、王晓籁、邓秉文、碟友才,其中张群、陈光甫、顾树森、王正延、张嘉璈、王志莘兼任社理事,潘序伦、卢作孚、王云五兼任社兼事。
在学校办学情况方面,1938年10月,渝校正式开学时,设有初高级商科、机械科、土木科等常规学科,另接受教育部委托设立的机械职工训练班。在渝校初创之时,各方面的资源都非常有限,不管是在校舍,还是在教学设备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所用,师生只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教学能够正常进行。学校一开始租借张家花园巴蜀学校的三楼为教室,并建造了师生宿舍,但是因时局的变化,日敌机的轰炸,学校被迫迁往乡下,学校的实习工场也重新修建。在迁往黄桷坪之后,除了租借的已有的学校场地外,还建设了校舍10间,在白沙沱校区也添建了校舍60间。当时学校除了面临可能的敌机轰炸的危险,由于地处山区还遭受了几次水灾、火灾和风灾,这些客观的灾害对学校的打击也很沉重。不过,渝校师生并没有被重重困难所打倒,而是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未来的新生力量。
在教学设备方面,渝校成立伊始,学校仅有初、高级商科、初级机械科、初级土木科4个班级,教具只有900余件,但是随着学生的增加,班级增加至11个,已有的教具不敷应用。因而学校逐渐添置各类教学设备,包括教室用具、宿舍用具、膳堂用具、卫生、消防、医药等等,如渝校创建至1941年,张家花园办事处添置办公用具10余件,黄桷坪校区添置各类用具1463件,白沙沱校区添置各类用具1281件等。建校之初,学校只有155册图书,到1941年已增加到735册,涵盖了各类学科,同时学校也相继购置了一些教学仪器,如打字机、平板仪、经纬仪等。这一时期,渝校虽然经历了初建时的艰难时期,但在渝校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渐渡过了难关,不管是在校舍,还是在教学设备等方面均有了较快的发展,很好地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渝校在教学方面,仍继续发扬之前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基础课程扎实,教学内容丰富,注重实习,锻炼学生的技能。当时在机械科、土木科、商科开设的基础课程有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英语、数学、史地等,再加上各科的专业课程等。渝校曾开设会计训练班,属于一种短期职业训练的类型,学生只需一年便可毕业,受训练的时间很短暂。一开始学校仍按照商科的基础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很快意识到短期职业训练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切合实用,以就业为导向。因而根据短期职业训练所受训时间短暂的特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精简、充实,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课程,如将商学、经济、商法3门课合并成一门课“商事经济概要”,课时量由每周7节减为4节,适当调整珠算、统计等课程的商科时间,并且注重课外练习等方面。这些课程内容的调整,使得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非常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出学校因“科”制宜、因时而变的教学特点。
总体而言,渝校从1938年创始到1946年7月返回上海,其间先后开办过机械科初级6届、高级4届,土木科初级2届、高级1届,商科初级3届、高级3届。在常规学科教学之外,还曾受教育部委托,开办过机械职工训练班和会计职业训练班,学制均为1年,分别办理了2届和7届。渝校不仅接受中央部门的委托,还接受了当地部门的委托,办理过中等建筑科、中等机械技术科等。当时渝校所招收的学生超过1000人,为当时全国工商、交通、企业等行业培养了许多人才,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1946年7月,渝校大部分师生开始返回上海同沪校合并,渝校校长江恒源辞职。因部分师生返回上海,学校的各个学科也相应发生了变动,如中等建筑科由重庆市教育局收回,转令重庆大公职业学校接办,中等机械技术科、机械科、土木科学生除了一部分师生随校迁沪,其余川籍学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及重庆大公职业学校肄业,商科继续使用重庆中华职业学校名义办学等。当时高级机械科、土木科、商科毕业生的学籍先收呈重庆市教育局核准,所有证书亦均送呈验印,最后由中华职业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二)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办学特点(www.chuimin.cn)
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是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创办的,一方面由于全面抗战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是学生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而渝校在此条件下,团结一致,卓有成效地走过了七年的战争岁月。这一段时期内,渝校也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点,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认真踏实的学风
众所周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一直强调认真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而这个传统在抗战时期由校长贾观仁、教师陈文、黄圭笙、校友金兆祺等人带到了渝校。当时在教学方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老师们上课前都认真备课,上课讲解清晰,要求严格,课后悉心指导。同学们在这些良师的指引下,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温习功课,认真做作业。当时老师特别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商科的珠算和钢笔小楷,土木科的测量和仿宋字书法,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做到正确熟练。
2.丰富多彩的活动
渝校的老师并不是一味地督促学生埋头读书,也会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当时黄任之、江问渔、杨卫玉和孙起孟等一有机会来校,就做形势报告,学校的老师们也经常给同学讲解时事,宣传抗日。学校的经费不足以购买大量图书,全校师生将自己所藏书刊借给学校,组成“流通图书馆”,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借阅的人非常踊跃。当时渝校的师生清晨就在山冈上进行体育锻炼,早操前先高唱抗日歌曲,在平时节日里,学校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演出抗战戏剧,反映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抗日战士的英勇斗争等。
