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10月1日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在浦东同乡会大楼开学,该学年上课至1938年暑假,因时局的恶化而中断。在这样一种艰难的时局下,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办学,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这一时期因社会需要,学校曾开设了一班化工科,仅对中华职业学校一直开设的三大主科进行简要介绍。最后是商科的办学情况。......
2023-10-14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日军对上海南市地区进行狂轰滥炸,地处南市的中华职业学校受到严重摧毁,校舍几近毁尽,只有三层楼的“中华堂”得以保存下来。1937年8月底,当时时局动荡,社会不稳定,各方面都处于紧急状态,因而学校原本应于9月初开学上课,但在此种情形下,只能在《大公报》《新闻报》等报刊上通知暂缓开学日期,等时局稍定之后,再登报通知开学事宜。当时学校既毁,无处办公,只能暂设临时办事处于中华职业教育社内,以待时局稍定,再作安排。
当时学校校舍毁坏严重,学校遂决定将被毁校舍中的书物、仪器、设备等均运送到临时办事处,然后再将其中重要的设备装箱后运送至武汉,准备迁往内地。与此同时,学校的老师们,如沈廷玉、陆厚仁、高士光、杨拙夫、盛镇甫、王怀冰等人一起商议学校如何继续开展教学,经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磋商,最后决定学校一面在上海坚持复课,一面到后方去建立新的办学基地。因此,193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迁至重庆,在重庆设立中华职业学校渝校,而留在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则称为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当时留在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政策下,积极准备复学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合适的临时校舍。在校董们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帮助下,上海浦东同乡会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学校租借了浦东同乡会大楼三楼9间房间作为校舍,其中1间为办公室,另外8间作为教室。沪校在顺利租借到办公教学场地之后,于9月中旬发出通告:“本校现订于9月27日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成都路口浦东大楼开始上课,24、25日在法租界华龙路中华职业教育社凭原缴费单自上午八时至下午三时(未注册者须先行注册)领取减费缴费证。”[41]由此开始了沪校在上海夹缝中的教学活动,为抗战胜利后渝校的回迁保存了希望与基础。
1937年10月1日,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在上海浦东同乡会的大楼正式开学。开学之后,学校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设备的抢救与安置,幸好当时在危急关头,学校集中全校人力,全力抢救学校的教具、实习设备等材料,所幸大都已迁出,未迁出者为少数。有研究者统计,自“八一三”事变以来,校舍除“中华堂”外均遭烧毁,机械科机器移至重庆者约1/4,最好的部分存上海租界者约2/4,在原校者约1/4,图书仪器移租界者约3/5,商科打字机、计算机全部移租界,土木科仪器用具全部移租界。正是在这些迁移出来的图书、设备的基础上,沪校才得以在租借地内继续开展教学工作。(www.chuimin.cn)
虽然沪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在上海继续维持,但是由于时局的进一步恶化,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的侵略活动更加疯狂,租借地内也不太平。当时沪校鉴于上海的形势难以预料,便决定停办,这一决定是为学生的安全而考虑。不过,在停办后不久,便有学生家长纷纷上书学校,要求学校继续开办,“一则因上海教育迄无横被干涉之征象,最后关头尚未到达,一则深恐其子弟从此失学,亦非办法,以资救济,同时以学校百余同人在军队撤退后不辞艰辛,苦撑危局,一旦解散后,势必影响生计”[42]。家长们的上书理由是符合当时社会实情的,因而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沪校商议后,便决定仿照沪地各部立省立中学办法,于1942年2月将沪校改名为“工商学艺所”,并向上海市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工商学艺所”由原任教员贾丰臻担任所长,相当于校长一职,继续办学,一切规章程序均照旧,学生修业期满由中华职业学校渝校颁发证书。
1945年是抗日战争的最后关头,日本节节败退,开始征用租借地内的一些房屋,沪校的所在地也受到牵连。当时汪伪政府饬令学校搬迁,便于军部使用,经过学校老师的努力,最后沪校的学生搬迁到了尚文小学。正当沪校在尚文小学复课,准备教学工作时,又面临着搬迁的状况,为了节省搬迁费用,全体师生将学校的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均从尚文小学搬到了陆家浜老校址。之后,沪校便在老校址中的“中华堂”内复课,开展教学工作,当时能够供教学所使用的房屋只有7间,最小的1间作为办公室,其他6间均为教室。虽然当时有了教学地点,但是能承载教学的教室却是不够当时学生所使用的,当时有20个班级,而仅有的6间教室是完全不够使用的,因此学校只能在教学时间上做精密的安排,以此解决教室不足的问题。虽然当时沪校面临着多方面的苦难,但是毕竟学校迁回了陆家浜原校址,给师生们一种“归家”之感。
有关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的文章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10月1日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在浦东同乡会大楼开学,该学年上课至1938年暑假,因时局的恶化而中断。在这样一种艰难的时局下,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办学,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这一时期因社会需要,学校曾开设了一班化工科,仅对中华职业学校一直开设的三大主科进行简要介绍。最后是商科的办学情况。......
2023-10-14
(一)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整体概况伴随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内迁,1938年1月,黄炎培、江恒源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领导人达到重庆,与当时中华职业学校校长贾观仁一同商议筹建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校址的选择是当时建设渝校的基础,江恒源、贾观仁等人在寻觅适宜校址的过程中,幸得当时巴蜀学校校长周勖成的大力帮助,周校长同意拨出该校一部分校舍以供中华职业学校渝校建设之用。因部分师生返回上海,学校的各个学科也相应发生了变......
2023-10-14
中华小学从1945年秋开始扩大招生,除了六个年级外,还办有一个实验班,学校的经费,除组织董事会募捐一部分外,大部分是靠学费收入。中华小学的诞生是由于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生活与教育”脱节,“社会与学校”分离的现象,同时受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华小学不仅注重学校生活,同时也注重社会活动,比如1945年秋到1947年秋,开展了对外演出、办《少年报》、组织小先生举办自动小学等。......
2023-10-14
而且中华职业学校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当时中国职业学校的排头兵,办学非常的认真,学生所受的训练严格,水平高,在当时有着良好的声誉,再加上社领导为毕业生奔走联络,所以毕业生的就业还算良好。......
2023-10-14
1945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9月16日,职教社召开干部大会,总社领导、各地办事处负责人及社在重庆办的各机构的负责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上海办事处的各项事业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惨重,不过抗战胜利后,上海办事处的各项事业陆续恢复。......
2023-10-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利用战争的间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社成立之初的活动范围主要聚集于江苏、上海一带,这一带是当时全国民族资本主义最为活跃的地区。当时全国的民族工商业大多在这些区域,职教社成立所需的经费便是由这些民族工商界人士进行捐款筹措的。......
2023-10-14
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留学生的引入;二是国外职业教育专家来华讲演;三是黄炎培的国外考察及国内宣传。在民国成立后,大批的回国留学生倡办职业教育,介绍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孟禄的到来,更进一步推动了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近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人物,黄炎培积极地宣传美国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与他去美国进行考察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3-10-14
加之,当时中国民族工商业界因急需工商业人才,大力呼吁举办职业教育。并且提出“一方推广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一方于高等小学、中学分设职业科”的具体要求。1918年5月15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决定创办一所职业学校,选定上海贫民区陆家浜,建立了中华职业学校,将它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试验机关。关于办学的地址,社的同人选择于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在地上海进行试验。......
2023-10-14
相关推荐