3.同甘共苦的生活
抗战时期的重庆,国民政府的腐败,使得当时渝校的师生生活非常艰苦。校舍狭小,学生宿舍因陋就简,一个小房间摆上十几张双层床,拥挤不堪,饭堂就在走廊里,只有桌子没有凳子,学生都是站着吃饭,吃的是满碗沙粒石子的“八宝饭”,营养很差,有的同学因此生病。黄昏自修时,教室里济济一堂,四五个同学合用一盏桐油灯,灯光微弱,烟雾弥漫,冬天窗户紧闭,更使人闷得透不过气来,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同学们照样埋头认真复习,从不叫苦。在这样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都能相互体谅,同甘共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师生们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大家都讲出肺腑的真心话,真心诚意的一起解决困难。
4.短兵相接的斗争
当时渝校虽然看起来较为和平,但是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特务横行,进步青年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和残酷的迫害,渝校也不是“一潭清水”。尤其是当时渝校有一位教导主任,此人是国民党的反动代表,时刻钳制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活动,动不动对学生施加高压手段,引起了学生师生的严重不满。不仅是在学校内,师生同国民党反动政策做斗争,而且在学校外进步师生也同国民党、三青党开展激烈的斗争。
有关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的文章
1925年10月,职教社创办《生活》周刊。为了更迅速地传播职业教育的消息和理论,反映当时店员、学徒等的生活和要求,职教社决定创办《生活》周刊。早期《生活》周刊的发行量仅有二千八百多份,多为赠送,影响力不大。《生活》还将自己盈利的一部分资金捐献给职教社作为职业教育经费。可以说,《生活》周刊与职教社二者之间是“形离而神不离”,仍然联系密切。......
2023-10-14
“八一三”事变时,日军对上海南市地区进行狂轰滥炸,地处南市的中华职业学校受到严重摧毁,校舍几近毁尽,只有三层楼的“中华堂”得以保存下来。因此,193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迁至重庆,在重庆设立中华职业学校渝校,而留在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则称为中华职业学校沪校。1937年10月1日,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在上海浦东同乡会的大楼正式开学。......
2023-10-14
中华小学从1945年秋开始扩大招生,除了六个年级外,还办有一个实验班,学校的经费,除组织董事会募捐一部分外,大部分是靠学费收入。中华小学的诞生是由于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生活与教育”脱节,“社会与学校”分离的现象,同时受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华小学不仅注重学校生活,同时也注重社会活动,比如1945年秋到1947年秋,开展了对外演出、办《少年报》、组织小先生举办自动小学等。......
2023-10-14
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同年10月《教育与职业》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创刊。《教育与职业》的创刊和发行,从大的时代背景而言,有以下两个主要背景条件。在这样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各种各类教育思潮踊跃而生,诸如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等,同时各类民间性的教育团体也应运而生。[4]《教育与职业》杂志便是产生于这样一种“创办期刊热”的历史时期。......
2023-10-14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10月1日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在浦东同乡会大楼开学,该学年上课至1938年暑假,因时局的恶化而中断。在这样一种艰难的时局下,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办学,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这一时期因社会需要,学校曾开设了一班化工科,仅对中华职业学校一直开设的三大主科进行简要介绍。最后是商科的办学情况。......
2023-10-14
1927年至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全国基本处于统一的局面,政治社会状况都较为稳定,被称为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1928年,中华职业学校呈请上海特别市教育局立案,3月25日获得批准,定校名为“中华职业学校”。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了发挥学校校董会的作用,加强对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修改了校董会的规程,并规定校董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学校的发展情况。......
2023-10-14
近代中国民间开办企业获得合法的地位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在这之前的近代民族资本企业都未能得到政府的承认与许可,即为不合法的。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在总体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国成立后,相继颁布了一些保护人民财产条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创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也即近代民族工业的高潮期。......
2023-10-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利用战争的间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社成立之初的活动范围主要聚集于江苏、上海一带,这一带是当时全国民族资本主义最为活跃的地区。当时全国的民族工商业大多在这些区域,职教社成立所需的经费便是由这些民族工商界人士进行捐款筹措的。......
2023-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